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晉文公見楚軍向曹都陶丘逼近,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遂下令部隊撤退。看見晉軍撤退,成得臣便命令大軍在後面追。
這一撤一追,晉軍將士多有怨言︰晉候以君主的身份退避成得臣這個臣子,感覺“辱也”,認為況且楚軍已疲憊了,上去干一架不就行了,為什麼要後退呢?
這個時候,狐偃出來給大家做思想工作,他講道︰“出師有名則理直氣壯,出師無名則毫無斗志(“師直為壯,曲為老”),如果沒有楚國當年的恩惠,我們也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我們要實現當初‘後退三舍’的諾言,以報楚國的恩惠。如果言而無信自食其言,那便是我方理屈而楚方理直,楚軍更加士氣飽滿,不可抵擋。現在我們撤退,表明我們無意與楚軍一戰,也希望楚軍能夠撤退。如果楚軍不撤退,而我們君主退避,他作為一個臣下來進犯,理屈在他們一方。”
一般來說,狐偃之所以姓名里面有一個“狐”字,也說明他像狐狸一樣老謀深算、城府極深。當初晉文公即將登上大位時,狐偃為了能夠獲得豐厚的政治回報,借故要離開晉文公去山上隱居,嚇得晉文公忙把璧玉扔到黃河中,向河神發誓(“河伯視之”)要好好待他,才將狐偃挽留下來。當時介子推也在旁邊,笑話狐偃居功並以此向君王索取,太無恥了(“固足羞也”),表示自己“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
一同流浪十九年的介子推都對狐偃為人表示不屑,也就是說,狐偃說的話,要反著听。
晉文公之所以退避三舍,是因為他和宋、秦和齊三國約好了,在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匯合,便于集中兵力,同時解決後勤跟不上的問題。
晉軍唯一的任務就是誘敵深入,讓楚軍陷入縱深過長的尷尬境界,然後以逸待勞,選擇有利的決戰時機,將楚軍一鍋端。
事實證明晉文公這一招非常高明,直接導致楚軍糧草供應不上。晉軍打敗楚軍後,坐在楚軍營吃喝玩樂,只吃了三天就將軍糧吃完,如果換成人數更多的楚軍來說,只怕兩天都支撐不來。
如果你認為晉文公“後退三舍”真的是為了報答楚成王,那麼說明你和成得臣一樣——中計了。
對于晉軍的主動後撤,楚軍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蹺,主張持重待機,停止追擊,謀劃而後動。成得臣冷笑一聲,不同意,堅持孤軍深入。
成得臣的優點是銳意進取,雷厲風行,干事不拖拉,沒有慵懶散慢等不足。
但他的缺點也很明顯——貪功冒進,剛愎自用。
很明顯,成得臣對于狐偃的話是正著听的,他認為,這正是聚殲晉軍,奪回曹、衛,順便削弱宋、秦、齊三國兵力的大好時機,因為他的楚聯軍兵力很多,便揮兵追至城濮,背靠險要位置安營扎寨。
公元前632年4月,齊、秦、宋三國的軍隊也陸續抵達和晉軍會合,盟軍兵力達到千乘,約10萬。
晉文公檢閱了部隊,認為士氣高昂、戰備充分,可以同楚軍一戰。
成得臣見時機已到,派斗勃下戰書,對晉文公說:“我請求同您的士兵們較量一番(‘請與君之士戲’),您可以扶著車前的橫木觀看,得臣也要奉陪觀看。”
晉文公感覺成得臣很自信、很志在必得的樣子。
很自信也代表很驕傲,很志在必得說明很輕敵。
