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21、楚武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21、楚武王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楚國東北有一國,叫做羅國,又稱羅子國,傳說發源于羅地(今河南羅山縣一帶),是祝融氏吳回的孫子陸終的第六子季連之後,為夏商時代羋姓熊氏的一個分支,和楚國同祠堂。

    不僅同祖,還同呼吸共命運,簡歷極其相似。

    殷高宗時,武丁大肆征伐夏朝的殘余勢力,很不幸,楚部落也成為了掃黑除惡的對象,被迫遷至淅川的丹陽一帶。

    羅部落是楚部落的分支,自然受到牽連,也遭到同樣的打擊,便西遷至今甘肅正寧縣東二十里的羅山。

    由于羅部落距離周京較近,影響周天子發展經濟,便侵迫羅遷走。這時,楚部落向羅部落伸出橄欖枝,于是羅部落越過秦嶺,沿著淅水一直南行,在今荊山西北面的房縣落腳,並依附于楚。

    後來,楚部落為保周公旦而遭受周王朝打擊,羅部落恐殃及池魚,及時的撇下了兄弟,向東走出山林,遷至漢水之濱的今宜城縣西二十里的羅川建城。

    羅國和楚國有相同的命運,又有相同的祖先,應該是關系比較鐵的,但事實證明他們倆兄弟不和氣,像一對鼓槌一樣——一個要上天,一個偏要入地,當楚國虎視中原時,羅國便同漢陽諸侯的隨、唐等國聯姻,一同阻止楚國擴張。

    在屈瑕伐絞時,羅國曾派探子伯嘉打探楚師情況,準備同絞國一起夾擊楚師,後來因為情報搜集的不準確而打消此想法。

    倆兄弟做到這個情份上,也說明血緣已淡,沒多少感情可講,公元前699年,楚武王覺得羅國有二心,遲早會被他陰一手,便令屈瑕為將伐羅。

    屈瑕,本名熊瑕,楚武王之子,因被封于屈邑,遂稱屈瑕,為屈姓先祖。四百年後,屈姓出了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政治家——屈原。

    接到楚武王命令,屈瑕備好一切即將出行時,斗伯比忙拉住因為伐鄖滅絞而常常目空一切、走路打飄的屈瑕,告誡他羅國雖小,但實力不凡,此去一定要小心行事,謹慎出兵,防止羅國使詐。

    自信滿滿的屈瑕哪里還听得進斗伯比說什麼,心不在焉回應其伐羅一事胸有成竹,令尹多慮了,不出一月必將凱旋歸來。

    一般說這話的,我們都認為是不算數的,就和說改天請你吃飯一樣,一改就改的沒影了。

    送走趾高心浮的屈瑕及其軍隊之後,斗伯比馬上就去晉見楚武王,並對楚武王建議盡快增派援軍以接應屈瑕軍(“必濟師”)。

    楚武王心想目前有無援軍可派,你難道不比我還清楚嗎?此番率三軍出征,已是傾全國之力,屈瑕有勇有謀,滅掉羅國絲毫不費吹灰之力,難道還需要派援軍?便對斗伯比擺擺手,拒絕了斗伯比的建議。

    過了幾天,楚武王在同鄧曼閑聊的時候突然提及此事,鄧曼想了一會,告訴楚武王,令尹斗伯比話中有話,他的意思不在于增派援軍(“益眾”),而是說屈瑕伐鄖滅絞以後,持功傲物,目中無人,容易貪功冒進(“不設備”),以為這次攻打羅國也必然獲勝。

    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屈瑕此行有驕矜之色,只怕會中敵人奸計,輕敵致敗。屈瑕官居莫傲,又是王子,有些話斗伯比不便明說而已,就以增兵為由,讓大王有所察覺。難道斗伯比不知道無兵可派嗎(“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大王此時應馬上派人追上屈瑕,見到屈瑕毫不留情的批評教育,讓他有所警覺。

    楚武王恍然大悟,立即派人去追趕屈瑕。

    時間已然來不及了。

    此時,屈瑕也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情報——盧戎國已派出軍隊支援羅國,行動迅速。

