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將火漆印放在手心,輕輕摩挲著,耿老在旁邊繼續說道,“當時的工作人員說,這個小印章就像是文物的"身份證"一樣。有了它,就證明這件文物是經過國家認可,可以合法出境的。”
耿老繼續說道︰“這個做法很快就顯示出了它的價值。通過火漆印,我們能夠有效地追蹤和管理出境文物,大大減少了文物流失的情況。”
他抬起頭,看著陳陽︰“1965 年,是個重要的節點。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對我們文物保護工作來說,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
耿老的語調變得更加莊重︰“國家根據文物管理辦法,印發了《對外國人、華僑、港澳同胞攜帶、郵寄文物出口暫行管理辦法》,正式要求對允許出境的文物鈐蓋火漆印章。”
他停頓了一下,強調道︰“注意,這里用的是"正式要求"四個字,這意味著火漆印章從此有了法律地位,不再是某個地方的自發行為,而是國家統一的規範。”
耿老繼續說道︰“之後這個做法推廣到了全國,每一個文物出境鑒定機構都必須嚴格執行。”
“從那時起,任何一件合法出境的文物,都必須有這個小印章的"認證"。”他看著手中的火漆印,眼中滿含深情︰“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小印章見證了我們國家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也見證了我們從文物流失嚴重到文物保護完善的巨大轉變。”
耿老最後說道︰“所以說,別看它小,但它承載的歷史和責任,是非常重大的。每一次蓋印,都是對歷史的敬畏,對文物的保護。”
陳陽在旁邊一邊看著火漆印,一邊認真听耿老說著。
“這火漆印啊,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耿老如數家珍地介紹道,眼中閃爍著歲月沉澱的智慧光芒,“第一代是 50 年代版的,主體為圓形,中間有繁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