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九集 甘露之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背砍刀詩人 本章︰第九集 甘露之變

    長慶元年,冬十一月。

    穆宗突然下詔,要駕幸華清宮,落日歸還。

    此時正值西北胡族引兵犯境,神策軍中尉梁守謙將神策軍四千及八鎮兵赴援,京師緊張,四面戒嚴。御史大夫李絳、常侍崔元略等跪在延英殿門外切諫,皆曰天子此時不宜輕出。

    穆宗固執不听,遂自大明宮復道出城,率神策軍左右中尉儀仗,以及六軍諸使、諸王、駙馬千余人,前往華清宮而去。

    直到天色很晚,才還駕大明宮。

    次日升朝,諫議大夫鄭覃等人一起勸諫︰今邊境形勢多變,若前線有緊急軍情奏報,不知道陛下何在,如何是好?另陛下常與倡優戲子狎昵,大肆賞賜毫無節制。天子持社稷江山之重,無功豈可濫賞!

    穆宗笑道︰此皆乃社稷之臣也。

    詔命對鄭覃等大加慰勞,但對其諫言根本不理,依舊我行我素。是月下旬,穆宗在禁中與宦官內臣打馬球為戲,一位內官突然墜馬。

    穆宗恐慌,停于大殿休息,突然雙腳不能履地,一陣頭暈目眩,由此臥病不起。當時不知何病,就如今斷之,應為腦溢血。

    宮外群臣多日不知穆宗消息,不知天子所在,遂致亂作一團。

    長慶四年,正月初一。

    穆宗駕崩于寢殿,終年三十歲。共計為帝三年,其中游樂二年,臥病一載,就此撒手而去。正是貪生之心太甚,反愈速其死,足堪諷刺。

    穆宗駕崩,長子李湛即位,是為唐敬宗。

    李湛于長慶四年正月丙子日繼位,改次年年號為寶歷。敬宗根本無心國家大政,游樂無度,較穆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行早朝也不放在心上。

    諫議大夫李渤及左拾遺劉棲楚極力勸諫,敬宗不改,後至不願上朝。

    李德裕進獻《丹�稹妨茲擺桑 醋諏詈擦盅 坎葳 硌錚  臃榪裼衛幀br />
    鏡頭轉換,皇宮之外,染坊之中。

    時有染坊役夫張韶,與算卦先生甦玄明乃是好友,常相往來。忽這一日,二人酒酣,張韶興起,但請甦玄明為自己起卦,佔算時運。

    甦玄明擲錢得卦,解其卦象道︰兄注定將有大福大貴,能坐在皇宮御榻上與我喝酒。

    張韶聞听,笑到打跌︰你這老道,想是醉矣。你我是何人,堪登龍床御榻!

    甦玄明卻正色道︰漢高祖劉邦何人?時運到至,神鬼難擋。我已算出,來日皇上必然出宮,白天打馬球,晚上獵狐,盡日不在宮中。你我何不趁此,共圖大事!

    三五盅酒下肚,竟然一拍即合,僅為要體驗一下皇家生活。商議已定,二人便各自尋找幫手,張韶去尋染坊同行,甦玄朋自去聯絡長安街頭閑人。

    那長安閑人之中,自有本領高強神偷,亦有武功出神入化老者,也有年輕漂亮女子,專門在京城租下高檔住房,接待有錢公子。待對方錢快花完時退房走人,俗謂仙人跳。

    更多是街頭閑漢,多愛刺青紋身,文刺白居易詩,武刺左臂“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南匯“死不怕閻羅王”,皆欲入皇宮一睹帝王居所,遂盡入甦玄朋部下。

    京師之地藏龍臥虎,經過張韶及甦玄明一番活動,不到三兩日,便招募到一百多人。

    于是二人大發雄心斗志,便商議下步如何進入大明宮中。

    張韶時常進宮,因在案下鋪下生紙,以炭筆畫圖,口中演講︰大明宮東南西北四面,共有十三座宮門。每個宮門皆有監門宦官看守,即便是熟知官員進入,亦須核對門藉;若非朝中大臣,則更須憑有魚符進入,並嚴加審查。

    甦玄朋︰若是如此,我等不如擇其一門,沖殺進宮。

    張韶︰不必動用刀兵。我有一計,只需利用運送紫草車輛進宮,便即神鬼不覺。

    甦玄朋︰宮中需要紫草何為?