晉國方面也派大夫欒枝禮貌回應︰“您的意思我們國君知道了。楚王對我們的恩惠,我們一直牢記于心,所以才退到這里。我們不希望兩國兵戎相見,對大夫您我們都退讓,又怎麼敢抵擋楚君呢?既然貴國不退兵,那就各盡兵事,各听君命,勞您費心轉告貴國將領,咱們明天早晨戰場上見(‘詰朝將見’)。”
從上面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雙方開戰前都還是很講究戰爭禮儀的,只有等晉文公一切準備妥當,把刀磨鋒利了,成得臣下了戰書,晉文公接受了戰書,約定好了時間,才能開戰,否則會被被視為師出無名。
到了晚上,晉文公後悔了——秦、齊、宋三國跟晉文公說明天的戰斗他們將作為後軍參戰,在加強後防的同時,順便觀摩和學習的。表達的意思很委婉,如果戰局很好,便渾水摸魚,撈點好處。如果兵敗,自己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撤出戰場,保存實力。
也就是說,晉文公將獨自面對士氣如虹的十余萬楚聯兵。
而自己只有不到七百乘的兵力。
晉文公不想打了,他跟欒枝表示,楚國曾經有恩與他,此次交戰會影響雙方和氣,諸國也看在眼里,影響不好。
箭已上弦,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想著退卻,欒枝便鼓勵晉文公道︰“漢陽諸侯已被楚國吞並,中原諸侯也都親楚,這些國家和你一樣都是姬姓國,你總是惦記楚國的小恩小惠,卻忘了這個奇恥大辱(‘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同楚國干一仗。”
晉文公有了點底氣。
第二天天還沒亮,晉文公又有點恐慌,急匆匆跑去找狐偃,對他說自己晚上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同楚王單挑,開始還佔上風,不知怎的被楚王打倒,還趴在身上吸他的腦汁(‘楚子伏己而 其腦’),請他幫忙解夢。
狐偃是一個很會開導人的人,原來晉文公一行流浪到衛國五鹿的時候,向當地的村民討點吃的,村民看到他那落魄的樣子,就笑嘻嘻的給了他一塊土圪塔讓他吃。重耳大怒,準備下去單挑,狐偃安慰他說︰“這是好事,土圪塔象征土地(‘有土也’),你應該行禮接受它。”晉文公轉念一想,很有道理,大喜,拜謝村民,並把土塊當作寶貝裝在車上了。
看著眼前這個呆板,狐偃準備再一次的開導(忽悠)外甥,這一次,狐偃決定配合肢體語言來一次大忽悠。
于是,狐偃听完踏腳狂喜,抱住對晉文公喜極而泣,斬釘截鐵的表示這是大吉之夢,楚王伏地就是認罪的征兆(“楚伏其罪”),今天一定會讓楚國吃敗仗。
晉文公听完這個小舅解的夢,感受著夸張的動作,將信將疑,也沒時間多想,帶著疑雲滿腹的態度去整兵備戰。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晨,城濮,天氣晴朗,戰雲彌漫,是一個打仗的好天氣。
晉、楚雙方都在緊張的排兵布陣,按照約定,只有等雙方排兵列陣好了後,才能開打,也就是說只要有任何一方沒準備好,就不能開打。
我們再來看看雙方陣型布置。
晉軍上軍對楚軍左軍。
晉軍上軍︰狐毛,狐偃,率本部兵馬。
楚軍左軍︰斗宜申,率申、息二軍。
晉軍中軍對楚軍中軍。
晉軍中軍︰先軫, 溱,率本部兵馬。
楚軍中軍︰成得臣,斗越椒,率若敖六卒及楚王衛隊。
晉軍下軍對楚軍右軍。
晉軍下軍︰胥臣,欒枝,率本部兵馬。
楚軍右軍︰斗勃,率陳、蔡二軍。
雙方將佐帥副都在有條不紊的排兵布陣,對陣法進行演練熱身,做戰前準備工作。
趁戰斗還沒開始,我們來談談,冷兵器時代的陣法究竟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陣法。
