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35、重耳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35、重耳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取名是個學問。

    《說文》謂︰“名,自命也。”名字是對生命的自我表述和認知符號。所以,在取名字的過程中,中國風俗文化有一個鮮明的特征,那就是趨吉避凶。

    圍繞著姓名的形音義理,形成了獨特的吉祥姓名文化,這就成為姓名學一個顯著的風俗特征——鮮明的取舍和趨避。

    簡單來說,名字要跟隨人的一輩子,一定要取個好名字。如果你覺得你的名字很怪異,你可以考慮自己是否親生的。

    不過,在先秦時代,人們取名字還是很質樸的,沒那麼多講究,比較隨意,比如楚國令尹斗谷于菟,就是吃了老虎的奶,才叫“谷于菟”。又如鄭莊公,因為生下來的時候差點難產,所以取名叫做“寤生”。

    甚至身體上的一些特征也能用來取名字,比如周公旦的後裔周公黑肩,胳膊上有胎記;晉成公屁股上有胎記,就叫做姬黑臀;還比如馬上出場的晉文公重耳。

    重(chong)耳不是耳朵上有胎記,而是長有附耳,和兔唇一樣,屬于發育畸形。但部分史書曰重耳不是有附耳,而是有重瞳,也就是眼楮有兩個瞳孔,因為重瞳不好听,才改成的重耳。

    黑臀都不嫌棄難听,何況重耳重瞳乎?我覺得不管是叫重耳還是叫重瞳,都不怎麼順口。

    說重耳眼楮有兩個瞳孔的,是因為在古代,相術師認為重瞳是一種異相、吉相,象征著吉利和富貴,往往是聖人的象征,比如倉頡、虞舜、項羽等都記載有重瞳,所以後人也將重耳理解為重瞳,也是為其春秋五霸之一增添戲劇效果。

    是不是聖人不清楚,反正一直以來重耳的日子過得並不好,也可以說很狼狽。

    重耳他爹晉獻公是個狠角色,即位八年後將原晉國公族後裔盡數誅滅,鞏固子孫政權之路的同時,率先實現任人唯賢,得以廣納天下才智,國力日盛。

    晉獻公在位時期,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把晉國從一個小國,一下子發展成為跨越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大國,為晉國未來的爭霸,為晉文公的文治武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強國。

    到了晉獻公晚年,晉獻公的續弦驪姬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使計離間挑撥晉獻公與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

    按理說驪姬是有這個能力的,因為她是春秋史上少有的美女之一,莊子贊其︰“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

    出于對美人的寵愛,晉獻公也不含糊,為了愛情奮不顧身,迫使太子申生自殺,立奚齊為太子,史稱“驪姬之亂”。

    申生死後,驪姬又要對重耳、夷吾動手了,重耳、夷吾二人沒有申生那麼呆板,扯開腿就跑,不顧風雨兼程,離開祖國,踏上了逃亡的道路。

    那一年是公元前655年,重耳也已經四十三歲了,年齡也不小了,我胡漢三又回來了之類的英雄夢也沒時間做了,只圖能有個安身之所就行了,立命都不要奢望了。

    重耳自幼喜好結交士人,人格魅力也修煉成精,同他一起逃亡的還有狐偃(舅舅)、趙衰、賈佗、先軫、魏武子、胥臣、介子推、顛頡等十五人。

    他們逃亡的第一站就是北方狄人所建的翟國。翟國是重耳母親的娘家,也是狐偃的老家。翟人對重耳一行非常熱情,還將一名剛俘虜的女子賜予重耳為妻,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四年後,晉獻公去世,驪姬的兒子公子奚齊繼位,繼位沒幾天,就被卿大夫里克刺殺。晉國又立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為晉君,又被里克刺殺。這下晉國沒繼承人了,就派人到翟國請重耳回國為君。

    重耳也怕回國為君被里克刺殺,就找了一個借口辭謝,讓他們去找另外一個公子夷吾。公元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稱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後,借機把里克殺了,又擔心重耳影響自己的王位,便誅殺了九位晉國大夫,並派刺客到翟國暗殺重耳。重耳一行的魏武子武功很高,多次幫重耳化險為夷,一下子就化險為夷了八年。

