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晉文公接到宋國求助,面露難色,一邊是對自己仁至義盡的宋國,一方是深厚友誼的楚國,幫誰都不合情理,晉文公一再向宋大夫公孫固表示自己很為難,做不出不講道義之事。
正在這個時候,先軫求見晉文公。一心只想征戰沙場的先軫覺得,晉國報答宋、楚兩國恩情的時候到了,還可以借機獲得霸主之位(“報施救患,取威定霸”)。
先軫認為,晉國已經得到周王室的認可,說話有一定的分量,可讓他率一支軍隊,跑到宋楚交戰區進行調解,勸誡兩國息兵。如若調解未果,便用軍事威脅宋、楚二國,逼迫楚國退兵,這樣一來,不僅讓兩國罷戰息兵,還化解了兩國恩怨,無形之中還提升了晉國在諸侯中的地位,可謂一舉兩得。
狐偃保持不同意見,明確反對先軫這一提議,他認為,楚國伐宋,不是因為宋國親晉,而是楚國打敗宋國以後,便補全了稱霸中原最後的一塊拼圖。宋國一旦屈服于楚國,齊國便危在旦夕,你去調解,連你一塊打。
與此同時,狐偃認為晉國必須救助宋國,最好不要同楚軍正面交鋒。楚國佔有曹國,而且初次與衛國通婚,狐偃建議,假如攻打曹、衛二國中的任何一國,楚國一定救援,那麼宋國就可解圍。
晉文公一听,覺得狐偃建議很好,便依計行事。
曹共公曾經拿晉文公開過涮,那麼,首先拿曹國開刀。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親率三軍共計七百乘,準備借道衛國,先行伐曹,待楚國退兵以後,回國的時候順帶將衛國也一起滅了去。
這一計策好像很熟悉,楚文王借道伐鄧的時候用過,鄧滅;晉襄公借道伐虢的時候也用過,虢滅。很顯然衛成公是學過歷史的,便拒絕了晉文公的提案。
于是,晉文公只好渡過黃河,繞衛伐曹。
曹國的曹共公當初組團羞辱過晉文公,他知道自己落入晉候之手必定沒好果子吃,便拼死抵抗,並派人求救正在圍攻宋國的成得臣。
此時的成得臣正在圍攻宋國國都商丘,打的正酣,此時分兵救曹,必然要影響大局,便對曹國求援不加理會,覺得曹國堅守不出,應該守得住。
曹國也是勇猛,死守城牆,讓晉軍損失慘重。
到了三月,曹國堅守不出不行了,必須要出城了,因為先軫正在城外挖曹國貴族的祖墳(“舍于墓”)。
國可以沒有,但祖宗一定要保全,要不然死後沒臉見列祖列宗,于是曹共公引兵出戰,于是晉軍攻入曹國,于是活捉了曹共公。捉住了還不解氣,晉文公發揚有仇必報的精神,列舉了曹共公數條罪狀,讓曹共公當眾受辱。
看見曹共公面如死灰,垂頭喪氣,晉文公心情非常愉悅。
把曹國滅了,楚國還不派兵來救,于是晉文公便同齊國商議,在斂盂結盟,準備夾攻衛國。
看到晉軍壓境,曹共公受辱,衛成公激靈一下表示懂事了,馬上派人去向晉文公示好,表示自己也要參加結盟。
晉文公不答應——你來示好了,宋國之圍怎麼辦?我只能選擇打你,打的讓楚國來救你。
衛成公腦子轉的也快,準備馬上向楚國示好,這下衛國的貴族不干了,旁邊的曹國、宋國、齊國都親晉了,你還不識時務的親楚,如果楚兵不來救,晉軍打進來怎麼辦?
衛人經過認真討論,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把衛成公驅逐出國了,然後向晉國投降,免受亡國之痛。
一國之君,做到這個份上,也挺不容易的。
曹滅衛叛,這時的成的臣幡然醒悟,好不容易帶兵出來一趟,宋國沒打下來,反而丟失了兩個與國,回國如何交代?大怒之下準備分兵伐衛,幫衛成公復位。
大軍還沒出發,成的臣又冷靜下來,覺得當前還是伐宋要緊——宋國打下來了,也能騰出手把晉軍趕回河北,然後再把楚兵往黃河邊上一放,晉軍也就渡不了黃河,衛、曹二國必然得以復國,齊、魯也唾手可得。
于是,成的臣放下手中其他事情,專心專意的繼續猛攻商丘。
宋國不干了,說好的圍曹圍衛救宋呢?
晉軍攻打曹、衛二國,原來的意圖是想引誘楚軍北上,然而楚軍卻不為所動,依然全力圍攻宋國,也讓晉文公感到為難,為什麼楚國不按常理出牌?
