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47、問鼎中原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47、問鼎中原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陸渾,是西周末年與申侯一道殺了周幽王的犬戎的別部,也是西北戎人中強大的部族之一,其部族本在瓜州(甘肅敦煌西)一帶,後來由于若干問題便向東遷徙,進入秦國境內,給秦穆公增添了不少麻煩。

    對于陸渾這個驍勇善戰的部族來說,是秦穆公西征路上一塊難啃的骨頭,既然打不贏他們,他們也不同意招安,秦穆公就想把他們趕走。

    公元前638年,秦國和晉國關系還很鐵的時候,一起給陸渾首領做工作,讓他們搬遷到中原地帶休養生息,陸渾首領一听這個建議不錯,地段很好,風水不錯,組織族人整體遷徙到今河南嵩縣和伊川一帶。

    此地位于熊耳山東麓,伏牛山北麓,嵩山西麓,三山環繞,伊水競流,應該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錯的,地緣優勢相當好,關鍵一點是此地離東都洛邑很近,北上不到一天路程,讓鄰居周天子時刻都受到戎人的威脅,也不知道當初秦晉二國是何居心。

    “滅庸而楚內亂夷矣,連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楚國內修外和,楚莊王也有了更多的精力放眼中原,對于秦晉遷戎的做法,楚莊王很是不放心,時刻擔心天子安危。

    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以“勤王”名義親率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

    大軍行至洛水的時候楚莊王突然按兵不動,秦晉兩國都不敢惹這個彪悍的陸渾,楚莊王也沒準備踫他們,所以他又有了一個新的構想——“觀兵于周疆”,將精銳部隊開到了東都洛邑和伊川之間的郊外,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儀式。

    誰也摸不清楚莊王閱兵是震懾周王室還是震懾陸渾,但是卻把剛即位不滿幾個月的周定王給嚇住了。

    由于前幾任天子的任意揮霍,此時的王畿(國都附近的地區)已縮小不足百里,王室財政一貧如洗,周定王的爺爺周襄王去世的時候還是找魯國借錢安葬的。俗話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看見周王室有難,各方諸侯也都當沒看見一樣,任由楚莊王耀武揚威。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晉國是非常希望楚國將周王室動一動的,因為歷代楚王覬覦中原的野心是絲毫不加掩飾的,滅庸之後的楚莊王更是猖狂,如果楚國將周王室吞並,天下大小諸侯將會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楚國,到時獨木難支的楚國一定會覆滅,晉國也將會是最大的受益者。

    楚莊王的這種霸氣果然讓周定王定不住了,平常噓寒問暖的晉國也不見蹤影,各國也都不哼不哈,讓周定王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楚莊王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于是便派善于溝通的王孫滿以慰勞楚軍的名義去了解情況。

    王孫滿不姓王,姓姬,名滿,同周定王一樣也是周襄王孫子,曾經見秦軍狂妄自大就斷定秦軍必敗,結果就有了秦被晉胖揍一頓的呪牷@埽 運凶挪煌 誄H說募逗退急韁 摹br />
    楚莊王見了王孫滿,寒暄幾句後也不�@攏 肪臀蝕 抵械木哦Τス裁囪櫻 卸啻螅 卸嘀兀br />
    古時夏禹取天下之銅而鑄九鼎,來代表自己統治的九州,同時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和後世的傳國玉璽一樣,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把九鼎作為王權世代相傳的象征,意寓天子的尊嚴神聖而不可侵犯,是不容許任何人過問的。

    楚莊王有意問王孫滿九鼎大小輕重,就好比問天子寶座坐著舒不舒服一樣,大有想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奪取周朝天下的意思。

    王孫滿也是聰明之人,楚莊王口一開,便“知其有窺覦周鼎之志矣”,也明白了楚軍洛水閱軍的目的是“欲逼周取天下”,于是含蓄的表示鼎的大小輕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在德不在鼎”),闡述的是想要征服天下,僅靠武力還是不夠的,還要靠德,靠人心相向的觀點。

