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49、孫叔敖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49、孫叔敖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若不是斗越椒被一箭射死,這場政變還不知道鹿死誰手,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令楚王室的軍政權完全服務于王權,楚莊王決定在令尹一職上搞點小動作——架空令尹,找個自己能夠控制的人。

    楚莊王物色的這個人是他的兄弟,叫做沈尹子𡣖(jing),這個人有個特點——听話、忠心,讓他干什麼二話不說擼起袖子就干,平時也很循規蹈矩,沒有多少宏圖大志,唯一的愛好就是胡侃閑聊。

    和善于聊天的沈尹子𡣖在一起,楚莊王也不寂寞,經常整天整夜廢寢忘食地听他瞎吹。王後樊姬見狀也為其感到高興,但時間久了也察覺異樣,便問楚莊王沈尹子𡣖如何,楚莊王大喜道︰“與賢者俱,不知饑倦也。”

    樊姬听後故作鎮靜,然後忍不住掩口大笑,對楚莊王說道︰“據我了解,沈尹子𡣖只能算是一個聰明人,但說到賢能,恐怕還算不上。”楚莊王听後十分疑惑,追問道︰“為什麼這樣說?”

    樊姬收起笑容,嚴肅的說道︰“我听說虞丘子(沈尹子𡣖)擔任令尹以來,沒有經過一系列的考核,就推薦自己的子弟或同族來填補朝廷職位空缺,這樣做是蒙蔽國君而堵塞賢人進身的路(‘是蔽君而塞賢路’)。知道賢人不推薦,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賢人,這是不智。所以我笑你認人不識。”

    樊姬一番話說的楚莊王大為驚訝,仔細思量感覺確實如此。次日一早,楚莊王將心中疑惑告知沈尹子𡣖,沈尹子𡣖听完楚莊王的話,抓頭撓腮,目赤臉紅,顯得十分難堪,對楚莊王表示自己干了幾年,確實不是令尹的料,羞愧難當之下,向楚莊王推薦了一個人——賈之子,敖。

    敖(約公元前6年),羋姓,氏,名敖,字孫叔,以字立氏,又稱為孫叔敖(ao)。

    雖然孫叔敖的父親賈在楚國先後做過工尹、司馬這樣的大官,但賈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又在若敖氏的排擠下已然家道中落,又時刻面臨生命危險,年幼的孫叔敖從小就跟著母親在家鄉期思縣(今期思鎮)生活。

    在中學我們背過孟子所寫的《生于憂患,死于安章,文中載“舜發于畎畝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孫叔敖舉于海”中的“海”這個字,中學老師教我們的是“(隱居于)海濱”的意思,楚史學家覺得“海”表達的是“荒晦絕遠之地”之意,還有人認為“海”是“淮”的誤寫,但是我有不一樣的理解。

    結合孫叔敖的一生,我認為“海”指的是他的一種能力——治水,因為治水能力突出,被沈尹子𡣖牢牢的記住了這個人,從而向楚莊王推薦(“虞邱相進之于楚莊王”)。

    期思縣臨近淮水之南,居于大別山北麓,屬淮水上游一帶,地勢落差達到驚人的174米,一旦暴雨來襲,上游的洪水將如猛虎般迅速落沖中下游平原,並在平原之上四處溢漫,導致無數人無家可歸,隨之而來的更是易子而食、餓殍遍野,慘不忍睹的場景讓孫叔敖從小就樹立起治理淮水的志向。

    長大後的孫叔敖在時任工尹的父親的幫助下,召集人手,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yu)婁灌區(期思陂),在史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將大別山上來水通過水藤結瓜式的期思陂流入泉河,這項牛刀小試的利民工程不僅有效遏制了水患,還使得史河、泉河之間的土地灌溉有了保證,使的當地百姓安居樂業,後世又稱期思雩(yu)婁灌區為“百里不求天灌區”。

    楚莊王深知一國水利對于強國之利害,經沈尹子𡣖這麼一介紹,覺得這小子不錯啊,挺有能力的,于是拜孫叔敖為令尹,主楚國軍政大權(“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淮南子•人間訓》)。

    當時楚國的國土雖大,但是大多處于山區丘陵地區,水系要麼過于集中,要麼干脆沒有,適宜耕種的低窪土地少之又少,走馬上任的孫叔敖似乎對軍政大權沒多大興趣,立刻化身水利專家,“于楚之境內,下膏澤,興水利”,投入到緊張繁忙的水利工程建設中去。

