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玉樓春》•辛棄疾
相比處在動蕩中原其他諸侯國而言,隨國形勢一片大好,國力強盛,資源豐富,又處在漢陽諸侯的中心,佔盡天時地利。
隨候的心情也很好,中原再亂,也亂不到這個邊陲重國。
最近又因為周天子威信盡失,自己嫣然成為漢江一帶霸主,號令漢東諸侯莫無不從。
一切都是那麼的悠然與愜意。
但是眼前有一件事情,讓隨候百思不得其解——楚國在修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又寬又平的青石路,從楚國的郊郢一直往東延伸,按這個情況預測,道路的終點應該是隨國邊境。
過了幾個月,楚國的路修完了,困擾隨候的疑慮煙消雲散,和隨候猜測的一樣,這條路一直修到隨國境內的瑕地附近,除了還沒綠化,一切都是按照高標準修建的。
按照楚國一貫厚臉皮的做法,隨候認為熊通絕對沒有那麼熱心腸,來幫隨國修路致富,因為他看見楚國堅實的戰車和大型攻城設備正通過這條大路源源不斷的運進瑕地。
原來楚國修的是一條軍道。
按照常理推斷,熊通修建軍道的目的是來打自己。
隨候久居漢陽諸侯老大,位高權重,但從沒領過兵打過仗,看見楚軍兵臨城下,很是意外,急忙召見季梁和少師商量退敵之策。
隨候和少師都是好大喜功的性格,看見楚軍來了,很振奮,很久沒有舒展筋骨了,很想出去和楚蠻子干一架。
季梁是個處事沉穩冷靜的人,他勸阻隨候靜觀其變,看楚軍有什麼動靜再做下一步打算。
季梁是隨國大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開儒家學說先河的重要人物,李白譽其為“神農之後,隨之大賢”,所以季梁說話很管用,隨候雖然不樂意,也不得不采納季梁的意見,先行按兵不動,等待楚軍下一步動作。
等了幾天,隨候等來了一個人——楚國大夫 章, 章帶來了楚國有意與隨國一同維護漢東和平的最大誠意。
公元前706年,趁著齊、鄭二國抵御北戎進犯之際,楚國陳兵瑕地,氣勢浩大,但沒有急于發動進攻,一反常態的先禮後兵,派大夫蓬章到隨國去和談(“求成”)。
這樣的行事風格是很不符合熊通個性的,按照原來熊通攻申伐權的莽撞勁來分析,他這次是踫到麻煩了。
楚國此次前來,原本是準備伐隨的,後來改變了策略,臨時決定用伐謀代替伐兵,因為熊通得到情報——漢陽諸侯正在整頓兵馬,隨時支援隨國。
中原姬姓諸侯早已亂作一團,各自為戰,遠在南邊的漢陽諸侯還是如往常一樣團結無間,看見隨國有難,這些小諸侯主動拉開陣勢準備同楚軍干架,這是熊通沒預料到的。
隨國城垣堅實高大,主動攻城將耗時頗長,戰況一旦陷入僵局,便會引來漢陽諸侯的圍攻。楚國有幾把刷子熊通心里還是有數的,以少勝多打多國聯軍是很不劃算的,于是熊通準備挖一個坑,等隨候往里面跳。
做這個坑的主要目的是引蛇出洞,把蛇引出來了然後打蛇。也就是說設計將隨國的兵馬引出來,在野外用最短的時間殲滅,不讓漢陽諸侯有反應的時間,達到消滅隨國有生力量的戰略目的。
但是蛇怎麼出來,是個不小的問題。
大軍壓境,士兵都在磨刀了,楚國卻派人來和談,不管隨候信不信,反正少師是信了。
少師向隨候毛遂自薦,自告奮勇的表示願意代表隨候去楚國和談,看看熊通在耍什麼陰謀。隨候也想了解楚軍軍備情況,便同意少師隨 章入楚和談。
少師一踏入楚軍大營,便敏銳的發現一個問題——楚軍軍紀渙散,斗志不強,雖然軍士眾多,但有很多是老弱傷殘,和兵強馬壯的隨軍沒有可比性。
這是熊通為了引隨軍出城,執行方案的第一步——示弱,示弱的目的是讓隨國放松警惕。
不得不說這些演員的演技很好,也很敬業,讓少師懸著的心稍許舒展,認為蠻子還是蠻子,沒組織沒紀律,甭管過多少年,還是不入流。
懸下心來的少師直接質問熊通︰“隨楚兩國一直相安無事,這次隨國什麼地方做的不對,讓你勞師動眾前來興師問罪?”
