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沉浮!
回到府邸後,下人來報說您回來之前醇親王那邊來人了,醇親王奕寰邀請您待會去他府上一聚。
醇親王是清朝中後期的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所謂的世襲罔替意思就是我是親王,我死後,我兒子是,我孫子,我曾孫,我耷拉孫都是。而這個醇親王還不是後來宣統年的位極人臣的攝政王載灃,而是他的父親奕寰,道光皇帝的兒子,咸豐皇帝的弟弟而且最重要的他是當朝光緒皇帝的父親。
絕對不只是個飯局這麼簡單,雖然李鴻章跟他交情不錯,但還是想不出如此位高權重關系復雜的醇親王究竟找他會有什麼事情呢?李鴻章接過邀請函後陷入了沉思這次回京僅僅一天,醇親王就已知曉,醇親王的在京城安排的眼線真是可見一斑呀,看來要摸清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藥是非去不可了呀。來而不往非禮也,老夫也帶一份禮物給醇親王吧,說著便叫人準備好,隨後便去了醇親王府。
來到醇親王府門前,奕寰早早地站在台階上恭候多時”少荃啊,可算把你給盼來了。“
“王爺身為皇室貴冑如此禮遇鴻章,真是折煞老夫啊。”李鴻章連忙請安
“快請起,府上已備好宴席,快入座吧。”邊說著邊拉著李鴻章手進了府中。
雙方剛一入座,李鴻章就命人將一張紙呈給了奕寰,說道”聞知王爺欲操練昆明湖水師,只可惜手頭拮據難以購買船艦,故鴻章已命江南制造總局特地趕制一批小型船艦用以操練,不日將運抵昆明,這紙上面是具體的型號與數量,還請王爺笑納啊。”
“少荃你太客氣啦,只是……“明明別人送禮奕寰臉上卻露有焦慮之色。“唉,先別說這個啦,來陪本王一起小酌幾杯。”醇親王把那紙對折放在了桌邊。
酒過三巡之後,漸入佳境,兩人說起昔日同朝為官的情誼更是談笑風生。李鴻章舉杯道“這些年要不是醇親王多加照顧四處打理,鴻章想辦什麼事根本就是難于登天啊,來我敬王爺一杯。”
“少荃,言重了。”醇親王一飲而盡。喝完,醇親王又開始愁眉不展不住地嘆氣。
“王爺所慮何事啊,鴻章從剛才就見您神色不好啊。“李鴻章明明知道醇親王的臉色是做給他看的,就是要他主動伸出橄欖枝,但他又不能不問,因為這都是彼此心知肚明小伎倆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傳下來的察言觀色為人處世之道。
醇親王向周圍的下人使了個眼色,他們隨即紛紛退出了房間。
隨後奕寰緊緊地抓住了李鴻章的胳膊心急如焚的輕聲道“少荃,救我啊。”
“王爺何出此言啊?”李鴻章愕然。
“太後前幾日召我進宮,就頤和園工程進展遲緩一事厲加痛斥,說我一味地搪塞拖延,還說我的膽子比天還大,少荃啊少荃,吾命休矣啊。”說完失聲痛哭道
“王爺不必如此,太後氣頭上的話您別老掛在心上,太後大怒無非是頤和園工程,只要您嚴加督促加快進度就好了嘛。”李鴻章安慰道
“唉,少荃哪知道,我縱有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動頤和園這輛破車啦。”沒想到奕寰听完李鴻章的話後更傷心
“哦?王爺的話我不明白。”李鴻章疑惑的說道
“實不相瞞頤和園工程還有五百萬兩的大窟窿,我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王爺沒有找戶部的翁同 要銀子嗎?他怎麼說?”李鴻章問道
“戶部那邊早就沒銀子了。”奕寰雙手一攤
“啊?這下哪兒去尋這麼一大筆錢啊。”李鴻章也一籌莫展的說道
此時醇親王狐狸尾巴終于露出來了“其實辦法我倒是苦思了一個,只是需要委屈少荃你了呀。”
“哎呀,只要能為王爺排憂解難,鴻章受點委屈算什麼,您只管吩咐就是了。”李鴻章就知道醇親王不單單只是在訴苦
“為今之計只在兩個字上打主意啦。”醇親王伸出兩個手指認真地說
“哪兩個字?”李鴻章探過身去詢問
“水師。”奕寰悄聲道
李鴻章听到這里,臉色凝重起來居然是打我水師的主意啊,如今我北洋水師也奇缺經費,而且現在的軍費都被翁同 攥著呢,怎麼還能拿的出來錢呢?
