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
眾官分文武站
文官們此刻都心生忐忑,不知道皇上究竟看重了誰的文
偷偷抬眼望去,只見皇上端坐在龍椅之上,面無表
眾文官今日也沒心思奏事,一心等著朱元璋宣布結
究竟誰才是那個文蓋百官的狀元
目光緩緩掃視台階下眾人無人敢與之對
朱元璋緩緩開口道;
“各位的文章我都看過了,諸位愛卿不愧是我大明的骨干之”
下面眾文官聞言都腰桿挺直,畢竟能得到朱元璋的贊賞不容
看樣子,那麼多文章,終于是把皇上折服了,只是不知道誰會最得聖
眾人都感覺自己的文章立意最為清新,定能獨得聖
一個個目光炯炯的盯著朱元璋,就等著最後的榮耀時
“咱起身與草莽間,幼時讀書不可咱向來最佩服的就是讀書”
“咱想著,讀書人遍覽古今,定能汲取古人之所長,去其糟粕,助咱鞏衛大明江”
眾文官點頭,這也是他們立志的目
“可是咱失望了,原來讀書人不過如此!”
眾人大驚,皇上怎麼突然如此說?難道是誰文章寫得不得聖心,惹怒了皇上?
肯定是誰不知好歹,範顏直諫這才導致皇上如此說
眾人偷偷的互相瞟視,是不是你,亂寫文章,激怒了聖上?
“標兒,你把咱寫得文章讀給大家听”
朱標出列,恭敬道;
“是,父”
只見朱標從袖口抽出一篇文章,開口讀道;
“朕聞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華夏之君,建都中
………………
蓋諸侯之國以據周,始有卻裂土分茅之胙,擅稱三十六郡,可見後人變古人之制如是若以此觀之,豈獨如是而已乎?
…………”
眾文官听來,也是普通尋常之作,只是把皇上修建閱江樓的原因說了一遍,並且以臣子的口吻,旗幟鮮明的勸阻興建閱江
在文章里,列出了若干詳實、確鑿的理
眾人听罷,明白了問題出在哪里,一個個懊悔不
自己怎麼就忘了當今聖上的不尋
他肯定是奉承听慣了,故意借閱江樓給自己眾人下了一個圈
可憐自己等人就這麼興高采烈的跳了進去,怪不得今日龍顏大
哎,自己怎麼就忘了勸誡
要不然自己絕對就是百官楷模
眾人眼神中充滿了懊惱,可是如今後悔已然無用,只得低下頭顱,靜靜聆听朱元璋訓
雖然此刻朱元璋沒有多說什麼,可是眾人都能感覺到,皇上對文人的日益不
此刻眾人再不敢看朱元璋,生怕一個不注意,成了朱元璋的出氣
“汪廣洋,你說,咱這篇文章寫的怎麼樣?”
被點名的汪廣洋,渾身一個哆嗦,這一個回答不好,就是出去頂雷的
可是沒有辦法,他身為右丞相,作為文官之首,此刻被點名也是理所當
只好仔細斟酌用詞道;
“稟皇上,此文對仗工整,條陳有據,乃是我等臣子學習的楷”
老朱面無表情,听完冷哼一
汪廣洋連忙跪倒在地,誰不知道,咱的這位聖上,息怒難測,即使自己身為丞相,今日弄不好也要受
“起來”
朱元璋淡淡道,眼中充滿了失
這就是咱大明的丞相?
真是讓咱失望至
“咱還有一篇文章,卻不是咱所寫,但卻最得咱的喜”
眾人眼光突然有了亮
看樣子,還是有人能揣摩到聖心
雖不是自己,可也是代表了咱朝堂之上的讀書人,與有榮
“標兒,你把那草堂明人的文章也念給咱的文官們听”
只見朱標從袖口中又抽出來一篇文章,開始念
眾文官此刻滿頭霧水,那草堂明人是誰?
听著這名字像是個別
難道是怕皇上生氣,特意取了個別號?
可是會是誰呢?
眾人疑惑不解,互相交換眼神,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表
只好靜心听朱標讀完這篇文
嗯,雖然比不上自己所做,可是卻直言勸誡,怪不得能討皇上喜
等到朱標讀完,朱元璋看著滿朝文
此刻他們都低下頭,看不出表情,但是朱元璋知道,他們肯定不以為
這就是這些讀書人的尿
“胡惟庸,你認為此文如何?”
汪廣洋剛逃過一劫,此刻听到朱元璋點名胡惟庸,不由心里慶
只見胡惟庸跪拜道;
“此文對仗工整,直言勸諫,頗有古人魏征之我大明能有此人,是我大明之
更是為天下書生做了表
臣懇求,將此文印刷成冊,放在臣的臥室中,供臣看之,就可以反思己”
胡惟庸一席話說的滴水不漏,比汪廣洋的應對不知道好了多
畢竟此文是朱元璋夸好的,他接著夸此文,也肯定了朱元璋的眼
更是要以此文警醒自身,說明是個知錯就改的
朱元璋暗暗點頭,這胡惟庸倒是個人精,比汪廣洋好了不知道有多
看樣子,這右丞相的位置,是該考慮動動
此事暫且不提,今日還是先教訓一下這些文人,讓他們知道知道什麼是風
“咱遍觀全朝,爾等阿諛奉承成雖然咱不是三皇五帝,可是咱也喜歡一直在眾臣的夸贊之
那咱以後如果做錯了事,難道只能等著上天的示警?那咱的大明江山如何能萬世永存?”
听到朱元璋語氣嚴厲,眾官下跪,叩首道;
“臣等有罪!”
“咱為了避免今後此事的再次發生,也是為了警醒眾人,當明白各自的職責,不要以為的阿諛奉”
“這不是咱想要,也不是咱的大明需要”
“今後再如此作為這,咱定嚴懲不”
“來人,把咱的闢阿奉文讀給眾位愛卿听”
早有太監準備于一側,朗聲讀道;
“每听及觀書史,切見歷代之興,人才濟濟,匡君益民,歷歷昭
朕雖夢慕,安得而至耶!
特以未造閱江樓名令諸職事,試作文以記諸人听而往,即日文成,群獻于前
既而張目一覽,文章雖有高下,其大意則亦所以大意亦然者何?
不過皆夸樓之美,言工已覽文之後,不得而無吁,難哉!乏人
昔繁工役而好戰斗,忽宮中婦人徐充容者上疏曰“地廣非久安之道,人勞乃易亂之東戍遼海,西役�丘,誠不可”
但觀唐婦人猶過今之儒者,人才可見
或一二從者,所問所答,不過順其欲而常其美,惡不諫以斯人之心,猶思膺上爵而名揚于傍有信乎?
曰“”
曰“何以信之?”
曰“但見衣冠濟濟,身書雄偉,豈不人才者歟?今制雲"乏人矣’,此群然而同游者何物也?“
曰“今之同游,非昔君之同游昔君之同游,皆和而不同今同我游者,咸同而不和”
曰︰“何不果而從其迂?”
曰;“不待彼自省若或一省,朕得人矣,何下歷代人才之盛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