    盧戎國,即武王伐紂牧誓八國之一的盧國,西周初期很強大,但後來同申國一樣,被周王朝掰掰剝剝的成了一個小國,也是楚武王的丈人國之一。

    屈瑕怎麼也想不到盧戎國會發兵救羅,一時感覺頭腦有點亂。

    打國,楚武王的大丈人國鄧國來添亂子;打羅國,楚武王的小丈人國盧戎國又來添亂子。看來逢年過節楚武王還是沒把丈人們哄好。

    上一代的關系不和,便也連累屈暇,接下來的情況馬上印證了屈瑕低乎常人的軍事頭腦——只能指揮一對一的戰役,對涉及多方的戰役和變化多端的戰局則束手無策。

    將領建議軍隊馬上行至鄢水(今湖北中部漢水支流蠻河),在鄢水岸邊駐扎,靜觀其變。

    屈瑕不以為然,同斗伯比說好一個月之內解決戰事,如果駐扎,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決定照搬伐鄖經驗,趁盧戎軍還未到達之時,迅速渡過鄢水,攻打羅國,羅國敗,盧師將不戰自退。

    將領們繼續勸阻屈瑕,伐鄖之戰打的是奇襲,以暗打明,戰斗經驗不能生硬照搬,借鑒經驗要因時因地,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成不變,當前不同往日,楚師行蹤已全部暴露,如果盧、羅兩國前後夾擊,楚軍必然頭尾失顧,將大亂。

    屈瑕不堪其煩,對將領們怒道︰“我心已決,誰再敢進諫動搖軍心,按軍法處置(‘諫者有刑’)。”

    這次屈瑕沒有絲毫猶豫,也沒有佔卜,是一個進步的表現。

    到達鄢水,屈瑕督促大軍趕緊渡河,渡河之後不休整,導致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秩序大亂,像倒豆子一樣蹦蹦往羅國方向奔襲,然後遇見了隊列整齊的羅軍。

    看見羅軍,跑在最前面的楚兵扭頭就跑——他們要找自己的隊伍方陣。後面的楚兵不知道發生什麼情況,看見前面的楚兵往回跑,自己也掉頭就跑。跑的人一多,前軍和後軍就發生沖撞,還沒交鋒就已經潰不成軍。

    羅軍還沒搞清楚狀況,看見楚軍跑,他們也跟著追著趕。趕了一會,楚軍腳步稍許放慢,腳步放慢的原因絕不是突然醒悟自己是來干嘛來的,而是因為他們遇見了盧軍。

    羅軍看見援軍來了,士氣高漲,和盧戎的軍隊從兩邊夾攻楚軍,楚軍潰不成軍,四散大敗而逃。

    屈瑕見大軍一觸即潰,自己也帶著隨從跑,一口氣跑到荒谷(今湖北江陵附近),緩過神來自覺無面目見君王父老,羞愧之下自縊而亡。

    屈瑕的自縊開創了楚國統帥以身殉職、以死謝罪的先例,從此楚國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敗戰的主將引咎自殺。

    “其人其事,于當時雖有過,于後世則不為無功”,之後五百多年,楚國一直保持著這個問責機制,直至項羽兵敗,自刎烏江。

    其他的將領逃回楚國後,被囚禁于冶文(今荊州沙市以東),等候楚武王問罪發落。後來,在鄧曼的說服下,楚武王把責任攬于一身,寬宥了全體將士(“孤之罪也”)。

    (2018年12月18日15:55)

    此一戰,楚國損失慘重,但畢竟是個大國,未傷根本,但很割肉。

    因長子慘死,此後八年中,楚武王改變了只圖遠略、不恤近患的軍事作風,實行穩步推進,在鞏固腹地的基礎上開疆拓土,“始開濮地而有之”,佔有今川、鄂交界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692年,為報荒谷之仇,楚武王再次發兵攻羅,羅國滅。

    公元前691年,為報荒谷之痛,楚武王發兵攻盧,盧國滅。

    “楚滅羅,繼滅盧,其境為楚地”,此後,楚國完全控制了漢水交通要道,為吞並漢東諸侯和北望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滅羅、盧後,將二國遺民遷走。戰國後期,此二國部分遺民受不了秦國的高壓政策,從長江口漂至朝鮮半島的東南部的江源道,並最終安置下來。(“避秦役來適韓國”——《三國志•魏書》)

