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繼續講之前,有必要將商末西周的事情用冷淡風大致的瀏覽下,因為楚國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的興起和滅亡與之密切相關,從熊渠僭越稱王“不服周”的我是蠻夷我怕誰的二桿子精神,到大楚莊王的“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的全盤禮儀化,無不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諸如此類還很多。
首先出場的就是大商最後一位君主——帝辛。
公元前1075年,三十歲的帝辛繼任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天子。
三十歲年紀正是意氣風發,事業打拼的黃金時期。走馬上任的帝辛也不例外,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滿目瘡痍、內憂外患的帝國重新煥發青春。
不過我們這位帝辛運氣實在不好,按照竺可楨先生的說法,他剛繼位就踫上了小冰河期,專業的說法是“仰韶溫暖期後的第一個寒冷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
第二次小冰河期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時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發生在唐末、五代、北宋時期。
第四次小冰河期發生在明末清初時期。
上述三個時期有一個共同點︰社會動蕩、改朝換代。
造成這種動蕩的主要原因是寒冷。氣候寒冷造成水循環不暢,水循環不暢導致干旱缺水(“年雨土于毫”),干旱缺水導致糧食減產沒吃的,沒吃的就要去搶,搶的人多了社會治安便不好了,社會治安不好了便引起社會劇烈動蕩了,社會劇烈動蕩了就慢慢演變成了戰亂。
長期的饑荒,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
戰亂無限制擴大就造成人口銳減,商末時期銳減多少人口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有記載的來猜測︰東漢末人口是六千萬,到西晉時僅剩七百七十萬,減員87%;唐末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減員67%;明末人口一億二千萬,幸好有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來的土豆、紅薯和玉米等抗旱高產作物以救命,至清初時剩五千多萬,減員58%。
所以說我們要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但是帝辛沒精力考慮環保的事情,他目前很煩惱,因為東夷來打劫了。
和南蠻是南方少數民族一樣,東夷也是東方少數民族的統稱,這次就是東夷的人方族作亂。按照他們的說法,天太冷,沒吃的沒穿的,來找大商劫個財,過個平安年。
對商朝來說,找到一塊安全一點的地方很難,整個中原地區都被外族虎視眈眈,東有東夷、西有西戎,雖然北面的鬼方在武丁時期已臣服,也難保不趁火打劫,南方還好,雖然部落眾多,但被秦嶺淮河隔著,打不過來。
這些少數民族在當時都是有很的強存在感,國力與商朝不分上下,為避其鋒芒,商朝建國以來就前八後五不停的遷都,直到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之後,商朝才有了穩定的發展,繼而武丁中興,為商朝進一步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有了“殷道復興,諸侯來朝”的盛況。
這些蠻夷一日不除,便是對帝國的最大隱患。于是帝辛準備東征,大軍東征,最擔心的就是西方的西戎乘虛而入,殷商不保。
最好的辦法是物色一個西邊的方國,該方國具有一定的戰斗力,在關鍵時刻還能組織西邊的其他方國,幫助抵抗西戎的騷擾。最好還讓這個方國派一個人過來作為人質,讓該方國絕對屈從。
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表決,這個最佳人選就是周國西伯侯姬昌。這個討論結果讓帝辛很為難,因為姬昌父親叫做季歷。
