甦謹亦文亦武,雖說進士出身,但在朝中壓根說不清他到底算文官還是武官。
朱棣在禮部卻給他配了一文一武兩個侍郎,又有什麼深意?
想想即將爆發的北伐戰事,這禮部的職能難不成還要代替兵部?
誰也看不清朱棣的想法,只能默默接受安排。
刑部,李仕魯卸任。
代替他的,並不是原本的左侍郎,而是北平布政使郭資。
對這個安排,群臣也不敢有異議。
郭資是從燕王府跟著殺出來的功臣,之前為了穩定北平,才把他留了下來。
現在陛下要犒賞老將,誰又敢有異議?
至于李仕魯,朱棣沒讓他致仕,而是繼續擔任都察院都御史。
同時,御史台取消,並入都察院。
這次合並,並不是簡單的合並,而是賦予新的職能——校檢。
而這些御史言官,除了繼續監督朝臣外,在軍隊也會派出校檢御史,監管軍隊軍心、將士。
職能有點像監軍,但又不完全一樣。
這些御史有監察的權利,但不得參與部隊軍事部署,甚至直接處置士兵的權利都沒有。
他們只能帶著耳朵和眼楮,至于手和嘴巴,必須緊緊的收回去。
朱棣可不想效‘太監監軍’的前車之鑒。
之前甦謹卸任工部尚書的職位,替代者是鄭賜。
而他的副手,則是左侍郎宋禮。
宋禮是甦謹一手提拔起來的,皆因其在水利方面頗有才干。
原本甦謹想著的是,等穩定下朝局後就急流勇退,讓宋禮接替自己。
只是沒想到朱棣突然橫插一手,把鄭賜又換了過來。
不過也好,鄭賜不是嫉賢妒能之人,宋禮在他手下不至于被掣肘。
六部最後一個,就是兵部。
兵部尚書仍由姚廣孝繼續代著,左侍郎卻換成了劉雋。
听完安排兵部的旨意,甦謹若有所思的看了朱棣一眼。
這劉雋可是和自己不大對付啊,之前沒少彈過自己。
在這大戰在即之時,朱老四先把徐增壽丟到山海關,卡住遼東後勤,
再把兵部左侍郎,換成和自己不對付的劉雋,此舉似有深意啊。
“....都察院右都御史,劉觀。”
此刻的任命流程已經走到都察院。
除了李仕魯仍擔任左都御史外,劉觀同時被任命為右都御史。
新的都察院結構改組後,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不再有上下級之分,而是各管一攤。
左都御史主管朝臣,地方文官,而右都御史則是盯著地方衛所,乃至五軍都督府。
雙方職責雖然不同,但職能一樣,俱是‘核一切不法事,風聞奏事’。
而這個劉觀,和甦謹也有點不大對付。
甦謹這個孤臣,在朝中倒也有幾個朋友,比如任亨泰、李仕魯、鄭賜。
任亨泰這次沒有變動,還是大理寺卿,左少卿卻是那個出使李朝的齊源。
但他這幾個所謂‘好友’,卻管不到他,或者說,幫不到他什麼。
無論是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還是工部,都在朱棣的安排之下,和甦謹‘文武’隔離起來。
反而在軍事管制上,用了徐增壽、劉雋、劉觀這些和他不對付的人。
說實話,就連甦謹自己,都看不懂朱棣有什麼深意。
若說是小孩子置氣,那未免把朱棣瞧的有些小了。
可若是對方忌憚自己,顯然也說不通。
朱老四若真的忌憚自己,只需將自己遼東總兵官的職務一撤就行,何必這麼麻煩?
六部天官的位置調動完畢,接下來就是一些‘微調’。
中書舍人職位取消,正式改為翰林待詔,且待招翰林再非一人,而是十數人輪值。
陳顯的位置也就此‘一落千丈’,再非那一根獨苗。
不過朱棣顯然更信賴陳顯,所有翰林待詔俱歸他統配。
戶部下的農閣寺、吏部下的醫閣寺、禮部下的學閣寺,暫不做任何調動。
畢竟朱棣心里清楚,這幾個部門可是做實事的,決不能隨意安插,不然很容易出亂子。
無論是醫療、學校的改革,還是農業新種的推廣,都是朝廷重中之重的政策,決不能隨意掣肘。
負責這些事務的人,除了陳亞外,首助官依舊是甦謹的學生。
比如農閣寺的魏圭、醫閣寺的匡顯,還有學閣寺的路確、武信、梁熙等人。
尤其是學閣寺,擔負著興建新式蒙學的任務,本就困難重重,更不能瞎勾八搗亂。
至于最後,則是一些新興部門的安置。
比如隸屬于禮部的日報司,就由解縉主持,與寺卿同級,可見其對宣傳的重視。
另外國子監的祭酒也換成了胡儼,同時對國子監進行改制。
凡新式學堂學子,最後考入國子監者,方可為官。
也就是說,朱棣有意恢復洪武舊制,很有可能在某一天再次停了科舉。
這也是學閣寺在推行新式蒙學學堂的工作中,困難重重的主要原因。
但這一切的安置,與最後一個任命比起來,都不算什麼了。
曹國公李景隆,加任遼東軍副總兵官,援朝北伐前鋒軍總兵,遇事不決可便宜行事,具向皇帝密奏之權!
即日赴任。
李景隆,要出征了。
頓時,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勛,都幸災樂禍的看向甦謹。
你不是瞧不上李景隆嗎?
你不是口口聲聲不許李景隆帶兵嗎?
這下好了,陛下直接把他安排成你的副手,惡不惡心?
最關鍵的,還是那密奏和便宜行事之權,我滴乖乖,這代表著什麼?
這就代表著,打起仗來人家完全可以不听你的,事後向陛下稟報即可!
甦大人,甦國公,甦大將軍,這下你可坐蠟了吧?
果然,听到這個任命,甦謹的臉色頓時無比鐵青。
“陛下,臣反對!”
“反對無效!”
朱棣壓根不許他張嘴︰“君無戲言,聖旨已下,甦卿接旨吧。”
說著眯起了眼楮,眼中透著一絲冷意︰“還是,你又想用辭官威脅?”
“臣不敢。”
甦謹抱拳苦笑︰“臣遵旨便是。”
“唔,這便好,退下吧,曹國公接旨。”
李景隆喜滋滋的排眾而出︰“臣,李景隆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