    韓國有一條江,其源頭在江源道和慶尚北道的山下,名字叫漢江。韓國漢江的上游,有個地方叫丹陽。中上游有名叫江陵、襄陽的地方,附近有個湖泊,名字叫洞庭湖。下游有個城市,叫漢陽,現在為韓國首都,叫做漢城。後來韓國推行“去漢語化”舉動,于2005年1月19日將漢城改為首爾。

    韓國有個傳統佳節叫端午祭,名稱同中國的端午節有一字之差,但內容卻是一樣的,也有劃龍舟、包粽子、掛艾條、吃蒜頭等習俗,甚至連僅存于荊山深處的楚俗“苞茅縮酒”,在韓國也能覓到它的綜影。

    韓國開國神話及其民間傳說中,也與楚辭中描寫的天帝、風伯、雨師、雲師、巫師、法術、法器及人神媾合等,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韓國什麼都不缺,唯獨一樣——自己的東西。

    眼睜睜的看著楚國滅掉羅、盧二國,周莊王對漢陽諸侯袖手旁觀的態度大為惱火,在平定王子克之亂、並將父親周桓王安葬好後,立即召見隨候。

    周莊王,姬姓名佗,東周王國第三屆領導人,不僅是一位政界名人,還是一個喜歡折騰的人,在他的領導下進一步紊亂了中原政局,而且他還喜歡民間說唱曲藝等綜藝節目,被說書人尊為祖師爺。

    說書听得時間一長,周莊王便也領會了說書要義,平常說個話也都抑揚頓挫、引經據典。召見隨候時,周莊王一開腔便把隨候鎮住了,細數隨候近段時間表現出來的諸多典型問題。

    隨候見得場面多了,但周莊王用這種說書的方式來責備人,隨候還是第一次領略。

    說書人有個習慣,喜歡設套子,讓人听得想欲知後事欲罷不能,隨候就被周莊王的說書方式責備的看似啞口無言,實則听得津津有味,時不時甚至還面露慚色。

    回國以後,隨候還沉浸在周天子獨特的人格魅力之中,對楚武王愛理不理。

    楚武王認為隨候思想不堅定,準備再次大舉伐隨。

    為了這次伐隨,楚武王特地演練了一種新型的陣法——荊尸陣(“楚武王為荊尸陣成”)。

    荊尸陣布局像一個篆書“大”字(中間一橫向下彎曲),是針對楚國戰車少、步卒多而研究的專用于丘陵地帶的一套陣法。

    正面與敵交戰時,用戰車(大字的頭部)為先鋒,勢如破竹般沖破敵陣防線,然後戰車兩翼步卒(大字的中間一橫)迅速合圍夾擊敵軍,被包圍的敵軍,不管是迎戰前方,還是回轉追擊,同樣都腹背受敵。

    如後方遭遇敵軍追擊,荊尸後方的左右兩翼(大字的一撇一捺)可迅速的形成左右包抄之勢夾擊追擊敵軍。

    一個荊尸陣由多個“荊尸”所組成,“荊尸”還能根據地形大小和敵軍多少,靈活的編組成橫向、縱向、大荊尸陣和小荊尸陣攻擊敵軍。

    荊尸陣是一個集楚武王多年的用兵智慧和實戰經驗總結而成的陣型,按照楚武王的意思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很想看看在實戰中的表現。

    不過這個願望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關于古代陣法將在後續篇章中討論,現在楚武王很忙,忙著給士兵裝備一種新式武器——戟(“授師孑焉”)。

    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該武器在中國古代戰史上有傳奇地位,為呂布和楊戩所喜愛,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

    戟最著名的衍生品就是宋代的鉤鐮槍,被視作是破重甲騎兵的一種特殊武器,是岳飛最喜愛的兵器,打的金兀術無計可施。

    陣型在戰場的使用,說明了楚軍已具備豐富的作戰思想和先進的戰斗理念,能夠有效地指揮大兵團作戰。

    而戟在軍隊的大規模裝備,展示了楚國在當時的環境下,對銅資源的開采、冶煉和利用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實力,同時對武器的設計和制作也考慮了人體工程力學。