    張韶︰紫草根部含有紫草素,用來染織。因紫色屬貴,故此宮中多需。

    甦玄朋聞而大喜,于是議定,來日進宮。

    忽這一日,穆宗果然率眾出宮,到清思殿打球獵狐去訖。

    張韶探听明白,以為時機已至,便令甦玄朋糾集一眾江湖奇俠,皆命躺在紫草車中,混入大明宮內。約定白天各覓地方躲藏,待到夜深,听令統一行動。

    大明宮內殿堂林立,草木茂盛,藏上百十來人,自然毫無問題。

    一切依計而行,並無差誤。來日辰時,十數輛運草車內裝載這些奇能異士,順利通過左銀台門,進入宮中。

    運草車將至內宮禁門,守門宦官發現草車皆負重載,頗覺可疑,乃上前攔車檢查。張韶見被人識破馬腳,只得倉促行事,抽刀殺此宦官。

    于是藏在車中眾人也紛紛跳出,手持兵器,吶喊造勢。

    甦玄朋充任軍師,命令兵分兩路,一半去攻打弓箭庫,另一半人則朝清思殿殺去。當然亦有神偷諸人,則趁機到處游走,到各宮踅摸寶物。

    一時之間,大明宮內殺聲四起。

    當時唐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馬球,听到喊殺之聲,只道宮內發生兵變,急率內侍宮女,狼狽逃到左神策軍避難。

    左神策軍中尉馬存亮急忙接駕,因問︰陛下今日因何未擊球獵狐,卻光降臣下營中?

    敬宗喘息不止,答道︰休要�@稹K瞪趿院 藝 跽媼 輩鐶┌蝗肆隕幣印0 漵 Ψて詈 吭蛩俅恚 角逅嫉鈧校 Ы萇邊本餱涌梢病br />
    馬存亮領旨,遂喚過部下兵馬使康藝全︰帶上一千兵馬,前往清思殿中拿賊!

    此時清思殿中,張韶及甦玄朋等人攻入,見無一人,只御榻上排列無數珍饈美食,真個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張韶與甦玄朋見此,二話不說,便即登上御榻,狂吃大嚼。

    甦玄朋一邊往嘴里塞肉,一邊問道︰貧道之卦,到底如何?

    張韶滿嘴流油,含糊答道︰果然神算,分毫不爽!

    一眾江湖好漢聞言,一擁而上,爭盤奪碗,亂成一團。

    便在此時,只听一聲大響,殿門飛向兩邊。復听院中數聲慘叫,兩人血人奔入殿內,嘶叫道︰快走快走。神策軍殺進來矣!

    話未說完,已僕地身死。

    張韶大驚,立起身來,口中尚有一大塊鹿肉未曾咽下,差些噎死。甦玄朋跳下御榻,懷中盡是奇異鮮果,散落一地。

    左神策軍兵馬使康藝全率兵而入,見狀哭笑不得︰我道是何人造反,卻是一幫妄人。眾軍士,與我盡殺,一個不留!

    眾軍應諾,執兵入內。只用一盞熱茶時間,便將張韶等人殺死,血濺御座,尸橫深宮。

    來日群臣登殿,聞說造反者不是染坊役夫,便是江湖游漢,不由皆都發呆。

    八月秋夜,又有妖賊馬文忠與宦官季文德勾結,糾集千余人圖謀不軌。

    結果因事不秘,被人告發,馬文忠遭受剮刑,季文德絞殺,當事人皆被緝捕杖死。

    敬宗卻不思改悔,此後一面敷衍大臣苦諫,一面卻變本加厲玩樂,花樣不斷翻新。寶歷元年十一月,敬宗突發奇想,要去游幸驪山。

    拾遺張權輿聞此,在殿中叩頭進諫︰驪山大凶,不可游也。自從周幽王以來,游幸驪山帝王皆被大禍。秦始皇選葬于此,國家二世而亡;先帝玄宗在驪山修建行宮,而致安祿山叛亂;穆宗駕幸驪山,享年不長,回來後便即駕崩。驪山凶哉,陛下不可去也。

    眾臣听罷此諫,都被唬了一跳,暗道︰此老如此直言不諱,恐要人頭搬家。

    不料敬宗听罷此言,反倒引發更大興致,說道︰驪山果有如此凶惡?越是如此,我越應前去,以驗證賢卿之言。

    眾臣無不駭然,更不再諫。

    于是敬宗固執前往驪山,盡興游樂而歸。即日回到宮中,並對左右侍者言道︰彼張權及叩頭直諫者,皆為沽名釣譽,實不可信!

