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李弘壁已經听過很多遍。</br>反對提高工匠地位的人,都是覺得工商業地位提高會影響到農業的生產。</br>其實這就是大地主思維,士紳地主的主要收入是依靠土地,而土地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耕種的。</br>若是失地的農民都選擇了進入工業領域,地主的土地誰來耕種?</br>無人為地主耕種土地,你有再多的地又有什麼用?</br>所以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任何的贊成與反對的背後,都有龐大的利益作祟!</br>比如士紳縉紳為什麼反戰?</br>難道真是因為他們悲天憫人,真是他們高喊的仁義道德嗎?</br>當然不是!</br>因為戰爭一旦開啟,那民夫青壯就會被抽調去輸送糧草輜重,還有將士也會被抽調去浴血奮戰。</br>主要的青壯勞力都被抽調走了,誰來給他們這些士紳地主老爺們種地?</br>沒有了勞力,沒了人種地,他們利益就會受損,這才是士紳縉紳堅持反戰的真正原因。</br>這大明王朝上上下下,都是地主食利階級的一員,本能的就會反對工商業的興起。</br>“陛下,恩師,工匠從來都不是農業的競爭者,而是農業進步的幫助者。”</br>“我華夏先民從刀耕火種到如今的精耕細作,耕作工具發生了多少次的改進,這些工具的改進,哪一個離開了工匠的發明創造?”</br>“正是因為歷朝歷代一直抑制工業發展,有多少先輩的好的生產工具已經失傳,比如漢代的耬車,現在還有人會制造嗎?”</br>耬車也叫“耬犁”,是一種畜力條播機,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br>西方國家直到公元十六世紀還沒有條播機,在使用條播機之前,西方種子是用手點播的。</br>這是極大浪費,而常常要把當年收成的一半谷物留作翌年播種,用于撒播的種子,發芽後長成植株時,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爭奪水分、陽光和營養,而且還有個不能解決的問題是無法除草。</br>我國播種系統在效率上至少是歐洲系統的十倍,而換算成收獲量的話,則為歐洲的三十倍。</br>比如這耬車,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因播種幅寬不一,行數不同,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br>這些全都蘊含著華夏古代先名的勞動智慧,可惜後來失傳了。</br>李弘壁的這個問題,朱棣和姚廣孝都沒辦法回答,他們也否認不了。</br>因為事實就是如此,歷朝歷代都是重視農業而輕視工商業,大明同樣如此。</br>“比如神機營里面,我提高了工匠的待遇,制造出的產品成本反而降低了,而且質量絕對有保證,每一個工件上都有工匠的編號,出了問題也能追溯到個人頭上。”</br>“不得不說,這種管理方法非常的成功,工匠們日子好過了,也有時間和精力去發明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我大明軍備不斷更新,一直走在世界前列!”</br>“這先賢不是也說過一句話嘛,法家先驅管仲有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br>“士農工商,乃是國家柱石,缺一不可。”</br>“國家要興旺,社會要繁榮,工、農、商的發展,同樣缺一不可!”</br>“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再加上王朝根基之士,士農工商缺一不可,這才是正道!”</br>無農不穩!</br>無工不富!</br>無商不活!</br>再加上王朝根基之士!</br>果真是……醒世真言!</br>這句話如同一記驚雷,響徹在朱棣和姚廣孝耳畔。</br>畢竟這話意思粗淺易懂,沒有農業,王朝就不穩定;沒有工業,國家就不富足;沒有商業,經濟生活就不活躍。</br>“舉個簡單的例子!”</br>李弘壁笑著開口。</br>“比如地方呈上的貢品龍吉米。”</br>“在龍吉米沒有成為貢品之前,澄邁縣老城鎮龍吉村只是一個貧瘠的小山村。”</br>“即便龍吉村百姓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從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是他們依舊生活得窮困潦倒,很是艱難。”</br>“因為我們之前說過的賦稅攤派問題,所以他們的負擔只會越來越重,到了最後就會逼得成為佃戶流民。”</br>李弘壁笑著解釋道:“可龍吉米成為貢品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br>“地方將這龍吉米推薦上來,因為龍代表皇帝,吉代表吉祥,寓意為皇帝龍體吉祥的意思,因此龍吉米也被成為宮廷的貢米,終年不絕。”</br>“龍吉村的男女老少,都因此而大力種植龍吉米,無數商賈蜂擁而至,從他們手中收購這皇室貢米,龍吉村百姓的日子也漸漸地好了起來,為了提高龍吉米的產量,地方百姓大力專研種植技術,最後成功做到了家家戶戶都能種出龍吉米,都可以憑借這貢米改善生活,這就是‘無工不富’!”</br>“而等到龍吉米徹底爆火之後,不只是澄邁縣,鄰近州府的商賈都嗅到了商機,所以才會馬不停蹄地趕來,想要倒賣龍吉米賺取差價利潤,而也正因為大量商賈的涌入,給龍吉村注入了難以想象的活力,這個先前窮困潦倒的小山村,此刻也變成了一個熱鬧繁華的集鎮,這就是‘無商不活’!”</br>“至于‘無農不穩’,這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了,華夏自古以來便首重農桑,因為農桑是王朝的根基,而糧食則是王朝的命脈,所以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br>“士農工商,此四民乃是朝廷的基石,四民缺一不可,朝廷一味打壓商賈輕賤工匠,並不是一件好事!”</br>話音一落,全場皆寂。</br>震撼人心!</br>朱棣心頭劇震。</br>他從未想過,工匠與商賈還有如此能力。</br>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是打壓商賈輕賤工匠,大明王朝自然也不例外。</br>畢竟只有安安分分地耕田種地,這才是朝廷需要的良善百姓!</br>而不是如商賈這般游走四方追逐利益,反倒會給官府帶來不安因素。</br>總言而之,朝廷想要江山穩固,那老百姓就必須老老實實地在鄉野耕田種地!</br>所以商人不事生產也就罷了,還時常躥到外省經商貿易,故而官府對其一直持打壓態度。</br>至于工匠,那更是無人在意了。</br>工匠隸屬于匠籍,地位只比商賈好出那麼一點。</br>因為工匠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兒,他們乃是朝廷徭役的主力軍,所以誰會在意這些卑賤的苦力勞力?</br>打壓商賈,輕賤工匠,重視農桑,這是歷朝歷代都在做的事情。</br>可問題在于,眼前這個肅王李弘壁,卻是給出了全新的四民解釋。</br>而李弘壁提及的那個繁華富庶的龍吉村,正好可以恰恰證明他這番理論!</br>無農不穩!</br>無工不富!</br>無商不活!</br>(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