大楚820

54、之戰(中)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54、之戰(中)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2019.5.16,去年的今天是一個值得懷念的日子)

    相比晉國軍政合一的三軍六卿制來說,楚國的君主個人專權制更能體現統一性,在對晉一戰的決策中,楚軍更早的達成了一致,並就相關事項展開了一系列軍事行動。

    楚莊王不清楚晉軍對楚態度,派遣少宰到晉營試探軍情。

    荀林父親切的接見了少宰,試探性的詢問楚軍為何伐鄭?少宰擺出一副無奈的表情陳述道︰“鄭國唯二,‘居晉楚二國之間而從于強令’,我軍此番行動的目的也和往常一樣,在于教育和安撫鄭國,先君也經常這樣做,怎麼敢得罪貴國呢?您也看到了,我軍攻下鄭國後即刻退兵,並沒有滅國,貴軍可以放心離開了。”

    荀林父正顧慮秦國偷襲,畢竟秦桓公也不是省油的燈,也有退兵之意,于是整整衣冠,正要回話,上軍將士會搶先附和道︰“不僅如此,當初周平王命我們和鄭國共同輔佐周王室,並要听從天子號令,現在鄭國不遵循天子的命令,我們也是來質問鄭國,既然事情得到澄清,我們也不再追究,正打算回國,豈敢勞煩楚國官吏來迎送我們?在此特向楚王的好意表示感謝。”

    楚晉雙方一虛一實,不約而同的將出兵的理由歸結為鄭國的原因,氣氛很是友好,士會也再次向荀林父和少宰表明自己主和的決心,少宰見荀林父頷首默笑,心中大致得知晉軍意向,拜謝離去。

    少宰離去沒多久,先便得知情況,認為士會言語獻媚,大有迎奉楚國之意,有失晉軍霸主臉面,趕忙派遣趙括追上去更正︰“士會說法有誤,這次晉候派我們來,就是要把你們從鄭國趕出去,你們回去好好準備迎戰吧。”

    趙括之話說得少宰一愣,然後馬上反應過來,得出一個判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晉軍內部存在嚴重分歧。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國家,改革軍隊的目的就是建立完備的行軍制度,就是為了便于機動、靈活、高度的指揮軍隊,晉文公設三軍的目的在于此,楚莊王建軍典五部的目的也在于此。

    我們現在先來簡單了解下晉國的軍政制度。

    晉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實行軍改,設立中、上、下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別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中軍將權力最大,為正卿(上卿),中軍佐為次卿(亞卿),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四個則是下卿,稱為三軍六卿。

    六卿對外出戰掌握軍隊,同時對內也管理內政。

    三軍將佐早先由曾經跟隨晉文公流亡的卿族大臣擔任,後來發展為狐氏、先氏、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家氏族(排名分先後)。

    六卿職位並非世襲,一旦有人去世空編,根據才能和次序遞補,所以每次六卿的更迭都是晉國內政動蕩最為激烈的時候。

    六卿都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每次出征卿大夫以其封地的兵力直接參與作戰,所以中軍佐先𤋊沒有得到主帥荀林父的命令,仍然可以調動中軍屬于自己的那部分部隊。

    在本次作戰前,我們先來看看晉軍的三軍配置︰

    中軍︰將荀林父,佐先,大夫趙括、趙嬰齊;

    上軍︰將士會,佐克,大夫鞏朔、韓穿;

    下軍︰將趙朔,佐欒書,大夫荀首、趙同;

    司馬︰韓厥。

    打仗強調的就是有效指揮,指揮依靠的就是高層決策,決策就是意見的高度統一,晉軍配置繁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將會引發連鎖效應,少宰就敏銳的發現,晉軍高層的意見不統一,表明晉軍一盤散沙,如同草灰,一吹即滅。

    接下來我們看看楚軍的軍隊配置︰

    中軍︰沈尹子𡣖,楚莊王弟弟;

    左軍︰子重,楚莊王弟弟;

    右軍︰子反,楚莊王弟弟;

    令尹︰孫叔敖,楚莊王羋姓堂弟。

    議事很簡單,很高效,坐下來吃頓飯就能達成一致。一頓不夠就兩頓。

    為了繼續麻痹晉軍,楚莊王又派人前去晉軍求和,這下讓晉軍徹底的不加設備,愉快的和楚軍定下結盟的日期,高高興興的備好船只準備渡河回家。

    在晉軍上下都在為不費一兵一卒臣服楚軍而興奮的時候,有一個人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這個人便是上軍將——士會。

    士會,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後官拜中軍將,史書曰他是一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智者。

    二十多年前(公元前621年),士會和先蔑到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結果在回國途中遇上晉國內亂,導致公子雍在令狐之戰中被晉軍亂箭射死,無奈只能跟著秦國的軍隊到了秦國。

    秦國的秦康公很看重士會的才能,漸漸的就將士會視作了自己的心腹。士會也沒讓秦康公失望,在後來的河曲之戰中大敗晉軍,讓趙盾嘆曰︰“士會在秦,難日至矣,若之何?”遂用計將士會騙回晉國,並委以重任。

