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one.io,最快更新大楚820 !
八百年的楚國,是一部輝煌的歷史。
這部歷史的提筆人,叫做蠰(yu)熊。
蠰熊,也叫蠰子,生卒年不詳,愛好不詳,學歷不詳,時任一個部落的老大,這個部落的名字叫做楚。
殷商末期,中華大地除了黃河流域的殷商及其眾多的附屬國(方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部落和強大的少數民族,甚至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在勢力林立的情況下,楚部落實在是毫無存在感,隨時存在被其他部落全資收購的風險,于是,蠰熊決定去投奔一個老大,有老大罩著,楚部落才可免受外敵侵襲,也可和諧發展。
經過對很多方國長時間的同比考察,蠰熊決定去投奔一個叫做周的方國,此時方周的國君是殷商三公之一,他的名字我們也很熟悉,叫做西伯侯姬昌。
至于蠰熊為什麼在眾多方國中選擇了方周,史書記載,蠰熊這一抉擇是夜觀天象、窺視天機的結果。
先秦時期觀察天象的人,都是一些智謀超群的能人,他們認為地上各邦國和天上一定的區域遙相呼應,在該天區發生的天象預兆著對應地方的吉凶。
于是,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劃為十二等分,還將其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樣就可以根據天相變動來推斷地上將要發生的事情了。
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
比如諸葛亮,夜觀星相,就知道荊州劉表將死,讓劉備趕緊的做好接手荊州的準備;又比如司馬懿,夜觀星相,便知諸葛亮氣數已盡。
這種觀天象測命運本領,著實令我們贊嘆和羨慕不已,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門精妙決絕的學科,蠰熊就是這門學科的尖子生。
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某一天,蠰熊發現西北分星太白東升,王氣直沖霄漢。而商都朝歌上空的紫微暗淡,似有災星降臨跡象。西北分星對應的地方就是方周,蠰熊以此判斷方周必定取代大商,準備投一把機,帶領族人果斷投奔姬昌。
蠰熊覺得史書記載不靠譜。
如果把全族未來的命運寄托在沒什麼變化的星星上面,誰也不敢打包票投奔方周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畢竟當時的商王朝還是很強大的。
促使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姬昌以德仁治國、禮賢下士,正在網羅人才,說的通俗點,就是在全國招考公務員。
他看了下招考條件,很寬松,沒有學歷、身份和年紀限制,這對蠰熊來說很重要。
在那個沒有實行統一招考的時代,選拔任用都是遵照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稱為世官制。編制有空缺了,就由商王在各貴族中選拔任用,說的淺顯一點,假如你想當官,必須是商王室貴族才行。
如果不是貴族,就和貴族通婚,通婚的結果是你還是你,但你的子嗣就是貴族了。
舉個例子,姬昌的父親季歷不是商王室貴族,但他與商王室貴族通婚了,生了姬昌,姬昌就是商王室貴族了,而季歷還是一般人。季歷雖然戰功顯赫,但不能在商王室封侯進爵,最高只做過牧師,而姬昌被封為西伯侯,位列三公。
這就是差距。
一般的老百姓想要當官,很難。
蠰熊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他當時有一個身份——南蠻,南邊的少數民族。
那個時候沒有多少個民族是一家的概念,在中原人眼中,南蠻就是一群額頭刺青、茹毛飲血的野蠻人,也就是說,蠰熊的身份比一般的老百姓還差。
直到現在,中原人都蔑稱南方人為蠻子。我的扶貧對象是河南移民,每次我下鄉扶貧,他們都背地里喊“蠻子來了”,當時我感到很納悶,為什麼背地里稱呼我們這些衣冠楚楚的扶貧官員們為“蠻子”?