    時間長了,重耳也很生氣,只想與妻兒共享平凡人生,你卻讓我睡不能寐,便想借兵打回去,自己當國君。

    重耳與眾人商量,翟國國小,不能助其上位。公元前642年,在翟國待了十二年的重耳依依不舍的又踏上逃亡之路,去往衛國。

    此時的衛文公因邢人、狄人聯合入侵,對落難的重耳不能以禮相接待,衛國大夫寧莊子也從“禮、善、德”三個方面,勸說衛文公好好安排下重耳一行,不然等重耳為君後,一定會討伐衛國(“君弗蚤圖,衛而在討”)。

    衛文公不听勸告,決意要趕重耳走。重耳吃了閉門羹,非常惱怒,暗暗發誓將來為君後首先就要攻打衛國。

    後來,衛文公禮輕重耳一事被左丘明創作成了一篇散文,這篇散文題目也很直接,叫做《衛文公不禮重耳》,讀起來朗朗上口,看來左丘明也對此事抱有微詞。

    衛國去不了,重耳一行又踏上了去齊國的路途。

    正巧齊國的齊桓公因管仲、隰朋去世,正在尋找賢能的人輔佐,听聞重耳一行來齊,非常高興,用厚禮招待了他。齊桓公听說重耳要借兵復位,勸說重耳留在齊國一同治理,並把家族的一個少女齊姜嫁給重耳,並陪送二十輛馬車,享受上卿待遇,除了管仲,重耳是第二個享受這一待遇的人。

    重耳對此感到很滿足,在齊國又過上了安逸小康的生活,甚至忘記了鴻鵠大志。

    又過了四年,齊桓公去世,齊國在五公子爭權奪利下內憂外患、霸權不在,重耳的生活也每況愈下,並且其特殊身份決定著未來的不可預測,指不定哪一天,齊國某位公子為謀取晉國的支持,將重耳獻給晉惠公也說不定。

    于是狐偃一行勸說重耳離開齊國,去尋求其他國家幫助,重耳不干,還時常對隨行人員洗腦,灌輸“人生來就是為了尋求安逸享樂的”這一觀念(“人生安樂,孰知其他!”),讓狐偃一行垂頭喪氣。

    後來狐偃找到重耳老婆齊姜幫忙,齊姜方法也很粗暴,直接灌醉了重耳,讓狐偃綁了繼續逃亡(“醉重耳,載以行”)。

    這一次,他們來到曹國。曹國國小,也不能幫助重耳復位,但曹共公還是很極力挽留,熱情的招待了重耳一行,好吃好玩伺候,還安排重耳做保健。洗澡的時候,重耳總覺得窗外瑟瑟異響,便掀開了窗子,發現曹共公等幾個人在鬼鬼祟祟的偷看自己,羞惱之下質問曹共公。

    曹共公撓撓頭,撇開特殊取向,不好意思的說︰“听聞公子賢德聞于天下,且身有駢脅(又名駢肋,脅骨緊密相連如一整體,是一種生理畸形),是大貴之征,就想帶大伙來瞅瞅(‘浴,薄而觀之’)。”

    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對這種八卦之事頗感興趣,還趁人家洗澡的時候偷偷觀看,這種齷齪之事換誰都做不出來,曹共公不僅做了,還招呼一大家子看,重耳非常氣憤,感覺自己的尊嚴收到了嚴重侮辱,不等天明,就離開了曹國。

    你給我等著,我失去的尊嚴,一定要拿回來。

    這一次,重耳率隊繼續南下,來到了正在冉冉升起的宋國。

    不料宋襄公正與南方的楚國爭奪霸主之位,此時的宋襄公剛剛經歷了泓水之戰,一敗涂地,自己也中了一箭。在自顧不暇之際,對重耳非常客氣,還按國禮接待了他,並對重耳一行實言以告︰“宋國本是大國,但剛吃了敗仗,變的勢弱了,不足以幫你們回國,你們還是到大國去吧。”

    重耳一行對宋襄公做法非常感動,也沒再好意思打擾宋襄公,同宋襄公客氣了幾句後繼續南行,到達鄭國。

    鄭文公不僅是牆頭草,更是一個勢利眼,看到重耳落魄來投,也不加理會,大夫叔瞻勸鄭文公以禮相待,鄭文公沒好氣的斥責,每年像重耳這樣逃忙的公子太多了,騙吃騙喝的,鄭國收留的來嗎?