    在“基建狂魔”的東奔西跑下,楚國先後治理了南部的沮水、漳水以及北部的汝水,修建了大大小小各種堤壩、水庫,使得這些地區既防下游水澇,又供上游灌溉,造福了周圍百姓。

    然而孫叔敖是一個不滿足現狀的人,他同他爹賈一樣,是一個執著的人,他爹立志扳倒若敖氏,不惜性命也要還一個政治清明的楚國;孫叔敖也是一樣,不過他的目標和與人斗的父親不一樣,他的目標更高遠——治理(楚境)淮河。

    五代時的伏滔在《正淮論》里這樣評論過壽陽(今壽縣)︰“彼壽陽者,南引荊汝之利,東連三吳之富……龍泉之陂,良疇萬頃……”壽縣除了地理位置重要外,水利條件優越更讓人刮目相看,其中的“龍泉之陂”,正是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我國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芍陂(quebei),這是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大項目。

    芍陂位于大別山的北麓余脈,其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窪,向淮河傾斜,地勢落差達到16米,雖然沒有上游落差大,但是此地雨季悠悠綿長,梅雨時節基本上能下完全年的雨,所以在芍陂沒修建之前,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農業生產大受影響,經常性的顆粒無收,導致民不聊生,而當時這里是楚國的北疆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好壞,對楚國的邊防安定、軍糧供應關系極大。

    孫叔敖根據當時的地形特點,巧妙地利用了當地東、南、西三面較高,北面低窪的地勢狀況,在淠河之東、瓦埠湖之西的長方形地帶,組織百姓用土料、砂、砂礫、石料等材料,將眾多的天然湖泊圈集成塘,並在四周築堤成堰,引積石山、龍穴山、龍池山和淠河之水入陂,形成周長約二十五公里,面積約三十四平方公里,下控淠東平原,蓄水近七千萬立方的長方形大型水庫。

    今人認為,芍陂工程選址科學,布局合理,治水理念和水平遠超當下,使壽春一帶農田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成為了楚國最大的糧食出產地之一,為繁榮楚國經濟和屯田積谷濟軍,起到了一定作用,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干脆把都城都遷到了壽春。

    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兩千多年來,芍陂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賦予了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東晉時因灌區連年豐收,將其改名為“安豐塘”,意寓安慶豐收之美好。

    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對安豐塘進行綜合治理,先後進行裁彎取直、拓寬疏浚引水工程,加高培厚老堤,築塊石護坡,改建斗門,修築灌溉排水工程,使蓄水量及灌溉面積都有了顯著增加,直到現在都發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成功入選201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孫叔敖不但興修了大量的堤壩和灌區,還開鑿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雲夢通渠,又稱荊漢運河,這條運河不僅溝通江漢之間航運,且可灌溉兩岸農田,對以江漢平原為中心的農業水利灌溉帶來極大方便。

    “宣導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鐘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楚國南至江水流域,北至淮水流域,在孫叔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的方針與實踐下,形成了南、北灌溉網絡,不僅為楚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也為我國水利建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果你認為孫叔敖只是一個“功同大禹”的水利專家,那就太對不起東漢邯鄲淳對他“大賢次聖之質”的評價了,孫叔敖不僅會治水,還會治國。

    在治國方面,除了發展農桑水利之外,孫叔敖還極為重視民生經濟,把商業看做是和農業同等重要的行業,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都是“農商並重”,盡力使農、工、商各得其便,秋冬兩季動員百姓進山采伐林木,春夏兩季借助河流漲水運往外地,從而創造經濟價值。這種因勢利導的經濟觀點比管仲的以商治國的理論更切合楚國實際,在他的治理下,楚國的農、工、商各行各業都獲得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國力得以迅速提升。

    為端肅社會風氣,孫叔敖還編修楚國刑法《僕區》,使得楚國“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一片和諧安寧的文明之風躍然眼前。

    除了這些傳統的治國之術以外,孫叔敖還懂得金融,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叫做“蟻鼻錢”,楚莊王卻嫌它面值太小,然後強制推廣一種幣值很大的錢幣,老百姓覺得支付非常不方便,商家也是蒙受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使得市場非常蕭條。