    寶歷二年,夏六月。

    敬宗命令宮中舉行體育盛會,馬球、摔跤、散打、搏擊、雜戲等項雜呈,熱鬧非常。左右神策軍士卒、宮人、教坊、內園,分成若干組,各騎毛驢打球,極具創意。

    此日敬宗興致極高,一直折騰到二更方罷。

    敬宗除卻擅長游樂,亦且殘暴不仁。因此專門豢養力士,晝夜不離左右。若宦官小有過犯,輕則辱罵,重則捶撻,人皆滿懷畏懼、心中怨憤。

    宦官許遂振、李少端、魚弘志等因打夜狐不力,而被削職。

    十二月初八,辛丑日。

    敬宗出去打夜狐還宮,又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許文端,及擊球軍將甦佐明、王嘉憲、石定寬等二十八人飲酒。

    飲至半酣,敬宗入室更衣,大殿上燈燭忽然熄滅。

    及至燈火復明,劉克明與甦佐明自內室而出,宣布皇帝突然駕崩,死因為過度勞累,又兼暴飲,以致心髒忽然停跳。

    敬宗就此不明不白而死,終年僅十八歲。

    劉克明等當日殺死敬宗,偽造遺旨,迎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

    兩天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及絳王李悟,改立李昂為帝。是為唐文宗,改元太和,謚號先帝李湛為睿武昭愍孝帝。

    李昂本名李涵,為唐穆宗李恆次子、敬宗李湛之弟,母為貞獻皇後蕭氏。

    文宗李昂在位,朝臣分為牛、李兩派,各有朋黨,互相攻擊,眾多清廉有志之士,便成黨派之爭犧牲。當時朝野官員調動頻繁,以至于皇帝生死廢立,皆操縱在宦官手中。

    太和五年,李昂與宰相宋申錫暗中策劃除掉宦官,但被王守澄及其門客探知,反誣告宋申錫謀立漳王李湊。結果李昂中計,宋申錫被貶死。

    文宗其後得知真相,由是大怒,一心鏟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

    由是下詔,將王守澄賜死,命飲毒酒自盡。復提拔鄭注為御史大夫、李訓為宰相,並納鄭注等人建議,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禁軍。

    政變初戰告捷,文宗由是大喜,遂命鄭注為風翔節度使,密令其挑選數百親兵,欲趁王守澄下葬時,將宮中宦官斬盡殺絕。

    未料宰相李訓為了搶功,決意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注。

    于是便乘鄭注去風翔搬兵之時,入宮來見文宗,商定改變原有計劃。

    文宗便問︰卿能鏟除宦官,固然是好,但兵從何來?

    李訓答道︰外兵入京,易為諸宦得知,弄巧反拙。臣有一計,陛下可命戶部尚書王為太原節度使,大理卿郭行余為寧節度使,命二人在赴鎮之前,先在京城召募兵卒。如此易于掩人耳目,則不動外鎮之兵,即可全部鏟除宦官也。

    文宗以為妙計,當即從之,詔命即行。

    又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刑部郎中兼御史李孝本權知御史中丞。使其三人羅致吏卒,與王、郭二人聯手,謀誅宦官。

    西元八三五年,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升朝于紫宸殿,命文武眾臣奏事。

    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今當仲冬時節,甘露凝于庭樹,是謂天降祥瑞,臣故上奏。

    宰相李訓︰恭喜陛下。既然天降祥瑞,又近在宮禁,臣謂陛下宜率群臣親往一觀。

    文宗喜而從之,乃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書、門下省官先往觀看。

    官員們回來,奏稱疑非甘露,倒似人為。李昂復命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帶領宦官前去察看,查實回報。

    仇士良奉皇帝旨意,引眾宦官來至左金吾仗院時,忽見韓約驚慌失措,神色有異。于是立刻引起警惕,再細看時,又發現幕後似有士兵埋伏,便慌忙退出。

    李訓等本來欲以觀看甘露為名,將宦官誘至金吾仗院,一舉殲滅,至此計劃失敗。

    仇士良立時明白,此必是李訓居中搗鬼,遂率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天子李昂下殿,乘坐軟輿,進入內宮。

    李訓因見事急,一面召喚金吾衛士上殿保駕,一面攀輿高呼︰陛下不可入宮!

