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820

17、鄭莊公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子楚望月 本章︰17、鄭莊公

    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公元前743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是為鄭莊公,時年十三歲。

    鄭莊公,姬姓,鄭氏,他的母親姜氏生他的時候差點難產而亡,每次見到他就有陰影,所以取名叫寤生。

    熊通繼任楚位的時候,鄭莊公也才十五歲,但鄭莊公卻表現出與他年紀不符的城府和手段,連***都評價他是兩個“很厲害”的人之一。

    另一個“很厲害”的人是漢高祖劉邦。

    鄭國是一個小國,但是鄭莊公利用其過人的智慧和強硬的政治手腕,周旋于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之間,硬生生的把鄭國“小霸”于天下。

    但鄭莊公的“小霸”又與當時的另外兩“小霸”楚國和齊國不同,楚國和齊國是不斷地發展地盤,壯大實力,鄭莊公的特長在于玩政治。

    他一心一意輔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當時宋國宋殤公不朝拜周平王,鄭莊公聯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

    同時,為了不讓周平王分他的權,鄭莊公把周王室太子作為人質押到鄭國軟禁。後來覺得不妥,又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周王室做人質。

    鄭莊公恪守宗法禮儀,母親姜氏讓他把鄭國京邑封給他的弟弟叔段,鄭莊公雖不情願,但還是選擇謹遵母命。後來叔段謀反,鄭莊公也沒有怪罪他的母親。

    鄭莊公一生功業輝煌,又善于納諫,禮賢下士,懂得與周邊國家搞好關系,具備了一個出色政治家所必須的良好素質,但卻沒有稱霸諸侯的野心。因為按照輩分來說,鄭莊公是周天子周桓王的爺爺輩。

    所以,鄭莊公是想做周公旦,力挽這個家族王權衰落、諸侯爭霸、宗法崩潰、道德淪喪,禮儀制度及社會風俗也都遭到了嚴重破壞的時代。他是一個不追求事業,卻是一個有崇高事業心的人,他所守護的,是封建時期的王權意識和道德觀念。

    鄭莊公想做周公旦,但他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沒有想過周恆王願不願意做周武王,于是這個有著崇高事業心的人不小心捅了一個大婁子,給熊通創造了一個機會。

    事情是這樣的。

    公元前720年,窩囊了一輩子的周平王駕崩,在鄭國做人質的太子也死了,周平王的孫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過了三年(公元前717年),鄭莊公處理完手頭緊要之事,首次朝見周桓王。

    在當時禮儀崩壞的局面,諸侯主動來朝是十分罕見的,鄭莊公以為周恆王對他應該是充滿熱情的,結果周桓王覺得自己上位了三年才來朝見,太不把他當數了,便對他不冷不熱,態度十分不友好,走的時候也沒客套下留下來吃個飯,令鄭莊公很尷尬。

    態度不友好的原因是因為鄭莊公長期把持朝政,又把自己父親當作人質軟禁在鄭國,導致自己從小缺乏父愛,打心里厭惡鄭莊公。

    鄭莊公因為周桓王不禮遇自己,于是與魯國互換許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專用田),自己用許田祭祀周公旦,等于羞辱周王室一代不如一代。不經羞辱的周桓王決定不再受鄭莊公的控制,于是強硬的奪去鄭莊公的權力,免去其卿士之職,任用虢公擔任周王朝卿士。

    鄭莊公得知後,一氣之下派兵割了周王室的麥子,對外申明今後拒絕朝覲周桓王。所是這樣說,但也只是個口頭申明,從過往的一些事來看,鄭莊公只是說的氣話,氣完了還是要管這個佷孫的。

    周桓王把鄭莊公的申明當真了,認為鄭莊公想餓死他,也很生氣,便號召諸侯國討伐他。

    由于鄭莊公平常同其他諸侯國關系很好,所以周桓王只聯系到了陳、蔡、衛等實力不強的諸侯國。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打著維護王室尊嚴的旗號,親率王師並征調陳國、蔡國、衛國三國之軍聯合進攻鄭國,聲勢浩大,從架勢分析有滅掉鄭國的意思。

    鄭莊公組織兵力自衛,一不小心防衛過當,射中了周桓王肩膀,周聯軍大敗,史稱“葛之戰”。

    戰後,鄭莊公認真反思,認為做爺爺的射中了做孫子的周桓王實屬不該,如果偏一點,就有可能射死了,弒君之罪可承擔不起,便派人上門道歉。

    鄭莊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周王室的復興,他認為上門道歉可以挽回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威信。好比你一不留神把大哥打殘了,你負荊請罪,想挽回大哥在江湖中的地位。

    殊不知,有些事情做了便是覆水難收,道歉的後果可能是冰釋前嫌,也可能是于事無補。

    明代有史學家李摯在《史綱評要》中曾說過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這句話前一句意思是周夷王為了籠絡人心,討好諸侯,親自下位前往大堂迎接諸侯。後一句便是說這件事。