    孫叔敖知道後,覺得這將會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就去見楚莊王,請求他恢復原來的幣制。楚莊王答應了,三天後市場又恢復到原來繁榮的局面。

    除此之外,孫叔敖還善于迂回變通,當時楚人都喜歡乘坐低矮的馬車,楚莊王認為矮車日常不便于行馬,戰時不利于運送軍用物質,想下命令把車子底盤改高。

    但此政令遭到孫叔敖的勸阻,他認為此政令的下達,會讓百姓無所適從,不知道車子要加多高為適,從另一層面上講,如果國家強制百姓改造馬車,而沒有補助,必定會遭到強烈抵制,于是向楚莊王建議統一加高大門的門檻,因為乘車的人不能由于過高門檻而頻繁下車,自然而然的就會將車子底盤加高到了門檻高度。果然半年不到,百姓感覺門檻兒高了,馬車行駛很不方便,紛紛把馬車改高了。

    在治水、治國之余,孫叔敖還抽出了點時間把軍事也改革了下,他治軍的方法也很先進,將軍隊分為五個部分,各司其責,同時規定各級軍官建立不同的旗號,並按旗號指揮行動,從而起到“不戒而備”的作用。

    同時制定各種軍事條例(“擇楚國之令典”),嚴明平時如何訓練、行軍時如何調度、有任務時該怎麼處理,經過他的治理,楚軍的戰斗素質和紀律性大大提高,這給後來的之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孫叔敖在當令尹期間,為楚國的發展嘔心瀝血,深得楚莊王的信任和朝野的尊重,但他對自己要求卻非常嚴格,吃的是粗飯、菜羹和干魚,冬天穿羊皮衣,夏天穿葛布衣,面帶饑色,不僅自己車乘吃穿簡樸,家人也“不衣帛”,連家畜也跟著受苦(“馬不食粟”),韓非子感嘆之︰“良大夫也。”

    相比管仲的“其奢逼上”而言,孫叔敖簡直就是另外一個維度,其簡樸連孔子也對其頗有怨言“大儉極下”,意思是說孫叔敖做了一個太榜樣的表率,讓追隨者無所適從︰你都坐母馬拉的車了,你的下屬還能坐什麼車?你都吃粗飯、菜羹和干魚了,你的下屬還能用什麼膳食?你都冬穿羊皮衣、夏穿葛布衣了,你的下屬還能穿什麼衣?你都面帶饑色了,你的下屬還能怎麼過日子?

    但是司馬遷還是支持孫叔敖的做法,在他的《史記•循吏列傳》中,仍將其列為自己理想中的吏治第一人,因為孫叔敖以自己的言行闡述了一個為政治國非常簡單的道理︰“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

    《史記•滑(gu)稽列傳》有一個故事叫做“優孟衣冠”,講的就是孫叔敖死後沒有一點家產,他的兒子不得不靠打柴維持生計,一個叫優孟的宮廷藝人知道了之後,在一次宴會上模仿孫叔敖言行舉止,惟妙惟肖的演技受到了楚莊王親自接見,優孟趁機諫言道︰“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令尹)不足為也。”楚莊王听了之後十分慚愧,趕緊封賞了孫叔敖的兒子。

    “子文之統,忠信廉勇”,後世儒家認為,孫叔敖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幾乎全都做到了,所以儒家孔子、孟子和法家韓非子才會在自己的書中如此推崇孫叔敖,千古年來第一聖人!

    但是完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孫叔敖的不完美在于太努力工作,以至積勞成疾,逝世時年僅38歲。

    “專國權寵,而不榮華。一旦可得百金,于歿齒而無分銖之蓄。破玉,不以寶財遺子孫”,在如今財色浮夸盛行的社會,孫叔敖如同一股祛弊劑,鼓勵著當下的“吏”,使之相信廉潔樸實的力量、奉公守法的覺悟和為公念民的信念,楚莊王有如此賢佐,何愁霸業不成?歷史有如此先者,何愁中華不興?

    “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楚莊王為幸,自有道者論之則不然,此楚國之幸。楚莊王好周游田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盡傅其境內之勞與諸侯之憂于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已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後世。”——《呂氏春秋•孫叔敖之遇楚莊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49、孫叔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49、孫叔敖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