    金吾衛士聞听宰相呼喚,即與京兆府吏卒五百人登殿奮擊,當場殺死宦官數十人。仇士良命宦官將李訓打倒,強抬李昂進入宣政門,朝臣一時驚散,不敢追擊。

    李訓見事不濟,便單騎出宮,走入終南山佛寺中躲避。宰相王涯、賈、舒元輿卻不明真相,退到中書省,等候文宗召見。

    仇士良挾持李昂退入內殿,立即調遣神策軍五百余人,各持刀槍,沖出東上閣門,逢人即殺。金吾衛士及吏卒不敵神策軍之勇,死者六七百人。

    接著關閉宮城,各門搜捕,又殺千余人。再將李訓、王涯、舒元輿、王、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照單全收,先後捕殺,皆遭族誅。

    此番朝臣與宦官之爭,史稱甘露之變。

    當甘露事發之時,鄭注正率親兵五百人趕赴長安。

    中途聞知事敗,不敢進京,返還鳳翔,卻也被宦官監軍殺死。

    文武群臣及其家屬,因此事變而被牽連致死者數千人眾,朝堂幾乎為之一空。此後文宗李昂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皆由宦官專權,朝中宰相只行文書之職而已。

    自此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朝廷上下全無體統。

    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愁,對當值學士周墀慨嘆︰朕遇竟不如周赧王、漢獻帝耶!

    周墀聞此,惟伏地流涕而已,並無一策可獻。

    忽一日,文宗在便殿召見六位學士,說起漢文帝節儉,便舉起自己衣袖說道︰某身為帝王,此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矣。

    眾學士聞言,皆都紛紛頌揚文宗節儉品德。當時柳公權亦在帝側,卻是閉口不言。

    文宗大奇,待朝散時便專門留下柳公權,問道︰適才之事,卿因何不言?

    柳公權流涕答道︰臣謂君主大節,應起用賢良,黜退佞臣,听取忠言勸戒,分明賞罰。至于穿著洗過舊衣,只不過是素常小節,何足輕重,亦對眾自夸!

    文宗慚愧不已,大為贊嘆道︰我知卿為舍人,不應降為諫議。因卿有諫臣風度,則任你為諫議大夫可也。

    于是次日下旨,任柳公權為諫議大夫,兼知制誥,仍任學士,掌管撰寫詔書。

    開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柳公權調任工部侍郎,不過備員而已。

    文宗召柳公權問事︰卿在工部,可知外邊對朝政有何議論?

    柳公權因文宗暗納外祖郭柖二女進宮,故此借機答道︰自郭柖被任為寧節度使,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褒貶不一。

    文宗奇道︰郭柖是尚父郭子儀之佷,太皇太後叔父,供職期間並無過錯。今從金吾大將升任寧節度使,亦不謂越級升遷,眾臣有何議論哉!

    柳公權道︰憑郭柖功績品德,命為節度使自無不當。人們所議論者,謂其將二女獻入宮中,因此方才升官,未知真假。

    文宗聞言面紅過耳,急忙解釋︰二女進宮,是來看望其姐太後,並非進獻于朕。

    柳公權道︰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若無嫌疑,這事因何嚷得家喻戶曉?昔王勸太宗送盧江王妃出宮,則外界議論自然止息,又何疑哉。

    文宗大悟,當即派內使張日華,將二女送還郭府。

    柳公權因進諫之功,升遷為學士承旨。

    文宗起初繼位之時,因自己系承敬宗之位,于是先欲以敬宗之子晉王李普為嗣,可惜李普五歲便即夭折,故而轉立己子魯王李永為太子。

    當時楊妃受寵,卻不滿意李永,謀于仇士良等人,李永便即暴死。

    因太子李永暴亡事件,唐文宗受到嚴重打擊,由此一病不起。

    楊妃大喜,于是推薦安王李溶為嗣。

    文宗議于群臣,宰相李玨不從,復力舉敬宗第六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經過一番較量,宰相最終戰勝皇妃,李成美繼嗣為皇儲。