    楚莊王智商和王孫滿顯然不在同一頻道,听不懂“在德不在鼎”所表達的深層次含義,見王孫滿顧左右而言他,便直截了當的向王孫滿表示楚國銅很多,折下的箭鋒(“折釣之喙”)都足夠能鑄成九鼎了,言外之意就是說楚國的實力非常強大,戰略物資非常豐富,就算你不告訴我九鼎的大小,楚國也能鑄成九鼎,甚至九十鼎,與周共爭天下。

    見楚莊王未明其意,王孫滿繼續為其解惑︰“夏初實施德政,收集天下之銅鑄造成了九個鼎,並在其上鑄出九州的神物和怪物,這樣一來,百姓就可以按圖索驥,在山川林澤就可以逼凶趨利、化險為夷,因而能夠使國家上下和諧、政通人和,這就是造九鼎的目的。後來,九鼎也就成了國家昌盛穩定的標志。夏桀昏亂,九鼎就遷到商朝;商紂暴虐,九鼎又遷到周朝。所以如果一個國家善行德政、美善光明,鼎即使再小,也是重的,沒人能夠撼動它;如果一個國家奸邪昏亂、背離德行,鼎即使再大,也是輕的,會自行隨德而去。”

    一席話說的楚莊王茅塞頓開,心中暗道︰“難怪我們攻伐鄭國、陳國和宋國時,他們當面臣服我們,待我們一走就又同晉國講和,不是我們楚國不強大,是因為我們缺德啊。”

    看見楚莊王一直在沉思,王孫滿擔心自己的表述讓楚莊王又出現差異化理解,認為現在的天子沒有德了,從而進攻洛邑遷走九鼎,自己反而成了幫凶,便急忙以退為進的勸誡道︰“上天賜福給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比如周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郟(jiaru,洛陽東),佔卜的結果是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已經定好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微,天命並沒有改變(‘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所以,鼎的輕重,是不能隨便詢問的。”

    王孫滿迷信而又故作嚴肅的一通勸誡,令楚莊王深信不疑,心中盤算︰周朝從周武王開始到現在的周定王,才傳世二十一任,還有九任才算享國結束,即使現在攻取東都洛邑易如反掌,但是會違例天命,不僅不能稱霸于諸侯,相反還會令中原諸侯群起而攻之,細想之下後怕無窮,當即驚出一身冷汗,回過頭馬上對王孫滿的提醒表示感謝,並護送其回國。

    楚莊王與王孫滿的對話,是為“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一事對于楚莊王來說,就如同四百年前周武王的孟津會盟一樣,是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一種武力威懾,也是一種軍事試探,但讓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是,中原國家對此態度冷漠,對周王室的存亡置之度外,各諸侯國該怎麼鬧騰的繼續鬧騰,一切照舊。

    但王孫滿的造訪不僅讓他失去了吞並周王室最好的時機,也放棄了仿效鄭莊公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好機會,但幸運的是,這種機會不會為楚國帶來任何的紅利,因為楚國的一切目的僅是實力強大導致對外擴展的一種態勢,是失“仁”而無“德”之舉。

    何為“德”?除了仁義道德這種狹隘的理解外,其廣義是為尊“周禮”,在禮樂制度的籠子中行事,其行為便為“德”。

    人性本惡,在自然界中,人是最殘忍的動物,相比其他動物為了生存而活,人還是一種為了欲望而活的動物,如果沒有古板的、近似苛刻的、共同遵守的同一種約束(現在叫做法律),也就談不上人性了,更沒有文明秩序可言。

    “德”不會為你帶來任何的好處,不會為你封疆拓土,不會為你錦衣玉食,也不會成為你統治別人的工具,但是尊“德”會為你增添一份光環,這種光環叫做“認同”。

    幾百年來,周朝的統治除了建立之初的鼎盛強大以外,還有自導自演了一套自成體系的準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從日常問候到改朝換代,無所不及,這套體系就叫做“周禮”。周禮就像精神蒙昧時代的火種一樣,深深的扎根每一個人的思想之中。

    這套準則經過慢慢演化,形成了一種文化。

    相同的個體文化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對本民族基本價值的認可和肯定,造就了群體的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是中國自立于亂世的一種偉大精神力量,也使得周王室在激烈的諸侯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無論各國諸侯的勢力再強大,他們也都或多或少恪守周禮這一文化認同,如果違背周禮行事,其行為視為異類而被排斥。