“這樣吧,弄個海防捐,就是以建水師的名義賣一批官出去,所得的銀子來填補頤和園的窟窿。”李鴻章思考片刻建議
“這不是賣官蠰爵嗎?”奕寰猶豫不定
“是賣官蠰爵,如果可不這樣到哪兒去弄這麼一大筆錢啊。”李鴻章反問道“這恐怕又要招朝野唾罵了。”奕寰無奈道
“王爺,這個您大可放心,您就假裝不知道,折子我來上,要罵,讓他們來罵我好了。”李鴻章拍著胸脯說道
“那就難為你了,少荃。”醇親王臉上終于露出笑容了。
幾天後,李鴻章的折子很快上達天听,在朝會上便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中反對的佔絕大多數,尤其是翁同 講的極其難听,說什麼官職是朝廷名器,多少學人士子十年寒窗甚至皓首窮經而不可得,怎麼可以為了幾兩銀子拿出去叫賣。
李鴻章見翁同 不給軍費在前擋朝廷財路在後,便針鋒相對的反駁道“幾兩銀子?翁師傅說的倒輕巧,既然這樣,勞煩您去弄這幾輛銀子試試。”
“哼,我是弄不了這幾兩銀子,可我絕不會干這麼丟人的事情!李中堂,你丟得起這臉面,皇上和朝廷丟不起!”翁同 慷慨陳詞
“給朝廷和皇上丟臉?缺錢賣官,本朝不乏先例,乾隆年間國力何等強盛,可甘肅遭災時,皇上特指捐出了一批貢生監生的官位,救民于水火呀,照你這麼說乾隆爺也是給自己和朝廷丟臉嘍。”李鴻章義正辭嚴
“你……你……”翁師傅被駁的啞口無言
“另外本朝雍正嘉慶道光咸豐哪一代沒有用錢捐官的事,這都是權宜之計,你敢說列祖列宗都給朝廷丟臉了嗎!?”李鴻章依舊得理不饒人昔日李鴻章要銀子的時候還一口一個聲甫兄的套近乎,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呀,所以說政治家翻臉比翻書還快。
翁同 快被說得差一點就像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師爺一樣吐血了,好不容易擠出幾句話權宜之計?綱常名教,國之根本,難道這也是可以權宜的嗎?”
“好啦好啦,都別吵啦,事關重大,還是請懿旨吧,讓他老人家聖裁。”坐在皇座的光緒猶豫不決的說道
在這里想給大家解釋解釋清朝為什麼如同李鴻章所描述的那樣,幾乎每一代皇帝都要用錢捐官或者難听點就是賣官蠰爵的事情。
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老祖宗規定的,眾所周知在康熙後期實行了著名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既是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總數為固定征收人頭稅,以後再生的人丁就都不收稅了,加上後來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把固定的人頭稅又分攤到了田畝上,使得一個農業大國的農業稅從此以後一成不變了。之所以清政府這麼照顧農民是因為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明朝皇帝就是沒體會到農民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當年明末崇禎皇帝征收練餉,剿餉,遼餉逼得遍地都是李自成張獻忠了。
清朝皇帝深知決不能再干這樣的傻事,所以決定永不加賦。中國也是在那是人口開始急速膨脹,到 片戰爭前夕已經增長到四億人口了。所以像中國這樣以農業為主體的大國不能加收農業稅,而且那個時代也沒有所謂的工業與第三產業的結果就只能賣官蠰爵掙銀子。
其二是清政府沒有一個現代國家的財政預算,當然這也不能怪它,因為歷朝歷代都是這樣量入為出的財政,今年掙多少就用多少。這樣的財政每年就真的要祈禱國泰民安,畢竟發生一點要用錢的事情你都是拿不出來的。
現代國家始終會預備兩筆應急資金,一是應對自然災害,二是應對突然的戰爭。所以是從康乾盛世一直到光緒年間也會出現賣官蠰爵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