季歷五十多歲時,被帝辛太爺爺武乙征召去平西方戎狄之亂,十余年間縱橫捭闔,掃平了來自西方的威脅。因為功高震主,又威脅到了商朝統治,公元前1102年,季歷被武乙繼任者文丁以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斬。
所以這個結果讓帝辛很為難,征召姬昌他肯定是不願意來的,因為他的父親就是被自己的爺爺囚禁死的。簽合同似乎也不靠譜,畢竟自己經常干一些單方面撕毀合同的事。
關鍵時刻是不缺小人的。
時任有崇國國君崇候虎,一向與姬發鼻子對不上眼楮的,關鍵時刻參了姬發一本,他對帝辛說道︰“大王前段時間因工作原因,而把九候剁成人肉醬,把鄂候做成人肉干的時候,我听說姬昌多有抱怨(‘西伯昌聞之,竊嘆’),還四處捏造大王是因為九侯女兒不喜淫而殺之。堂堂一國之主,安定天下,勞苦功高,哪能讓好事之人如此辱沒,何不把把西伯侯叫過來當面一問,事情不就清楚了。”(九候、鄂候當時的身份同姬昌一樣,位列殷商“三公”。)
帝辛听了表示很生氣,打算請姬昌來當面解釋。
帝辛有請,姬昌也不是傻子,明顯看得出帝辛在擺鴻門宴。很多小說、電影、電視里面,只要是甲方擺鴻門宴從來沒成功過,因為意圖太明顯,乙方只要不是先天智商有問題,都不會輕易赴宴。
換句話說,能赴宴的都是能人。
很巧的是姬昌就自帶能人屬性。他臨行前帶了兩樣東西,這兩樣東西雖然俗套,但很管用——一樣叫做錢,一樣叫做土地。
用錢來賄賂費仲、比干等一幫大臣們,讓他們在帝辛面前多說點好話。事實證明錢很有用,姬昌囚禁的歲月,每當帝辛稍起殺意,大臣們總能好言相勸,從而化解危機。
用洛河的一塊土地,換取廢除炮烙之刑。這個刑法不廢除,帝辛遲早會惦記著把姬昌往銅柱子上推。事實證明土地也很有話語權——帝辛費之(炮烙之刑)。
帝辛看著姬昌,認為這個長輩雖然年紀大了點,但腦子靈活、好使,也比較忠心,在大臣們的請求下,準備留姬昌住幾日便放他回去。
拿人手軟吃人嘴短是會出問題的,事實還會告訴我們,帝辛的這一貪婪性格還會再犯,而最後一次將會葬送商王朝。
崇候虎著急了。如果姬昌回去後知道是自己搞的鬼,按照那老奸巨猾的本性,好日子算是過到頭了。不得不說,崇候虎算的很準,姬昌回國後第一件事情確實是把崇國滅了。
于是,崇候虎立刻將姬昌行賄大臣之事說了出來,末了還加一句︰“姬昌這個人很賢明,百姓都擁護他,各方諸侯也都臣服與他,不可不殺,否則,日後必然會對大商不力。”
帝辛不以為然,擺擺手說道︰“姬昌仁義,殺了他別人會說閑話。”
這個時候費仲出面了。費仲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帝辛當政時任用他朝政,他也不負期望,不到十年就將商朝社會生產力提升了幾個檔次,國力強盛、繁華非常,史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但費仲的為人就不那麼厚道了,史記說他“善諛好利”,估計他也收受了崇候虎不少好處,在旁邊讒言一句︰“大王就算殺一個人,肯定是有道理的,也是樹立自己的威信,怎麼會有錯呢(‘焉有過’)?”
這個邏輯很古怪,按照現在的說法叫做濫殺無辜,但是帝辛決定采納費仲的建議,樹立自己的威信,于是不顧大臣勸說,將姬昌拘于殷商旁邊的國家監獄—— (you)里。好歹是撿回一條命。
這一拘,就是七年。
七年時間,姬昌也沒閑著,做了兩件事,這兩件事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一件事是“文王拘而演周易”。
文王就是姬昌,在拘禁的日子也沒閑著,把伏羲八卦全新演繹成了八八六十四卦,從而把《周易》發揚光大,影響中國思想文化數千年。古人說能看懂《周易》的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通曉上下三千年之事,被譽為“大道之源”。
另一件事就比較要命了——策反微子。
微子是個命苦的人,他本來是帝辛的親哥哥,是當時最有資格繼承大商王位的人。但是他母親生他的時候的身份不是很好,只是一個妾,所以帝乙立太子的時候直接把他拍死了,立了以後以王後身份生下來的帝辛。
同父同母生的,生出不同性別可以理解,但竟然生出了兩種身份,這事兒擱哪兒都說不通,所以微子一黨對帝辛繼承王位表示很不服氣。
微子一黨還有兩位重要組成成員——比干和箕子,他們兩人是帝辛的親叔叔。
比干,就是《封神榜》里面有“玲瓏七竅心”的原型,商王室絕對核心,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但是在他這些顯赫政績的背後,確是有自己的一己私利——繼承商王之位。
古人講究“立嫡不立閑,立長不立幼”的宗法制度,但這個制度是西周的周公旦制訂的,此時的周公旦還在跟著哥哥武王姬發玩泥巴,所以殷商也就沒有嚴格的繼承法,同宗也是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包括箕子也是一樣。