    “文化認同”需要“文化排斥”,如果沒有排斥,任何的外來文化都可能摧毀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瓦解一國的政治體系。一個民族或是國家,也需要“文化自信”,不能因外來文化的某個片面優勢,而否定這個凝聚自身共同體的精神紐帶。

    中原“文化認同”的特點就是“文化排斥”,對于外來文化的沖擊,有著與生俱來的趨避,在中原人眼里,他們絕不接受不尊周禮的民族,比如楚人。楚人就如同未開化的野人一樣野蠻、愚昧,楚國前期不斷發生的弒君丑聞,也被中原作為鐵證。

    諸如《呂氏春秋》這樣的史書也樂得以楚人為主人翁,來編造一些諸如“刻舟求劍”、“循表夜涉”等這樣的故事,以寓言的形式來諷刺楚人的愚昧無知。

    由此可見,不尊周禮的國家,不管發展的有多強大,千百年來也從不被周天子承認,不被世人承認,更不被歷史承認。

    相反,如果楚國遵守周禮,中原諸侯便如同一個大家庭一般,接納你的一切,包括你的過去和未來,讓你無縫融入中原文化,其身份也會得到諸侯的認可。

    很奇怪的是,對于楚國來說,楚文化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包容文化,是具有大山一般胸懷的文化構架,面對外來文化的侵入,楚文化像鋼筋鐵胃一樣全盤消化並吸收其文化的精髓,外來的和尚再會念經,念著念著就被楚文化文化所吸收,成為構成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

    從此以後,楚莊王大膽引進禮樂制度,“以禮化楚”,從個人修行到國家治理的各個環節都以中原文化為楷模,積極學習、吸收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後來連孔子都評價楚國是周禮保存最好的國家。

    對于王孫滿此行的功績,唐代詩人周曇作詩一首︰

    九牧金熔物像成,辭昏去亂祚休明。

    興亡在德不在鼎,楚子何勞問重輕。

    同年夏,楚莊王從洛水撤兵,途徑鄭國的時候,認為鄭國沒有給楚軍提供後勤保障,懷疑又傾心晉國,率領大軍入侵鄭國,打到一半突然想起王孫滿說過要立德的話,急忙放棄攻擊直接班師回朝。

    鄭國國君鄭穆公本無二心,這一次挨打純屬冤枉,被楚莊王氣的一病不起,沒挨到過年就去世了,其子公子夷繼位,是為鄭靈公。

    次年(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楚莊王為表歉意,順便祝賀鄭靈公繼任鄭君之位,派人送了許多的美味給他,其中就有一只大甲魚(“黿”,yuan)。

    中原地區水產貧乏,楚國送來野生美味讓鄭靈公十分高興,當晚即用大甲魚宴請賓客,結果僧多粥少,公子宋沒有分到甲魚,直接跑去鄭靈公碗里用手剜了一大塊吃,吃完還“嘖嘖嘖”的回味,讓鄭靈公十分生氣,揚言要殺死公子宋。

    鄭靈公本來是句氣話,結果公子宋當真了,心里害怕,決定先下手為強,過了幾個月便將鄭靈公殺死了。

    這件事情和宋大夫華元分羊肉一樣,再次告誡我們請客一定要公平,要麼人人都有份,要麼自個享獨食,千萬別拉下一人,雖舌尖之欲,但放縱它也會釀成殺身之禍的。

    繼位不滿一年的鄭靈公死的冤枉,但是他的弟弟鄭襄公確實一個有性格的人,在對外政策上比起鄭文公和鄭穆公還是有點硬氣的,也更加狡猾。

    鄭靈公還有一個妹妹很出名,嫁給了陳國的司馬夏御叔為妻,因而稱為夏姬,是春秋時期四大美女之一,如果這都不能引起你的興趣,那麼夏姬還有一個傳奇,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也就是這個夏姬,間接的拉開了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使吳國走向了春秋爭霸的舞台。

    此乃後話,以後再表,因為楚莊王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賈不見了。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47、問鼎中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47、問鼎中原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