暫且放下恩怨不表,按照目前的情況,若出兵馳援宋國,己方兵力有限,且同曹一戰損失不少兵力,又在遠離本土情況下與楚軍交戰,恐難以取勝。
如不出兵馳援,則宋國力不能支,一定會降楚絕晉,其他中原國便會仿效宋國,這樣一來便實現不了自己稱霸中原的計劃。
晉文公拿不定主意,便召集眾臣商議,大臣給出的建議也很簡單——退兵。
“有再言退兵者,視同親楚。”一聲大吼,大家定楮一看——先軫,“我有一計。”
在這個關鍵時刻,先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並及時制止了眾人打退堂鼓的想法,在他心里,他必須將晉、楚二國往構兵這個方向引,不為別的,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來說,打仗是他的愛好,唯一的。
對于好戰的他而言,人一輩子又有幾次機會,能夠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干上一架?這是唯一的機會,打贏了名垂千史、萬世流芳,打敗了也雖敗猶榮。
于是,先軫向眾臣說出了自己的計策。
說完了,沒人鼓掌,會場一片寂靜,先軫見晉文公沒有表態,還在猶豫,急了,沖晉文公吼道︰“你一把年紀了怕什麼,打贏了諸侯擁戴,稱霸中國,打敗了,我們內有黃河、外有太行,來日再圖霸業。”
先軫一吼,也激起了晉文公的雄心壯志,都快古稀之年了,經受了人生的風風雨雨,飽賞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勝也好,敗也罷,英雄暮年,夕陽奈何?晉文公慢慢踱出大帳,遙望夕陽斜,不由輕聲嘆,當年策馬馳騁的身影,夢中依稀可見。回頭見眾將期盼眼神,晉文公拽緊右手,做斬釘截鐵狀——
拼一把!
按照先軫的計劃,先讓宋國假裝做出對晉國很失望的樣子(其實也很失望),疏遠晉國,轉而向齊國和秦國賄以重賂(“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讓齊、秦二國出面勸楚退兵。
然後晉國為表示沒有及時救宋,許諾將曹、衛二國部分土地,贈送給宋國以作補償。
楚國同曹、衛二國本是盟國,如果晉國將曹、衛的土地贈送給宋國,必然拒絕齊、秦二國的勸解,繼續打宋國。
齊、秦二國既然已經接受了宋國的厚禮,事情又沒辦好,也不好意思將厚禮退還給宋國,必然站到晉國一邊,同楚國交惡。
最後,晉、秦、齊三國合力給楚國施壓,還怕楚國不退兵嗎?
如果楚國不退兵,晉、秦、齊、宋四國合兵攻打楚兵,四個打一個,傻子都知道結果如何。
晉文公听罷,覺得此計可行性非常高,頗為欣賞,便按計一一施行。
果不其然,成得臣想都沒想就拒絕了秦、齊二國的調解,讓秦、齊覺得成得臣此舉讓中原一流大國面子盡失,大怒,在家整兵秣馬,準備同楚國爭一口氣。
這一口氣,便讓中原形勢變得十分不明朗,魯國、鄭國這些親楚國家也紛紛表示家里有事,不參與晉、楚之爭,更與楚國劃清界限,以中立身份作壁上觀,待局勢明朗再做打算。
楚成王看到秦、齊二國的態度,也敏銳的感到形勢于自己不利,便發布軍令,讓戍守谷邑的申公叔侯帶上本部兵馬迅速撤離齊國,讓成得臣保存實力,將聯軍撤出宋國,避免與晉軍發生任何沖突。
成得臣不撤。
楚成王告誡成得臣,晉文公在外邊漂泊了十九年,才當上國君。險阻艱難都經歷過了,民情真假都了解了,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驗。上天也待他不薄,賜他足夠的年壽,一把年紀了還帶兵親征,這一切都是天意,難道能無視嗎?《軍志》曰過,凡事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允當則歸”)。
成得臣不听。
楚成王又勸,今天下形勢于楚不利,請“知難而退”。
楚成王都有請了,成得臣還是不听。
楚成王又勸,晉文公“有德不可敵”。
成得臣還是不听,他覺得將在外,君命可以不受。並讓斗越椒回去向楚成王請求增兵,準備同晉國大干一場。
楚成王仿佛嗅到了一種異樣——照這個樣子下去遲早會謀反。
估計成得臣也覺得自己也做的有點過分,終于向楚成王道出了難言之隱——“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te)之口。”意思是說我堅持伐宋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想以此成就堵住某些奸邪小人的嘴巴。
成得臣口中的奸邪小人叫做 賈, 呂臣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