“陣,旅也”,古解為旅、為列,所以陣就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陣法即是行軍布陣之法。
其次,我們要區別歷史上的陣法和小說中的陣法。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八陣圖,《岳飛傳》中金兀術的金龍絞尾陣,《楊家將》中蕭太後的天門陣,還有金庸小說中的天罡北斗陣等等,都是小說中虛構出來陣法,它們的作用只有一個——為小說增添光怪陸離的神秘感,提升可讀性。
而歷史上的陣法,沒有傳說的那麼神乎其神,它們只是根據當時的地形環境(平原、山丘等)、戰略意圖、兵種類別、兵力數量等情況下,而演變出來的應敵隊形而已,它們的作用非常明確——為勝利服務。
比如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楚武王的荊尸陣、鄭莊公的魚麗陣,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戚繼光的鴛鴦陣,都是為“打勝仗”這個目的服務的。
既然陣法帶有一個“法”字,那便是一門學問,深究起來晦澀艱僻,卻又精妙無窮,涉及到兵法的方方面面,岳飛曰過,“陣而後戰,兵法之常”。
我們嘗試接觸陣法的時候,要非常清醒的認識到︰陣形,不是擺出來的,而是在實戰對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為便于理解,我們還是用a君和b君這兩個死對頭來進行說明。
在蠻荒的部落時期,a君和b君各自只能擁有少數的兵力,小弟們大吼一聲“為了部落”就沖上去,戰斗畫面如同社會人斗毆一般,毫無陣法可言,誰身強體壯武器先進誰就贏。分兵抄後路那是“奇道”,不在本次陣法討論之列。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有了大幅增加,兵力也得到顯著提升,戰爭規模也呈幾何指數增長,幾千幾萬的士兵窩到一堆打架,別說你身懷降龍十八掌這樣的神功,就連轉個身這樣簡單的動作也很困難,要想有效指揮一場戰斗,不可能。
作為政治力量的絕對後援,戰爭不是拉群架,而是有組織、有規模的兩只軍隊之間的對抗,想要讓自己手下的幾千上萬人能夠和對方的幾千上萬人廝殺,並讓不同兵種適應環境,發揮各自的最大效率,就必須有序布陣。
a君首先認識到這個問題,于是他想出一個辦法,把軍隊分割成人數若干的方陣,方陣外圍的士兵手持盾牌防護自己和內部的士兵,內部的士兵手持長矛,透過盾牌間隙向外發動攻擊。
這些方陣密不透風,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和攻擊性,經過演練,這些方陣之間又可以相互支援、彼此配合,最大限度彌補了己方單兵作戰不足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削弱了對方單兵戰斗力強大的優勢。
b君傻眼了,面對a君密密麻麻的長矛方陣像個刺蝟一樣朝自己沖過來,嚇哭了有沒有?自己的正規部隊像散兵游勇一般,被游走在戰場上的a君方陣逐個擊破,攻守頓失,還沒走到跟前就被對方刺穿。
a君通過方陣這一陣法組織形式,有效結合了兵種優勢,發揮了兵力的集中效應,結果也顯而易見︰勝。
隨著社會的進步,往往會帶來軍事技術的發展,必然使戰爭形式發生改變,到了商周時期,a君看著運送輜重的車輛突發奇想,如果把這些車輛進行改造,將車輛的機動性和士兵的攻擊性相結合,運用于戰場,難道不是更好嗎?