    一切準備就緒,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三月,楚武王遣令尹斗祈和莫敖屈重為將,拖著70多歲的身子再一次的親征伐隨。

    大軍行至不久,楚武王深感身體不適,由斗祈和屈重攙扶著在一棵瀃|饗旅嬪宰饜菹 Q劭闖渫趿成 園住 粑 眩 菲斫ㄒ榱 唇 渫跛突匭捫 渫跫枘訓陌詘謔值潰骸半蕹齜が幣迅械叫納穸   甓 話玻 蛉慫凳俏揖 6  賈碌摹!br />
    眾將明白,自從經歷了喪子(屈暇)一事,八年來楚武王脾氣愈加暴躁,凡事又極易盛怒而無端猜疑,連年對外用兵,長此以往,身體必然受不了而衰弱下去,積累到一定程度,健康必然會受到損害,嚴重者甚至會喪失了性命。

    本次伐隨也是因為懷疑隨候有意同周天子同歸于好,而大動干戈,舉全國之兵興師問罪。

    “物極必反,霸極必衰,滿了就會動蕩,夫人經常開導我,說這是天道,是自然的道理(‘盈而蕩,天之道也’),讓我不必揪心于此”,楚武王緩緩道來,“夫人還說我的福祿已盡,如果軍民沒有什麼損失,而君王死在行軍途中,是國家之福!看來今天我的福氣到了。”

    楚武王稍作休息,繼續說道︰“此次伐隨,萬不可攻城略地,逼迫隨候簽訂城下之盟即可,一旦用兵,漢東永無寧日。”

    說罷,楚武王緩緩的閉上眼楮,急喘的胸口也慢慢趨于平緩。

    依稀間,我仿佛看見自己站在遼闊的平原上,看鐵蹄錚錚,踏遍我征服過的每一片土地,萬里河山還在召喚著——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公元前690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先行者楚武王與世長辭。

    楚武王,羋姓,熊氏,名通,在位五十一年。

    在位期間,楚武王開疆拓土,前後出兵滅掉權國、絞國等;三次伐隨,征服隨國;夜襲蒲騷,擊敗鄖師,順利同貳、軫兩國結盟。為了激勵後繼的君主,他提出君王在位五年未出征者,死後不得入宗廟享受祭祀、將軍戰敗不得進城等苛嚴的律令。

    同時,楚武王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創新制度,首設令尹、建立中央直管的縣制,特別是縣制改革,突破了商周分封制的成規,為全國政令統一與集權開創了歷史先例。

    但也不得不說,楚武王也有不光彩的一面——弒佷篡位。

    從當時楚國的上層社會中來看,這種強烈的蠻夷習氣也是得到楚人認可的一種傳統,相比周朝不必考慮繼承人的品質、才能、年齡,僅僅考察其出生順序來說,弒君之舉雖然殘酷無情,卻保證了登上楚國王位的都是進取心極強,生命力極為熊健之人,也對平庸之人說不。

    從楚武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集殘忍凶暴、謹慎善斷而又睿智過人于一身的人,而這些確是在當時環境下開創一代基業的必備素質,可說是一代雄主。

    稱霸漢江,威震中原,大武兵,始于楚武王。

    楚武王死後,令尹斗祈和莫敖屈重唯恐消息泄露,動搖軍心,便裝出無事的樣子,繼續前行,兵臨隨國都下,建築營壘,佯示隨人以久戰之計。

    隨候有些恐懼,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哪一天楚軍攻打進來,便派人向楚軍求和。屈重假稱奉了楚武王之命,入隨國與隨侯簽訂盟約,並且請隨侯日後和楚武王在漢訥(其地約在今湖北鐘祥北漢水隈曲處)相會。

    在屈重的高超演技下,隨侯連連答應了楚國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屈重從隨國回來後,立即率軍撤退,渡過漢水,回到楚境之後,繼為楚武王發喪,楚軍全師而還。

    次年,其子熊貲繼位為,是為楚文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21、楚武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21、楚武王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