    士會留在秦國的一脈後來封為劉氏,被劉邦追為先祖。

    士會回國後也不忘秦國之恩,再促秦晉之好,致兩國互不為戰二十余年,晉國也抽身出來與楚國一決高下。

    趙盾死後荀林父執政,荀林父能力有限,幾經治晉亂仍未得成效,于是啟用士會之法,改懲治之法為教服勸化,那些走投無路的盜賊,在晉國無法生存,紛紛逃往鄰近的秦國作為棲身之所,這便是晉盜移秦。

    後來士會主動隱退,讓位克。百年之後,趙武、叔向等追思士會︰“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追,不阿而退。”

    欲從之游,十分中肯。

    在材高知深的士會眼里,楚莊王這點小伎倆還瞞不住他的眼楮,于是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獨自派遣鞏朔、韓穿率領七隊伏兵埋伏在敖山之前,以防楚軍偷襲上軍。

    左等右等,晉軍不見楚軍前來講和,倒是等來了楚軍的一種禮節——致師。

    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每當讀到兩軍對峙,大將對決時,一聲“誰敢與我大戰三百回合”,頓時手心流汗熱血沸騰,一種橫刀立馬的偉岸身形躍入眼簾,長大後才知道小說中那種以斗將決成敗的戰爭場面只是一種修飾手法。

    直到讀《左傳》時,才發現自己又錯了,春秋戰爭還真有類似單挑的這種打法,用他們的說法叫“致師”。小說中大將獨決的打法原型,便是由致師演化而來。

    “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東漢大儒鄭玄。

    致師不僅是春秋時期的一種戰爭禮節,還是展現武力,鼓舞士氣的一種手段,擺明面上說,楚軍來挑戰了。

    楚軍致師的駟馬單車來的迅速,風馳電摯般抵達晉軍營前,車左搭箭射死一名晉兵,然後代替車夫操控韁繩,車夫則跳下戰車,悠哉哉地把馬匹整飭一番。于此同時,車右迅速沖進敵營,割下車左射死晉兵的左耳,還順手活捉一晉兵,回來的時候車夫已整理好馬匹,三人迅速駕車離去。

    一切像經過彩排一樣順利,晉軍一看這還了得,楚國勇士如入無人之境,紛紛要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于是,影響戰局的兩個關鍵人物登場了——魏和趙旃(zhan)。

    魏,魏之子,早先請求做公族大夫,不許,因為軍功不夠,心生怨氣。

    趙旃,趙穿之子,早先請求做卿大夫,不許,因為軍功不夠,心生怨氣。

    如果此次戰役打不起來,兩人的軍功將原地踏步,晉升之路也將慢如龜速,于是兩人向荀林父請求對楚軍致師,荀林父還對和談抱有希望,沒有允許二人要求。

    魏和趙旃一看挑戰不成,于是就心生一計,謊稱出使楚軍,荀林父一听,覺得這個可以有,不假思索的同意了,于是二人接受和談命令分別離去。

    魏運氣不好,致師的時候踫到一個人——潘黨,這個人射箭很厲害,當時養由基天下第一,潘黨差一點,只能排到第二。

    魏連楚軍大營都沒看到,就被潘黨追的落荒而逃,回到大營被趙旃奚落一番。

    輪到趙旃出馬了。趙旃比魏聰明一點,因為他想到一個計策——夜襲,白天不行來晚上。于是,趙旃趁著夜色偷偷來到楚軍大營,正準備致師的時候踫到一個人,這個人雖然不是潘黨這樣的絕頂高手,但是這個人相當的有分量——楚莊王,本人。

    當時楚莊王正在率領左廣值班,踫見趙旃一伙,正好閑的沒事干,拿起武器直追上去,趙旃瞅著不對勁,馬上棄車逃跑,趁著夜黑,脫掉鎧甲跑到小樹林躲了起來。

    晉軍方面,荀林父待魏回營才知上了二人的當,擔心趙旃激怒楚軍,于是派出的一支部隊前去接應趙旃回營。也是很湊巧,接應趙旃的部隊沒找著趙旃,倒是踫見了同樣是找趙旃的楚莊王一行,既然遇見了也是緣分,于是兩隊人馬開始廝殺起來。

    孫叔敖在楚營遠遠望見前線燈火通明、人喧馬嘶,以為晉軍主力殺過來了,又擔心楚莊王的安危,本著“先人有奪人之心”覺悟,刷起袖子當機立斷——振臂一揮,全軍出擊!

