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很少有機會跟二弟促膝長談。
尤其是弟弟妹妹逐漸長大之後,這種機會就變的更加愈發地少。
一來,徐慶平時要忙著上班,去年跟靜紅結婚之後,屋里人多起來,眼下媳婦又有身孕,更多的時間,或者說更多精力,徐慶是放在自己的家庭上。
二來,不管是二弟還是三弟,小丫頭,他們也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
像這樣的機會,真的很難找。
此時徐慶靜靜地說著話,徐愛國听著,時不時點頭。
三兩酒,不多,徐慶卻跟二弟愛國倆人喝了許久。
當然,主要是兄弟倆人在聊天,交心。
酒喝不喝,無所謂,但是有,會更好一點。
父母自從過世後,弟弟妹妹,徐慶當大哥的,一直拉扯。
現在回想起來,這幾年里,徐慶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
大院的人在看著,一直想看笑話。
畢竟沒人會認為,當初徐慶一個十七歲的孩子,能把弟弟妹妹照顧好。
好在徐慶咬著牙,苦苦堅持了下來。
笑話還真沒讓院里的人瞧見。
反倒是三大爺家的幾個兒子,與二大爺家的倆小子,這些年跟他們沒少鬧騰。
相比之下,徐愛國和徐豐銘以及小丫頭,因徐慶的照顧,沒一個走上歪路,即便是叛逆期,也沒跟大哥徐慶怎麼紅過臉。
這一點,著實難得,也讓徐慶心中很是欣慰。
院里的人,沒一個傻子,每個人都又各自的心思,盤算。
徐慶不跟他們見識,徐愛國和徐豐銘以及小丫頭,隨著年紀不斷長大,也能明白這些,看到這點。
畢竟人就這樣,瞧見別人不如自個,心里就暗暗沾沾自喜。
若是瞧見別人家比自己強,那就眼紅,妒忌。
這方面,不分好人壞人,好人會有,壞人更甚。
徐慶知道的是,做好自己。
因為弟弟妹妹在看著。
他作為大哥,一舉一動,都必須合理,妥當。
否則,瞧在眼里的弟弟妹妹,以後會跟著他的言行舉止前行。
不能說亦步亦趨,可小的時候,真是這樣。
就前院三大爺家的閻解成兄妹四人,為何會相互斤斤計較?
歸根結底,除了三大爺和三大媽的言傳身教影響之外,更多的時候,閻解放和閻解曠,閻解娣,他們三人會看向大哥閻解成。
閻解成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
畢竟小的時候,父母會拿家里的老大,當弟弟妹妹們的標桿。
並且,兄妹之間的關系,最關鍵的就是在當大哥的身上。
從小一起長大,年紀差距再懸殊,那大哥永遠是弟弟妹妹學習的目標。
閻解成跟三大爺兩口子關系不好,那麼閻解放和閻解曠,閻解娣,自然也會跟與父母關系逐漸疏遠。
這也就是,三大爺閻埠貴一開始,在听到老大閻解成要鬧著分家時,直接拒絕的其中一個原因。
要是閻解成跟他分家,緊接著閻解放,閻解曠,也會有樣學樣。
不過,閻解成還是跟三大爺分家了,還沒結婚的閻解放,緊接著也著急分了家。
閻埠貴摳門,心疼他這些年積攢的家底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則是心寒。
老大帶著兩個弟弟跟他鬧,閻埠貴哪能不傷心。
像二大爺家,雖然眼下倒是沒鬧出分家這種事。
可說起來,劉海中教育子女方面,並不比三大爺這個當老師的強。
劉海中的棍棒教育,把自個大兒子都逼出去了,劉光天和劉光福倆兄弟,以後呆在他們身邊,想來也沒那個可能。
眼下雖還沒分家,但就目前劉光天和劉光福,與劉海中兩口子的關系,分家是遲早的事,搬出去也是早晚的問題。
自個大哥都不在家,他們留在父母身邊等菜啊?
父母當初怎麼對大哥的,劉光天和劉光福打小看在眼里,心里早已落下了陰影。
不然的話,為啥劉光天高中還沒畢業,書讀一半,就開始跟劉海中鬧。
大哥受不了,走了,他們沒了標桿參考,自會隨著大哥的腳步走。
如果當時劉海中的大兒子,選擇留在家中,忍受父母打罵。
估計劉光天和劉光福,再怎麼反抗,也不會說前幾年就因為不喜歡念書,鬧離家出走。
這都是有根源的。
可惜,劉海中過于自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是對劉光天和劉光福,不是打,就是罵。
而三大爺閻埠貴,文化程度倒是不低,也知道棍棒教育,不一定能教好子女,可他忽視了他對閻解成的關注。
最重要的是,他整日的算計,全都被閻解成,從小看在眼里。
如此一來,閻解成對待弟弟妹妹,就用上了從父母身上學到的那些東西。
閻解成兄妹四人的關系能好,那才出了怪了。
在大院里來說,兄妹關系好的,除了中院傻柱兄妹,也就徐慶兄妹四人了。
其一,父母都不在身邊,這勢必會讓兄妹之間,感情交流加深,影響加深。
其二,徐慶跟傻柱一樣,對自個的弟弟妹妹特疼愛。
從不像閻解成那般,小時候跟父母學會了算計,就在弟弟妹妹身上用。
因此,兄妹之間不和這種事,不會發生在徐慶身上。
此時徐慶和二弟愛國將最後的酒喝完後,倆人又繼續聊了一會兒。
馬解放和傻柱睡的鼾聲如雷,徐慶扭頭望了一眼,伸手摸著二弟的腦袋道︰
“等以後上了大學,記得好好讀書,更要記得趁著爺爺跟奶奶還健在,早點找個對象,盡早結婚,讓他們好高興高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