于是,劃時代的大殺器——戰車,終于登上歷史舞台。
戰車基本形制為獨轅(駕畜直木)、兩輪、長轂(輪圈)、橫寬豎短的車廂,每車駕2匹或4匹馬,4匹馬的戰車稱為“駟”。每一戰車載甲士3名,稱為“參乘”,還有4甲共乘之法,稱為“駟乘”。車上還備有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有柄格斗兵器,合稱“車之五兵”。
有了戰車,a君便根據戰車機動性強、沖擊力強的特點,合理的將戰車分為左、中、右三個方陣,于是有了“三師”這個指揮單位。
在戰斗過程中,主將可以很方便的通過旗語等遠距離傳輸方式,將軍事意圖傳達給左軍、中軍、右軍,從而對戰場進行有效指揮。
b君又傻眼了,好不容易學會了刺蝟陣法,被a君的戰車 當 當的一沖,便將隊形沖的七零八落,士兵抱頭鼠竄。
在戰車的沖擊、迂回、包夾下,b君復敗,接受經驗教訓,自己也研發戰車,準備與a君硬踫硬。
a君覺得戰車對戰車,步兵對步兵捉對廝殺太簡單粗暴,不能體現戰車和步兵合而為一的優勢。到了春秋時期,a君靈機一動,想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戰車夾雜步兵,這個看似簡單的辦法,卻將車戰戰法發展到了巔峰。
每輛戰車除車上的3名甲士以外,還配備固定數目的步兵72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這些步兵和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30人(“士十人、徒二十人”),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乘,一乘105人。
從此以後,兵種之間開始有了配合,步兵幫助戰車清理死角,戰車則可以保護步兵不受對方戰車太大沖擊,兵種之間配合默契。
這個就是戰車時代的基本陣型。
在此基本陣型上,可以變換出無窮盡的陣型,比如戰車中間夾雜步兵,謂之魚麗陣;戰車兩翼及後面安置步兵,謂之荊尸陣等等。
此法簡單易學,一看就懂,b君可以毫不費力的進行模仿。b君很滿意。
但是,此時的車戰陣法還是有點死板,a君同b君都把最精銳的部隊放在中軍,差點的放在兩翼,雙方打起仗來還是腦袋踫腦袋、屁股懟屁股,沒有體現陣法的優越性。
于是,a君在沉思——如何用更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效益。
經過思考,a君決定創新,把精銳部隊放在了左右兩軍,比中軍突出一段距離,形成一個“v”字形,還一拍腦袋取了一個好听的名字——雁行陣。
恭喜a君,終于領悟到陣法的精妙。
于是,在戰場上,b君又看到匪夷所思的一幕——a君左右兩翼由于都是精銳,戰斗一開始就對自己左右兩翼進行了強行突破。
自己的中軍由于比a君的中軍要強,接戰不久便一下子沖進了a君中軍,然後悲劇便開始上演了。
由于自己兩翼都是質量較次的部隊,很快就被a君左右精銳突破,自己的中軍精銳便被a君兩翼赤裸裸的強勢圍觀,接著自己的中軍兩翼遭受a君左右兩軍沖擊,團滅。
是不是很像田忌賽馬?
道理都是一樣的——我不需要在陣型的每個位置都取得優勢,我只需要在你的陣型上開個口子,然後繼續撕裂,你就沒轍了。
從此以後,a君又發明了銳陣、圓陣、鉤形陣等數十種陣法,目的就在于針對b君陣型的弱點處(側翼、後方)進行突破,突破後擴大戰果。如銳陣就是將隊伍排成三角形,以強化突破力為目的;圓陣則用以防守,便于集中有限兵力;鉤形陣前端為方形,兩翼為鉤形,是以迂回包抄殲滅型的陣法等等。
好了,b君在a君教科書似的打擊下,也很絕望了,關于陣法也不繼續說下去了,春秋只說春秋之事,隨著軍事實力的提升和兵種的多樣化,陣法也是千變萬化,以車戰為主的陣法也會被更為高級的兵種所取代,比如戰國時期趙國的輕騎兵方陣,秦國的重步兵方陣,都是比車戰更為先進的陣法。
現在,我們可以進行總結了,什麼是陣法?
陣法就是為了有效指揮,為了適應地形,為了發揮兵種優勢,為了實現戰術意圖,從而在實戰中靈活機動調度兵力兵種組合的一種方法。
想做一名合格的將帥,很簡單。
想做一名優秀的將帥,是非常不容易的。
作為楚將中的翹楚,成得臣沒有將陣法很好的運用在實戰中,因為他的驕傲。
驕傲會帶來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