    叔瞻又勸鄭文公,如果不以禮相待,那就殺了去,以絕後患。嚇得重耳在鄭境不敢逗留,徑直往楚國跑去。七年後,晉文公、秦穆公圍鄭國,逼迫叔詹自殺。

    公元前637年,重耳到達楚國,楚成王想要通過重耳達到收攬人心的目的,便以接待諸侯的禮節,熱情接待重耳一行。

    在熱情好客方面,楚人一直都做得不錯,尤其是吃的方面。

    楚國在長期的東進南征北伐中,融合了各民族的飲食風俗,可以說楚國是一個狹南北民族飲食系統之精,攜東西烹飪技術之長的一個舌尖之國。

    當時的中原人對楚食評價相當高,《淮南子•齊俗訓》記載“荊吳芬馨,以啖其口”,說的就是楚人制作的飲食菜肴被列為當世的“珍味”,後期的甦秦也說“楚國之食美于玉”。

    春秋時期的楚國美食品類繁多,在《呂氏春秋•本味》中就記載楚人喜歡的肉食有猩唇(麋鹿臉部的干制品,是古代中國烹飪原料的八珍之首)、獾獾的腳掌、燃鳥的尾巴肉、旄牛尾巴和大象鼻子等;喜歡的魚類有洞庭的 魚、東海的鮞魚、醴水的朱鱉。

    《左傳》記載,楚人送給鄭靈公一只大黿,被公子宋知道了,厚起臉皮跑去蹭飯,結果人家鄭靈公舍不得不給他吃,以此為由引起了一場以臣弒君的大慘案,說明當時的中原人將楚國美食看的相當珍貴。

    楚人飲食當屬《楚辭》的《招魂》和《大招》兩篇詩中記載最為全面,其中也有酒的記載。楚人釀酒方法多樣,但最喜濃香甘裂的清酒,叫做楚瀝。楚瀝必用苞茅縮酒,所以當天子沒有苞茅縮酒時,管仲就責怪楚成王“苞茅不貢,無以縮酒”。

    重耳來楚,楚成王用八方珍肴,外加高檔楚瀝,熱情的招待重耳,天天如此,基本每天不重樣,吃的重耳不好意思,有時候便推辭宴請(“謝不敢當”),搞的趙衰每次都跟重耳做工作讓他不要辭讓,自己也跟著混吃混喝。

    一個當世梟雄,一個亂世豪杰,英雄相逢,惺惺相惜,每晚必以酒當歌,千杯求醉。“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逃亡在外十八年的艱苦歲月,早已消磨盡了重耳的雄心壯志,感嘆歲月流逝,跎蹉不已。

    看見重耳哀嘆連連,楚成王問重耳何事憂心忡忡?重耳才把一路受的窩囊氣講給楚成王听,講完了,就順勢請求楚成王能否借兵給他殺回晉國,奪回君位?這時的楚成王已經是中原霸主,對于重耳借兵奪位的要求不假思索,一口承諾下來。

    一日,楚成王又在和重耳喝酒,楚成王舉起酒杯,與重耳半開玩笑︰“公子如果成功返國,要怎麼報答寡人呢?”

    重耳流亡十九年,飽經世情冷暖,積累了豐富的洞察力和政治經驗,楚成王看似玩笑的一句話,實則是在為楚國投資,重耳拿不定主意,不得不認真回答,稍加思索,恭敬地說︰“金銀玉帛,君王富富有余。我還真想不到該怎麼報答您呢。”

    這句場面上的客套話算是顧全了賓主雙方的面子,“羽毛齒角玉帛,君王所餘”這句話即給了楚成王莫大的面子,“未知所以報”也等于說把皮球踢給了楚成王,如果楚成王當真開的玩笑,便不會繼續追問下去,但是楚王不依不饒,看樣子非要重耳表態︰“雖然如此,公子到底應該用些什麼來報答我呢?”

    事情還沒辦,就開始索取,楚成王看起來也不是一個厚道的人,凡事都講價錢,這下子就給寄人籬下的重耳出了一個難題,給什麼好呢?金銀玉帛?珍禽美女?永世修好?