現在知道答案了︰歷史的延續,不管再過多少年,蠻子依舊是蠻子。
蠰熊雖然身份很差,也是一個蠻子,但他有一顆鍥而不舍的仕途之心,雖然當時快九十歲了,但還是想去試試,畢竟機會只有這麼一次,如果考上了,商王室也有了人脈,以後子女上學、招工就業也有了門路。
當他召集族人,把要去考公務員的事情向族人進行告知的時候,族人沒啥反應,具體來說,他們考慮的問題很現實——考上了公務員,白天能不能吃飽肚子,晚上睡覺能不能不被野獸拖走等等諸如此類的。
按照蠰熊的自述,很久前楚部落也是中原的分支,主要的工作就是吃飯、狩獵、打架、搶地盤。打贏了就祭祖,打輸了就逃跑。
很顯然,蠰熊的祖先並不擅長打架,幾百年來,從今河南新鄭一直被打到秦嶺南坡的荊山,把身份也打降級了,從中原人打成了南蠻子。
到了蠰熊這一代,他不想跑了,東、西、北都有強大的勢力,跑到這些地方去安居樂業別人似乎也不樂意。他想帶領族人找一個安穩、和平的生長環境,而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的南方正適合宜居。
沒地方去了,也不想走了,尋求方周的庇護似乎也是唯一的選擇。
面對族人的種種疑惑,蠰熊給他們仔細的做了思想工作,告訴他們考公務員是神的旨意,是神給他的啟示。
這下族人明白了,他們不懂眼前的這位氏族大巫說的天有異樣是什麼情況,但重點是神的旨意,既然是神的意思,那就按照神的意思來辦吧。
就這樣,蠰熊帶上子嗣,在族人的護送下,踏上艱難旅程,北上岐山拜見西伯侯姬昌。
一行人風餐露宿的到了方周,蠰熊向姬昌遞交的名帖是——火神祝融之後。
祝融,是夏朝的一個官職,他真實姓名叫做吳回。吳回的職責之一是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火種,這是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一件極神聖的事情。
他還有一個老板,叫帝嚳(ku),在“三皇五帝”中排名老三。帝嚳只是帝號,他的本名叫做姬俊,西伯侯姬昌是他的十四世孫。
也就說蠰熊的祖先給姬昌的祖先打過工。蠰熊遞交的名帖字雖少,但信息量很大,表達的內容很多。
前來投奔姬昌的人很多,也不乏濫竽充數的,真正有能力的鳳毛麟角,被趕回去的也很多。
當蠰熊的名帖遞交到姬昌的手上時,姬昌覺得很巧——你的先祖給我的先祖打過工,咱倆有緣分,既然有緣分,筆試一部分也就免了,直接進入面試環節,而面試的主考官就是姬昌本人。
蠰熊給姬昌的第一印象分不高。在那個人均壽命不超過五十的時代,蠰熊一不小心活到了九十,台背白發,便跟蠰熊開玩笑,門房大爺都比你年輕。
面對姬考官的笑話,蠰熊也豁出去了,不卑不亢,鏗鏘有力表示若論行軍打仗,追鹿逐獸,自己的確老之將至(“使臣捕獸逐麋已老矣”)。如果經緯國事,出謀劃策,正是貢獻智謀的時候(“使臣坐策國事尚少也”)。
蠰熊的回答激起了姬昌的興趣,既然這樣說,那就考考你。于是姬昌問了三個問題——“敢問君子將入其職,則于其民也若何?君子既入其職,則于其民也若何?君子既去其職,則于其民也若何?”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王三問”,意思是即將上位履職的國君、已經在位的國君、已經退位的國君,該如何對待他的民眾?這三問看似簡單,其實是考察被考者的治國思想。
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蠰熊毫不猶豫的提聲作答︰“君主即將入職,對于他的民眾來說,應該像初升的太陽一樣,溫暖而充滿生機;君主已經在位,應該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普照大地光芒萬丈;君主已經退位,應該像日落的太陽一樣,光線微弱而暗淡。所以君主即將上位而如初升的太陽,是因其先以義字聞達于天下;在位時如同正午陽光,是因民眾能夠保其福祉;退位而如暗淡落日,是因為民眾失去了他的政教。”
這就是著名的“蠰熊三答”。看來蠰熊平時學習很努力,繼續教育也抓的很扎實。
在這篇答卷中,蠰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尊行“道”。
“道”是虛無縹緲的,但蠰熊做了具體解釋︰“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
簡單點說,就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在這個奴隸制社會,提出治國為天下人謀福祉的政治思想,顯然不是一個脫離了實際高談闊論之人,讓姬昌嘖嘖稱奇。
藏富于國,民貧則亂;藏富于民,國賴民安。姬昌看著這個從大山中蹣跚而來的睿智老人,心生敬佩,放下一國之君的架子,席地而坐,與蠰熊討論國事,兩人越聊越投機,很多主張不謀而合。
一聊就是一宿。旭日東出,照亮了整個天空,姬昌正色整冠,拉上旁邊打哈欠的武王姬發,一起拜蠰熊為師,討教強國之道。而後數十年,方周始終貫徹蠰熊提出的政治主張,不斷發展壯大,奠定了大周開國之本。
這一趟沒有白來,高齡蠰熊終于如願錄取,但是沒有像範進一樣得意忘形、失去理智,因為同期錄取的還有幾個牛人——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等。
但作為同時代的思想家,蠰熊卻是牛人中的牛人。後人將蠰熊言語記錄匯總成《蠰子》一書,開創“蠰子學派”。
《蠰子》一書較為完整地表述了蠰熊的政治思想體系,其思想更是諸子百家的源頭,對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的思想,更是被五百多年後的孔子繼承和發展,成為儒家學派核心思想仁政的基石。
蠰熊,羋(mi)姓,蠰氏,名熊。不僅是楚國的締造者、周文、武二王的老師,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史載,蠰熊雖非楚開國之君,實乃奠基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