    大宦官仇士良、魚弘志擔心陳王登基,擁立之功被李玨所居,故置文宗聖旨于不顧,復以李成美年幼多病為由,重新偽造詔令,派神策軍前赴十六王宅,迎請安王李溶即位。

    不料便在此時,事情突變,以致張冠李戴,異峰突起。

    據《唐闕史》記載,當時安王李溶與穎王李猄都住在十六王宅。神策軍匆忙來到十六王宅時,卻忘記是要迎接哪位親王,站在門口傻眼,不知所為。

    神策軍走後,仇士良亦猛然想起此前所下命令不明,遂復派心腹手下追至王宅傳令︰奉天子詔旨,迎接大的!迎接大的。

    意謂安王年長于穎王,應迎接安王李溶。神策軍還是一頭霧水,搞不清應該接誰。安王和穎王在府中听到外邊喧嘩,以為發生兵變,皆不敢出。

    穎王妃王姬靈機一動,從容走出王府,至神策軍官兵面前道︰爾等听著,所謂“大的”,乃說穎王殿下李猄也。

    神策尉將問道︰王妃因何知之?

    王妃答道︰穎王殿下身材魁偉,當今皇帝亦稱其為“大王”,爾等尚不知乎?且穎王與仇公公乃生死之交,常在一起喝酒。擁立新君乃是朝廷頭等大事,你等可要小心在意,若是出了岔子,可是要滿門抄斬!

    眾人听罷,面面相覷,難辨真假。

    王姬立即轉身,回至府內,將李猄于屏風後邊扯出,推出府門,引至眾人面前。

    神策軍士觀之,見李猄果然高大魁梧,所言不虛。遂擁李猄上馬,護送至少陽院。仇士良看到李猄,恨不能以頭撞牆,卻恐皇帝得知,不能明言,免不得只好將錯就錯。

    數日之後,唐文宗李昂自覺病重,遂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稜出宮,叫來宰相楊嗣復、李玨二臣,囑其輔助太子李成美監國。

    仇士良、魚弘志得訊,當夜便偽造遺詔,復廢太子李成美為陳王,更立潁王李猄為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並帶李猄登上朝堂,接見百官。

    文宗李昂聞知,無可奈何,群臣更是無人反對。

    正月初四日,李昂病死于長安宮中太和殿,享年三十二歲。

    文宗既崩,仇士良等奉潁王李猄即位,改名李炎,是為武宗皇帝。謚號先帝李昂為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于章陵。

    李猄即位之時,已是二十七歲。在此之前安心為王,無意爭奪帝位,只盡情四處觀光旅游,並酷愛問道煉丹,篤信神仙之事。

    有日游歷故趙之都邯鄲,偶然結識歌妓王姬,艷驚四座,歌舞俱佳。

    李猄當即為其贖身,帶回王府金屋藏嬌。二人婚後夫唱婦隨,在長安傳為佳話。

    李猄至此竟然繼立為帝,自己也頗感意外。

    便說武宗即位之初,仇士良等人仗恃擁立大功,脅迫皇帝大開殺戒,盡除朝中政敵。文宗寵妃楊氏、陳王成美、安王李溶等潛在對手,均被賜死。

    八月,為文宗舉行安葬典禮。仇士良又殺樞密使劉弘逸等,以解除競爭威脅。

    復又裹脅武宗,命將宰相李玨、楊嗣復處死。幸有李德裕拼死求情,這才改為罷相,赦免性命,貶往外地為刺史。

    武宗因欲有所作為,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朝廷弊政進行改革,圖強國之道。

    仇士良等人見皇帝信任李德裕,屢欲設謀害之,卻皆被武宗巧妙化解。

    武宗欲除宦官當政積弊,著意延攬名儒宿臣。因早聞柳公權清名,遂罷其內府學士,命為右散騎常侍,以備方便請教政務軍事。

    宰相崔珙見此,又向武宗舉薦,柳公權當為集賢殿學士。李德裕本來甚喜柳公權,卻因與崔珙黨爭,見他舉薦,便偏將柳公權降為太子詹事,改為太子賓客。其後經屢次升遷,柳公權終任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封河東郡開國公,歷任工部尚書,食邑二千戶。

