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無能。孤山老營的謝大成是岳飛營中負責軍情諜報的,元宵節前一晚,謝大成病死了,這才將祭祀等事委托給童三順。對外聯絡諸事皆是謝大成負責,埋伏在金國的諜子並未走我朝的諜報系統,微臣推測應該是用的軍中通訊方式。微臣詳查了最近三個月孤山老營的人員出入記錄,推測傳訊之人已經離開臨安,極有可能已經返回金國。”
听完吳揚的稟報,趙構的臉色極為難看。
皇城司每日會將審訊結果寫成密折送到皇帝面前,看到老卒們指桑罵槐指責他這個一國之君只會對外屈膝,對內冤殺功臣,趙構就七竅生煙︰“宵小之輩,既是早獲悉了金國的軍事動向,如何不及早上報,非要搞這麼一出,這是威脅君上,煽惑民心,誰給他們的膽子?”
侍御史陳俊卿躬身道︰“無知蠢漢,哪里懂這些規矩。大約是找不到向官家進言的門路,這才愚蠢地搞了這麼一出。如今須盡快甄別消息是否可靠,我朝好及早做出應對。”
吏部尚書張燾也出列說道︰“前些日子,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曾冒死向臣示警,稱金兵必來,如今兩廂印證,金國有亡我之心是確鑿無疑的,懇請陛下下旨重整軍備,以免為賊所乘——”
左相湯思退覷了覷皇帝面色,出言道︰“笑話!僅憑幾個渾漢的胡言亂語就要輕啟兩國兵釁,陳御史和張尚書也未免太過草率。”
趙構狀似無意地說道︰“如果金國真如老卒所說有那麼大的軍事動向,為何我朝安插在金國的諜子竟一無所知?”
張燾恨不得給湯思退白胖的圓臉兩耳光,他按捺住性子,向趙構分說道︰“我朝安插在金國的探子前些年一直比較活躍,或許早已被金國掌握。去年金國皇帝突然更定私相越境法,並對私自越境人員動輒處以死刑,未嘗不是一種警告。從那以後我朝的諜子再未傳回有效信息。岳飛已經故去十八年,他的軍情諜子也一直陷入休眠,反而能逃過金國的偵查。”
張燾再次躬身,“陛下請想一想,如若不是情勢已經危急萬分,已經休眠近二十年的諜子有何必要冒死傳回情報?”
听到張燾公然說出那個暌違了十八年的名字,趙構的心中五味雜陳。
那個天神一樣的男子,熟兵書,精戰陣,勇敢無畏,又帶著一點天真的任俠之氣。
他說︰“陛下,金人不過土雞瓦狗,只要您一聲令下,微臣就帶兵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他奉承︰“陛下,您是天命所歸,萬眾敬仰的天子,如今四海歸心,民心可用,正可趁此機會收復汴京,解救失陷的父老。”
世人將他和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並稱為“靖難四將”,並將他列為四將之首,可是那三人又如何能與他相比呢?劉、張、韓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只有那個男人是完美的,他不好美色,不貪財貨,甚至對權力也沒有太多的野心。他愛兵如子,軍紀嚴明,約束士卒“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總是能得到軍民的一致擁戴。
他對國土和百姓總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總夢想著恢復疆土,拯救百姓,做一個時代的英雄!
趙構臉上現出一絲冰冷的笑意,你要做大英雄,卻將朕置于何地?!
御座下,以左相湯思退為首的主和派與以右相陳康伯為首的主戰派正在對噴口水,誰也說服不了誰。
趙構冷眼瞧著,無動于衷。他在龍椅上已經坐了三十多年,從他登基那天開始,文臣們主戰主和的戲碼就在不停上演,唯有秦檜掌權那段時間,朝堂上只剩下一個聲音,他的耳根子也清淨許多。
五年前,秦檜死了,一些主戰的舊臣被重新起復,諸如吏部尚書張燾、起居舍人虞允文等等,世人皆以為朝堂風向要變,皇帝會順理成章地將屈膝求和、納表稱臣這些罪名和污點全部推到秦檜身上,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忍辱負重,中興大宋的英主。
趙構默許了主戰派對秦檜殘余勢力的清洗,卻又提拔了明面上與秦檜無甚瓜葛,其實內里卻是秦檜“和談”路線堅定擁護者的湯思退為百官之首,擔任左相,君臣二人聯手在朝堂上穩壓主戰派一頭,也就是說秦檜死後五年,大宋對金國的基本國策並未更改,依然是“講和”。
三年前,貶居永州的張浚不知從哪里得知了金國皇帝有意挑起戰爭,侵略大宋的野心,他立刻上疏給皇帝,苦口婆心地勸說道︰“今日事勢極矣,陛下將拱手而听其自然乎,抑將外存其名而博謀密計以為久長計歟?臣誠恐自此數年之後,民力益竭,財用益乏,士卒益老,忠烈之士淪亡殆盡,內憂外患相仍而起,陛下將何以為策?”
見皇帝不予理睬,張浚又上疏說︰“……不幸用事之臣,肆意利欲,乃欲翦除忠良,以听命于敵而陰蓄其邪心,獨厚私室,皆為身謀而不為陛下謀也。坐失事機二十餘年,有識痛心,失賢才不用,政事不修,形勢不立,而專欲受命于敵……臣願陛下深思大計,復人心,張國勢,立政事,以觀機會。”
緊隨張浚之後,東平進士梁勛又上書,認為金國肯定會舉兵來攻,希望朝廷早作防備。
這可惹惱了趙構,他先是下詔嚴禁張浚在永州亂說亂動,斥責他是“邀譽而論邊事”,乃“腐儒無用之談”。隨後又親自下詔把梁勛遠竄千里之外的軍州。
隨後,趙構又攬下了所有的罵名,他嚴詔稱︰“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特能贊朕而已,豈以豈存亡而渝定義耶!近者無知之輩,鼓倡浮言,以惑眾听,至有偽撰詔命,抗章公車,妄議邊事,朕甚駭之,自今有此,當重置憲典!”
誰也摸不透皇帝的想法,他似乎想通過主動承擔千古罵名的行動告訴世人,自己並不是一個只會逃跑,毫無擔當的皇帝,可是面對金國日益展露的獠牙和咄咄逼人,趙構又確實消極怠戰,毫無作為,甚至到了閉目塞听,掩耳盜鈴的地步。
吳揚站在隊伍的最末處,今兒是小朝會,原本他是沒有資格上殿的,皇帝宣他上殿是要將孤山老營的哭營事件向相公和大臣們分說明白,讓他有幸見識了相公們的口水大戰。
眼看兩幫人暫時停止了對噴,趙構開口說道︰“既然是我朝安插的軍情諜子,都該歸密諜司統一管轄,這件事就讓皇城司的吳指揮使協同密諜司去辦吧。記住,不可漏掉一人。”
吳揚原本低頭縮在最遠的角落里,听到皇帝點名,趕緊出列躬身道︰“是,微臣一定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