帝辛的父親很有超前意識,他決定立自己的後裔為王,並且是立嫡長子為王,用以解決君權的繼承問題,從而穩定王室。這也給後來的周公旦確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繼承制很大的啟示。
所以說,微子一黨也就是被剝奪了繼承權的團體組合。
但這一制度太超前,背離了歷史發展的軌跡,背離了時代,背離了殷商貴族的利益,背道而馳最終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便是微子一黨始終對商王的位置有想法,而這個想法最終被姬昌所利用。
于是,姬昌拍胸脯向微子表示,待自己回國後,蓄積力量里應外合,以絕對優勢逼迫帝辛退位,最後擁立微子上位。
微子一黨很信任姬昌,也就信了,並在姬昌的慫恿下組成反帝聯盟,反對帝辛的統治。後來反帝聯盟在政界、巫界和軍界都對帝辛統治集團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亡商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方周方面,國君被囚,舉國憂患。
方周一班重臣也沒閑著,每年都搜羅大量的金銀珠寶進貢商王朝。還準備了很多的禮物送給商朝的大臣們,如果不是平常公關工作做得好,姬昌估計早就歸天了。
商臣們每每看到方周的使臣來了,下了班也不約打麻將等娛樂活動,趕緊回家穿戴整齊等方周使臣上門拜訪(行賄)。
方周雖然打算以後連本帶息的收回來,但是地主家也沒余糧,一年兩年不打緊,連續送了六年了,現在資金鏈斷了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但是今年不一樣了。
因為在琳瑯滿目的貢品中,有姬昌的妻子親自挑選的禮物——一位有莘國的美女。這位美女同以往進獻的有很大不同,除了長得漂亮能歌善舞外,還有一項特殊技能——很會吹枕頭風。
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帝辛在枕頭風的吹拂下,龍顏大悅,結合這幾年來姬昌的良好表現和在東線作戰的一帆風順,便下令赦免放姬昌。又感動于姬昌的一番“赤誠”,又賞給他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听命的諸侯,以定西方安穩。
臨行的時候,帝辛又跟姬昌客套了一番,對方周每年送的厚禮表示感謝,又指著枕頭風美人,說了一句載入史冊的話︰“僅此一物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
公元前1063年,闊別七年的姬昌回到了故鄉。
姬昌在位的最後七年,將伐商作為一件重要的事情來抓,手持尚方寶劍(弓矢斧鉞),借帝辛之名,行專斷之事,征討西戎,鞏固勢力,展開一系列西征行動,終有所得。
七年間,他最大的收獲是在渭河北岸遇到釣魚的姜子牙,認定姜子牙為奇才,遂拜其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用事。
事實證明姬昌慧眼識才,姜子牙輔佐姬昌對外聯絡對帝辛不太滿意的諸侯國,對內定愛民之策,訓練兵馬。周武王後來一系列的治國、用兵之道和隱秘權術,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史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太公之謀計居多。”
為使國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擾,也為了應對氣候寒冷帶來的饑寒干旱(“三川涸”),姬昌又將方周的都城由岐山東遷至渭水平原,建立豐京(在今陝西長安縣灃河西岸)。接著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
姬昌也是一個做事有分寸之人,對商朝仍然小心翼翼,殷勤貢奉,在征討“不听話”諸侯的同時,也將大片的土地獻于帝辛,用以麻痹帝辛。不僅如此,還在家設立祠堂祭祀商朝先王。帝辛也逢人便夸姬昌忠誠有加。
公元前1056年,姬昌去世,在位五十年。死後數千年,仍為後世之典範。
孔子︰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曹操︰若天命在吾,吾當為周文王矣。
甦轍︰文王用人,其廣如此,而堅何尤焉!
張居正︰西伯之澤,及于枯骨,況于人乎?
姬昌死後,滅商建周的重擔,就落到了姬發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