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寧王權,就不得不提起朱棣他們哥倆,那些年的那些事。
燕王善戰,寧王善斷。
寧王權,太祖皇帝十七子,在太祖皇帝的兒子中,寧王亦是佼佼者。
洪武二十四年冊封,二十六年就藩。
捕魚海之戰,大明大勝,將所有的蒙元降人,安置在大寧都司,因邊疆馬市等一系列大明政策的轉遍,元朝的降臣,左丞相失烈門,丞相咬住,知院阿魯鐵木恩,遼王阿扎失里等相繼叛明。
洪武皇帝冊封年僅十三歲的朱權為寧王,而後又相繼設立遼王,沈王,韓王,震懾諸地。
在其中,寧王的軍權最重,麾下有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帶甲之兵八萬,戰車六千。
而大寧在喜峰口外。
燕王北平,谷王宣府,代王大同,晉王太原,秦王西安,慶王韋州, 肅王甘州,寧王大寧。
每到秋歲之際,諸王相約出塞,進攻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肅清沙漠,草原,放把火,殺點人。
諸王御土何止千里。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也是這些邊王權勢最大,最快樂的日子,他們可以一直守在塞外,守護著大明的邊疆。
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再偉大的英雄人物,也會有油盡燈枯的一天。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駕崩後。
建文皇帝閃亮登場。
對于他來說,這些手握重兵的邊王對他的威脅更重,開始大刀闊斧的削藩。
而後引發奉天靖難。
燕王棣設計哄騙了寧王權的軍隊,而後將寧王捆綁在他的戰車上,向其許諾,分天下而治。
事成之後,寧王權不敢提,永樂皇帝不願意提,就這樣分天下而治就成了一句空話。
寧王權請封南方,第一個想去的是甦州。
朱棣拒絕,甦州屬于京畿之內,不可。
第二個要求錢塘。
朱棣接著拒絕,父皇將其賜給五弟,未有結果,建文帝無道,將其賜給其弟,也無結果,寓意不好,難得善終。
最後,朱棣給了寧王權四個選擇,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等地。
寧王權有些不滿,遂用計謀,改封南昌。
朱棣同意,在永樂元年二月十二日,以大寧兵戈之後,飽受創傷為由,移藩,改寧王府于南昌。
寧王權到了南昌後,知道自己的身份尷尬,就開始韜光養略起來,朱棣也一直盯著…………
而到了仁宗時期,對寧王權法禁稍稍寬松,朱權就想回大寧,給他的好大佷子仁宗皇帝寫信,說南昌並非他的封國,想回轉大寧。
卻被好大佷子拒絕。
一輩子韜光養略,也讓他活到了七十一歲,算是高壽。
而現在的寧王朱奠培。
寧王權嫡長孫,在正統十四年襲封寧王爵位。
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超長待機的親王,活到了七十四歲。
燕寧事,天下皆知。
故寧王在世襲王爵中,永遠是那個特殊的存在。
寧王權在世的時候,就對南昌城外的灌城鄉土地起了想法,不過遇到了于謙,鬧得沸沸揚揚。
寧王府也沒有得到這些土地。
現在朱奠培繼任寧王,不知道是否想要完成爺爺得生前願望,還是簡單得對那些良田有想法。
他對這些土地接著起了貪念。
………………
京師,李府。
李賢坐在上首,一臉淡然的看著正在喝茶的徐有貞。
他就知道徐有貞會來。
“李輔臣,此事干系重大,本官想了想 ,你與于太保二人皆是輔臣大臣,不宜摻和進宗藩之事,可,本官亦是人微言輕,也怕弄巧成拙啊。”徐有貞喝完茶水後,便開口說道。
李賢輕笑道︰“人微言輕,現在滿朝文武,哪個不知道徐都御史的大名,怎能用人微言輕這種字眼來形容自身呢。”
對于李賢的恭維,徐有貞很不受用,他臉色一滯,“別耽誤時間了,李輔臣你想讓我怎麼做。”
“太上皇之事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
徐有貞聞言一愣︰“你的意思是朝會之事將這件事情拉到台面上來做,這不是逼宮嗎,不行,本官還是要去詢問一下陛下,看他對此事有何看法。”
好家伙,這事情一直拖著,你們不廷議,自己一回來,就廷議,這不是擺明讓自己當出頭鳥的嗎?
李賢聞言一笑,看著徐有貞輕聲說道︰“難道徐都御史與其他的人一樣,都認為陛下對此事毫不知情嗎?”
”李輔臣何意啊?”實際上徐有貞听完李賢的話後,心中就有了想法,對啊,陛下怎麼可能不知道,可今日見到陛下,陛下卻對此一字不提啊。
“陛下早就知道了,也早都等待著朝中的大臣廷議,他雖是寧王的君,亦是寧王的後輩,民間都是民不舉官不究,陛下不可能上趕著去懲處寧王,他需要有人將這件事情擺到台面上,至于這人不能是于太保,與我擔任,想必,徐都御史也心里清楚。”
徐有貞听完李賢的話,默然不語,他思慮片刻後,說道︰“明日我還是要見一下陛下,問問他的意見。”
“徐都御史,你這般聰明,在此事上面怎會如此糊涂。”
“可這件事情太過重大了,本官一定要去面呈陛下,不然不敢輕舉妄動。”
“你怎麼說,陛下,寧王府違大明律,微臣明日要在朝會上廷議此事,嚴懲寧王,你讓陛下怎麼回答你,說準了,陛下在宗藩之中落了一個不好的名聲,說不準,陛下又再官員中威望受損。”
“這件事情,你不能與陛下溝通,也就是因為陛下心中有這個顧慮,所以今日召見你時,並未提及此事,若是你不信本官,你還可以去找錦衣衛指揮使朱驥,他能告訴你,這件事情陛下知道不知道,本官想著,朱驥也再等你找他呢。”
李賢說完之後,便看著面色漸漸凝重的徐有貞,心中放松了下來。
實際上徐有貞來了,就證明他願意干這件事情。
只不過在這件事情上的一些細節,還是讓他有所擔憂。
徐有貞臉色沉重。
本來這件事情徐有貞可以不做,但現在听完李賢的話後,他就不能不做了。
若是陛下真的知道了寧藩之事,現在就等著自己發難呢,若是自己不說,豈不是就在告訴陛下,我徐有貞不敢承擔大事,影響自己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啊。
灌城鄉良田千頃,對于寧王府來說,一直都是一塊大肥肉。
寧王府吏驅趕百姓,搶佔土地的事情,在江西巡撫韓雍,得知後,立即趕往了南昌城,制止寧王府官吏,但在走後,寧王府得官吏還是派出寧王府護衛繼續驅趕百姓。
這一下惹怒了韓雍,他再度折返南昌,將參與哄搶,打人的官吏護衛全部抓了起來,並且一紙奏章,直達天听。
而此時大明南昌城,韓雍亦是一臉愁容,他在南昌呆了一個月,京師的官文卻遲遲未到。
實際上韓雍也知道現在朝廷的難處,也對寧王府的不法行為有了容忍,可這次他確實忍不住了。
打傷百姓十余人,有一人重傷不治。
這種局面,官府再忍氣吞聲的話,會讓百姓對官府失望。
而且韓雍也不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那可是擼起袖子就砍人的主。
朝廷官文沒有等到,韓雍卻等到了錦衣衛北鎮府司稽查千戶……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