    楚軍在孫叔敖的治理下,像一只時刻待命出擊的鷹,立即布成三個方陣,以左拒(拒,方陣)攻晉下軍,以右拒攻晉上軍,以中軍擊晉中軍,分三路向晉軍攻擊。

    一時之間火光沖天,馬鳴蕭蕭,楚軍大軍直奔晉營而去,兩大強國之間的決戰,就這樣稀里糊涂的打起來了。

    此時的荀林父也還未休息,因為他還在慎重的考慮一件事情——是戰是和,面對各將佐的意見,他要綜合分析,得出最終判斷,並做好意見相左的將佐的安撫工作。

    忽聞楚軍大舉來攻,荀林父奔出營帳,看見滿山偏野的楚軍氣勢洶洶持炬而來,將西南的天空仿佛點著了一般形同白晝,心中大驚,不停分析各種局面,最終眉頭一緊,不再猶豫,下令全軍撤退。

    晉軍居有利位置而不設防,讓楚軍向一把利劍一樣直插晉中軍,中軍還沒醒瞌睡就被楚軍沖的七零八落,不明不白做了刀下冤魂。

    荀林父看見了干著急,于是下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撤退動員——快撤,先過河者有賞!

    晉軍本來還想抵擋一番,如今主帥下令逃跑,誰還抵抗,中軍急忙向下軍方向撤退,因為下軍有一樣逃命的東西——船。

    中軍一沖,下軍頓時潰散,晉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被追趕上來的楚軍像穿串一樣被戳死。到了河邊,兩軍又互相爭奪船只,爭先恐後的向對岸劃去,沒上船的用手扒住船舷打算隨船游過去,扒的人一多,船也承受不住,連人一起沉入河底。

    北人懼水,看見其他船只連人帶船沉入河底,心驚膽戰,也顧不上戰友感情,拿起劍平靠在舷邊,從船頭“哧溜”一下劃到船尾,將扒船之人手指盡數劃斷,沒入河底。

    其他船只也爭相效仿,船中斷指多如牛毛,竟至可以捧起,一時之間哀嚎呼天。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晉中軍、下軍將會全軍覆沒。危急關頭,晉軍潰敗方向有一只隊伍沖了出來,直朝楚軍殺去,晉軍一看是下軍大夫荀首率領他的部屬回來戰斗,戰車駕御人是魏。

    別指望荀首有很高自我犧牲的覺悟來阻擋楚軍潮水般的進攻,他此番的目的是回來找他的兒子——荀知(ying)。

    荀知視力比較好,在人海中遠遠就望見了楚莊王。只要捉住了楚王,就能反敗為勝,于是荀知招呼十多乘戰車穿過人山人海呼嘯而上,一下就將楚莊王包圍在了中間。

    楚莊王正殺得起勁,猛然發現自己周邊都是晉軍,感覺自己被包圍了,急忙命令屈蕩突圍,屈蕩也發覺自己被晉軍隔開,左突右沖,卻怎麼也沖不出去。

    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一乘戰車奮勇殺來,車上大將的勇猛見所未見,竟一路殺到了楚莊王車前,楚莊王一看,正是大夫熊負羈。熊負羈掄起長戈猶如風火輪一般,威猛無比,帶領楚莊王突出重圍,並且生擒荀知。

    見熊負羈救了自己,楚莊王心生感謝熊負羈出生入死。熊負羈空首道︰“小人一命還是大王您給的,還記得滅了斗越椒的那次慶功宴嗎?有人乘醉調戲美人,美人拔了他頭上的纓,大王知後命人熄燈,讓每人都把頭纓拔下。我就是那個人。”

    楚莊王听了,哈哈大笑。

    荀首一路沖殺進來,結果兒子沒找到,倒是射殺了一個人,這個人我們在前面也介紹過,他就是夏姬的丈夫——連尹襄老。又射傷了楚莊王的弟弟公子谷臣,從公子谷臣口中得知,荀知已被楚大夫熊負羈俘虜。

    硝雲彈雨之中,哪里尋得熊負羈?荀首將連尹襄老的尸首和公子谷臣綁了起來,放到車上帶了回去,指望到時候用這兩樣東西來換取兒子性命。

    讓荀首沒有想到的是,他這一沖一出,打亂了楚軍追殺晉軍的節奏,讓興高采烈搶戰利品、割耳朵的楚軍一時大亂,給晉中、下軍爭取了寶貴的渡河時間,不至于全軍覆沒。

    與此同時,已退入虎牢關的上軍將士會冷眼注視著戰場上的一舉一動,晉中軍、下軍如山崩一樣潰敗,士會率領的上軍因事先做了嚴密布防,楚軍久攻未果,此時尚有實力可與楚軍一戰,上軍佐克問道︰“將軍,我們要去救他們嗎?”

    面對伏尸百里,哀嚎之聲徹空不絕的慘狀,士會冷靜地分析了形式,嘆道︰“中下二軍東渡黃河,而我軍卻是西退防守,此去營救為時已晚,況且楚軍士氣正盛,如果冒然營救,我軍將會中伏覆沒。”話音一落,士會便命令克率軍撤退,上軍得以保全。

    夜戰黃河南,晉兵半不歸,經過一夜的激戰,太陽慢慢升起,透過滿地流淌的鮮血,陽光似火般折射在楚莊王的臉上——一張流露出悲天憫人神情的臉。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54、之戰(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54、之戰(中)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