    李摯講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總結周王朝王權的衰頹過程中,發生的具有標識意義的兩件事情。

    鄭莊公上門道歉一事,大致屬于于事無補。

    因為葛一戰後,中箭的周天子威信掃地,江湖大哥擁有發令征伐的權力消失殆盡,從此諸侯爭霸,周王室再也無力征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

    楚國的熊通很快就得到這個消息,他和斗伯比經過仔細分析討論,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

    經營漢西近三十年的楚國也不再是熊通剛接手的楚國,現在的楚國無比強大,連鄭莊公都感到一股厚厚的王者之勢,蠢蠢欲動的雄霸之氣,如大山一般壓的中原大地喘不過氣。

    敏銳的鄭莊公分析,楚國覆手翻雲,即將攪亂中原政局。

    此時的熊通也已不再是初出茅廬的小青年,三十年的歷練已將這頭雄獅喚醒,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公元前707年,鄭莊公的一箭,給他創造了這個機會。

    這一箭,徹底的斷送了周王室作為姬姓諸侯領袖殘存的余威,也給了中原禮儀制度致命一擊,此後姬姓諸侯分崩離析,各自為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處心積慮的打著如意算盤,今天能和你結盟,明天說不定就給你使子,指不定後天便滅了你。

    在這混亂的局勢中,熊通看到了楚國崛起的希望,而這一切,便是熊通等了三十年的機會,一個向姬姓諸侯露出獠牙的機會。

    熊通馬上召集大臣,召開軍事會議,會議的議題只有一個——往哪兒打?

    擺在熊通面前的有三個地方,權國、南陽諸侯和漢陽諸侯。

    屈瑕(熊通之子)建議先滅權國,而後繼續南伐,滅掉南臨長江、北襟襄水、東鄰洪湖的州國(今監利),依仗長江天險確保漢西無憂,再行北伐。

    斗伯比否定了這個建議,他認為王室虛弱,號令不足,趁此良機可向南陽盆地進攻,打開中原門戶,或者向漢東拓展,開拓江漢平原。

    在江漢平原的東面,有一系列的山脈為這塊平原提供保護,如果能夠控制這些山脈,那麼江漢平原就可以像關中平原那樣,成為易守難攻的地緣力量。

    這些山脈從北向南分別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

    桐柏山、大別山之間有一條地勢平緩的通道,周王室為了牢牢控制楚國,在這條通道的南北向安插了很多的姬姓諸侯,打造了一個以姬姓宗室諸侯為主導的地域性軍政體系。

    安插的這些諸侯有一個統稱,叫做漢陽諸侯。

    這條通道的南端是隨國(今隨州),北端是唐國(今棗陽),所以這條通道現在有一個名字——隨棗走廊。

    它是通往南土的首選路徑。

    它是軍事關系的重要屏障。

    當年蒙古滅南宋的時候,寧願死命嗑襄陽,也不從隨棗走廊迂回,因為根本走不通。

    控制了隨棗走廊,也就控制了進出江漢平原的要道,楚國也可以在這片肥沃無垠的土地上繼續發展,更可以獲得夢寐以求的銅資源。

    相比鄧國而言,從隨棗走廊進入南陽盆地的路線則要簡單的多。

    但是有一個問題,漢陽諸侯很難打。

    既然漢陽諸侯目的是阻止楚國北進,那麼就不能虛設,如果把漢陽諸侯看成一道封鎖線,那麼它就由三道防線組成。

    第一道防線是以隨國為首的,隨、唐、息三國鐵三角,這三個諸侯國都是侯爵國,實力強勁,又有山脈依托,牢不可破,為封鎖線的核心。

    第二道防線是位于鐵三角周圍地帶的眾多諸侯,南至鄂地,北達南陽盆地中部,進可以出兵協助北部的諸侯,退可以直接防御楚國。

    封鎖線的第三道防線,是佔據南陽盆地北入口的南申國,地方廣大,成為隨、唐、息鐵三角最有力的支持。熊通原來打過,沒打下來。

    漢陽諸姬就像一個鋼鐵城牆,死死鎖住楚國北進的步伐,時間長達一百多年。

    當然,決定權還在熊通手中,此時此刻,熊通向眾人展示了他卓越的戰略意圖,他決定越江東進,討伐漢陽諸侯,並且第一個就打漢陽諸侯中的老大——隨國。

    按照熊通的想法,漢陽諸侯有十幾個之多,不可能一個個收拾過來,只要收拾了其中最強的一個,那麼剩下的就都望風歸順了。

    控制隨棗走廊,首要目標便是隨國。

    事實證明,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一次,真理對熊通露出了微笑。公元前706年,熊通拜斗伯比為令尹,總攬軍政大權。拜屈瑕為莫傲,整頓兵馬,越江伐隨。

    楚國的北進之路由此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楚820》,方便以後閱讀大楚82017、鄭莊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楚82017、鄭莊公並對大楚820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