熊通直言相告︰“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整句話表達的意思是雖然我是一個蠻子,但如今天下大亂,諸侯離心離德,楚國兵強馬壯,也想介入中原政局,維護秩序,請隨侯去周王室活動活動,給楚國封個侯爵之類的,也好在其他諸侯國面前說得上話。
隨侯和周王室關系處理的很好,很多時候也為周王室聲援,周王室也因為隨國所處的位置重要,凡事對隨國也有求必應。如今周王室威嚴日下,衰弱落敗,但還是有分封爵位權利。
這也是為了引隨軍出城方案的第二步——請求,以有所請求的低姿態來麻痹隨國。
原來還有求于我隨國?面對楚國一班重臣有求與他的姿態,少師頓時忘乎所以,目空一切的態度展漏無遺,再三表態此事好辦,包在他身上。
熊通很高興,便留少師用餐。餐間,少師為了活躍氣氛,便開玩笑似的給眾人講了幾個買櫝還珠、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等之類寓言小故事,熊通等人剛才的媚笑馬上變成尬笑。
尬笑是因為這幾個故事我們從小都听大人講過,或是自己看過。不管是大人講還是自己看,這幾個故事的開頭都有這麼相同的一句話——“從前有個楚人。”
這是中原國人編造出來消遣楚人愚昧的幾個故事,現在講出來擺明了少師在侮辱楚人,這就有點不合時宜了。
大將斗丹氣的牙癢癢的,拳頭捏的隱隱作響,熊通示意不要聲張,餐畢便恭送少師回國。
現在不要聲張是為了完成方案的第三步——隱忍,隱忍不發是為了讓隨國輕敵。
回國後的少師馬上參見隨候,將途中所見一一稟報,認為楚國並沒有傳說中的張牙舞爪,以隨國目前的實力,打倒楚軍是輕而易舉的。並請示隨候立即發兵,攻打楚軍,給他們長點教訓,也在漢陽諸侯面前露一手,繼續鞏固隨國在漢陽諸侯中的地位和威信。
隨候說︰“那你答應熊通封爵的事情如何解決?”
少師表示當時就是隨便說說的,對付蠻子不用講那麼多禮儀。
季梁認為少師說的不對,告誡隨候,楚國雖然地處南蠻,但同隨國一樣同屬周王室一份子,理應以誠相待,答應了的事情就要有誠信,不然隨國失了理,不是一個大國所為。
少師連連稱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先把封爵的事情答應下來,要求楚國退兵。趁楚國退兵忙亂的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以雪兵臨城下之辱。
在打敗楚軍的同時,也給他們爭取一個爵位,蘿卜棒子一起上,這樣兩不相欠,兩全其美。
隨候覺得少師言之有理,允了,並安排少師布置兵馬,等候時機,另派一人回復熊通封爵一事,並要他馬上退兵。
熊通收到隨候消息,召見斗伯比,詢問此事如何安排。斗伯比建議先行撤軍,並不要派一兵一卒布下埋伏。
熊通不解,如果隨候趁機發動進攻,楚軍一定會大亂,不就危險了?
斗伯比將他的想法說了出來,他覺得隨國大夫季梁位高權重,又是謹慎小心之人,隨候對其听之任之。而少師不同,少師近功喜利,專與季梁爭寵。此時楚軍撤退,季梁必然不肯輕易動兵,而少師主張追擊,到時隨候搖擺不定,一定會拍探子暗中監視我軍動向,我軍不妨將計就計,不設埋伏,讓隨候認為錯失良機,怪罪季梁,從而專寵少師。
少師得寵,就是楚國的福氣,還擔心以後沒機會嗎?
熊通雖然覺得前期鋪墊有點可惜,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一件事情能給你分析出很多道理出來,心眼多下手狠。
毫無章法的退兵是為了完成方案的第四步——離間,離間隨候同季梁的關系。
不出所料,季梁看見楚國退兵,馬上參見隨候,勸其不要出動兵馬追擊,楚人年年征戰,戰法神鬼難辨。
先前楚國主動求和,又在少師面前故意示弱,現在倉促退兵,一定是在誘我軍出戰,謹防有詐(“其誘我也,君何急焉?”)。
少師入戲很深,堅持自己觀點,認為機不可失,現在出兵一定會攻潰楚軍,到時便可鞏固隨國在漢陽諸侯中老大地位。
隨候覺得兩人說的都很有道理,搖擺不定,便派探子監視楚軍動向。
不幾日,探子回報,楚軍徑直打道回府,仗著軍道平整寬大,退軍混亂但速度極快,現在追擊已措施良機。
隨候嘆了一氣,對季梁說道︰“愛卿多慮了。”
熊通按照斗伯比計策,不設一兵一卒斷後,給隨候造成判斷失誤,工作重心慢慢向少師靠攏,專寵之。
接下來的一年,口頭上說對名號不感興趣的熊通,每隔一段時間都派人去隨國打听消息,看看自己的封爵文件到了沒有。
熊通對封爵一事信心滿滿,如今周王室勢弱,有事找上門那是瞧得起周王室,加上隨候這層關系,周王室理應做個順水人情,籠絡人心,至少封個侯爵。
說不準還是個伯爵!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慢,傳遞一則消息至少一年半載,等了一年有余,熊通終于等到盼望已久的信息。
公元前704年,隨國派隨使赴楚,帶來周王室關于熊通封爵一事的回復。
熊通認為這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自從二百多年前熊繹封子爵以來,這是周王室第二次給楚國封爵,足以光宗耀祖,永載史冊,便召集文武百官以最高禮節迎接隨使。
如果熊通事先安排接待辦和隨使溝通下,那麼接下來的事情也許不那麼尷尬,因為隨使帶來的消息是個不好的消息——周天子拒絕提高楚君的名號。
隨候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宣布,讓熊通很尷尬,漲紅了臉,半天不吱聲。
慢慢的,熊通引身而起,怒目環視,緩緩說道︰“我輩祖先蠰熊,曾擔任文武二王的老師,何其榮耀。周成王時,提舉我的先公熊繹,封以子男之田居楚,蠻夷部族都順服于楚國,何其威武。如今,我輩毫無建樹,周王室又百般羞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各位拿什麼去面對列祖列宗?拿什麼去面對大楚子孫後代?”一番話說得眾大臣羞頭愧面,兀自不語。
沉寂良久,熊通雙臂一展,一聲怒吼——“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熊通,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 冒之弟,公元前704年,自稱王號,是為“楚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