    這些都不重要,重耳明白,楚成王要的是政治利益,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割地稱臣。

    稱臣是不可能的,重耳雖然落魄,但在事關國家尊嚴面前也絕不含糊,逃亡十八年,白眼見得多了,委屈受的也多,唯一不變的就是國家氣節,不可能還沒為晉君,就把晉國尊嚴出賣。

    割地更不可能,晉國依仗黃河的地緣優勢,稱霸河北,如果割地,不管割什麼地方,就好比將自己的家撕開一個口子,讓楚國來守。

    于是,重耳擲地有聲地講出了這樣一段話︰“即不得已,與君王以兵車會平原廣澤,退避三舍。”

    這句話徹底把大夫成得臣激怒了,指著重耳的鼻子罵道︰“大膽狂徒,是不是大王對你太好了,目中無人了,膽敢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接著朝楚成王拜道︰“今天重耳出言不遜,請殺了他。”

    楚成王也覺得玩笑開大了,搞的雙方下不來台,自嘲了一番,對成得臣說道︰“晉公子品行高尚端正,他身邊的隨從個個身手不凡,在朝在野都頗有聲望,卻甘心追隨公子久困于外,這些都說明上天都在眷顧公子,我怎麼可以逆天殺了他呢?與我軍相遇退避三舍,這樣實誠的話又有什麼可以反駁的呢?”

    重耳開創霸業,與一幫得力干將有莫大關系。這些干將像精密的齒輪一樣,在各自的崗位貢獻出無以倫比的力量,幫助重耳開創不世功績。

    我們大致來了解下個這個當時世界上一流團隊的人員構成。

    趙衰——謀士、戰略家、政治家,具備高超的道德修養,為晉國稱霸出謀劃策,是趙國始祖。

    胥臣——重耳的老師,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善于識別人才。

    狐偃——重耳的舅舅,股肱謀臣,隨重耳出亡時,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辭勞苦,夾輔重耳,在逃亡途中多次獻計于重耳,成功幫重耳奪取霸業。

    先軫——春秋戰神,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元帥頭餃的軍事家。“春秋有其戒,晉先軫是也”,打仗同楚成王一樣,毫無貴族精神,戰無定式、詭計多端,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每戰必勝,所向無敵。兵家經典《孫子兵法》,其實也就是以理論的形式總結先軫的戰爭藝術,如果先軫多學點文化,估計就沒孫武什麼事了。

    魏武子——猛將,又名魏(chou),晉國望族,以勇力聞世。在與楚成王和重耳打獵的過程中,生擒奇獸“貘”,楚成王贊道︰“吾國中萬不及一也。”城濮之戰中,楚軍被魏打的不戰而怯,之後楚國人把不知死活的行為稱為“找魏”,後簡化為“找”,這就是當今“找抽”這個詞的來源。

    介子推——逃亡路途中曾割大腿肉給重耳吃,被後世儒家評價為“忠君之典範”,成為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重耳為君後,介子推隱居“不言祿”,被重耳不小心燒死在山上。其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後人便造了個“寒食節”來紀念他。為重耳團隊的精神領袖。

    顛頡——晉國大夫,性格仗義執言,嚴氣剛烈。

    這些能人異士,在重耳個人魅力的影響下,忠心追隨二次創業,盡心盡責貢獻才智,生死與共毫無怨言。在發揮領袖魅力,凝聚人心士氣這點上,重耳絕對是那個時代的第一流人物。

    這也得益于重耳的父親晉獻公,如果不是晉獻公當初通過對旁支親族的大肆殺戮,空出朝堂而任人唯賢,晉國也沒有這麼多的編制招錄這些非公棟梁,使得人才輩出的異姓卿士得以參與晉國軍政要務,奠定了將來百年霸業的“人才”之基。

    再看看我們的楚成王,身邊的重臣基本都是若敖(斗)氏一族,公族負擔很重,發號施令孤掌難鳴,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當楚成王勸說成得臣時候放下佩劍的時候,成得臣不听君言,堅持要殺重耳,後被楚成王大聲呵斥,才讓成得臣擲刀悻悻離開。

    場面一度尷尬。楚成王也滿臉無奈,對重耳舉杯表示歉意,重耳一行面面相覷,似有懼色——前路似乎充滿迷霧,希望似乎更加渺茫。

    放心吧重耳!過不了多久,命運即將會對你投以微笑。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35、重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35、重耳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