    字幕︰李德裕,字文饒,小字台郎,中書侍郎李吉甫次子。

    李德裕被武宗任命為相理政,延續憲宗時期朋黨之爭痼疾,且逐步形成牛李黨爭,至此愈加難解難分。

    牛黨一派以牛僧孺為首,李黨一派以李德裕為尊,前者重進士及第,後者重門第出身。在朝廷議政之際,兩黨成員往往互相攻擊,意氣用事,是非蜂起。

    以至朝廷混亂,愈演愈烈,復為宦官乘機奪權提供方便。

    西元八四一年,會昌元年,暮秋九月。

    盧龍軍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後掌軍,並遣監軍上表朝廷,請求節鉞。

    雄武軍使張仲武請發兵進擊張絳,武宗恩準,遂以張仲武知盧龍留後。李德裕坐鎮軍樞從容調度,旋即平定盧龍軍亂。

    會昌三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

    其佷劉稹欲仿效河朔三鎮慣例,要求襲任節度使職務。朝中眾臣建議對其縱容讓步,宰相李德裕則力排眾議,堅決主張討伐。

    武宗采納李德裕之議,決定對昭義鎮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詔書,諭令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代朝廷出兵討伐昭義叛軍,二鎮表示奉詔。

    朝廷便命王元逵為澤潞北面招討使,何弘敬為南面招討使,與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河東節度使劉沔、河中節度使陳夷行合力討伐,各道兵馬一齊進發。

    李德裕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听取鎮州奏事官高迪意見,大破叛軍偷兵之術,並令各路討伐軍進據叛軍要害。

    又用降將劉稹心腹高文端之計,合圍澤州、斷絕固鎮寨水道,復招降州守將王釗。

    會昌三年八月,邢、𠗊鶠@湃菹群笸督怠br />
    昭義軍部將郭誼、王協見勢不妙,遂謀殺劉稹,投降唐軍以贖罪。

    盧龍、昭義二鎮叛亂先後平定,李德裕聲名雀起。

    便在平定藩鎮叛亂期間,唐武宗下令毀佛。

    畫外音︰自周天子武則天崇佛以來,寺院土地皆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天下青壯為逃避賦役多入佛門,致國庫收入銳減。安史之亂以後徭役日重,百姓又多借寺院為逃避之所,更傷國本。唐武宗本就崇信道教,深惡佛教,又因討伐澤潞財政急需,故此滅佛。

    武宗李炎在藩邸之時即好道術,即位後更拜道士趙歸真為師,常煉仙丹妙藥。

    趙歸真宣揚佛道不能並存,武宗從之,自會昌二年十月陸續下令︰凡違反戒律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不許供養佛牙。京都長安及東都洛陽只準保留佛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各州道只留一寺,余皆毀去。拆廢寺院銅像、鐘磬所得金、銀、銅等,一律交付鹽鐵使鑄錢,鐵器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國家稅戶。

    武宗此次滅佛,天下共拆除寺廟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僧尼二十六萬余人還俗,沒收寺院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收奴婢為稅戶者十五萬人。

    另在廢佛同時,對其它外來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回教,也都相應廢除。凡國中所有景教大秦寺及摩尼寺一並撤毀,斥逐回紇教徒回國,多半死于途中。

    京城女摩尼七十人無從棲身,乃全部賜其自盡,景僧、祆僧二千余人,並放還俗。

    武宗滅佛雖然堪稱決絕,但因當時藩鎮割據,朝廷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貫徹,河北三鎮不予理會,亦有州道方鎮執行不力。

    總體說來,佛教在關中及中原地帶仍是遭到嚴重打擊,佛史上乃謂之“會昌法難”。

    武宗一面竭力滅佛,一面卻又崇信道教,更無限度。

    會昌三年五月,敕令于宮苑中建望仙觀;五年正月,又于南郊造望仙台、降真台。武宗常齋戒沐浴親臨祝禱,希冀神仙降臨,福佑自身。

    又遣道士趙歸真等,在宮中觀台燒煉丹藥。趙歸真無計可施,于是開出煉制仙丹所需藥材清單,永遠無法備齊。

    武宗卻信之不疑,下詔天下各郡及時采摘進貢朝廷,不惜人力。由于長期服用所謂仙丹,武宗身受極大損傷,容顏消瘦、性情乖張。

    左右勸其少服丹藥,武宗不听,反而加倍服用。會昌六年新年朝會,武宗病重。道士謂武宗名猄從水,與唐朝土德不合,宜改名為炎從火,則可消除災禍,故改名為李炎。

    武宗改名後病情日漸加重,旬日間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求覲見,未獲允許。

    三月二十三日,改名之後第十二日,武宗駕崩。年僅三十三歲,在位七年。

    邯鄲妃王姬倒是真個鐘情奇女,為夫殉節自縊而死。

    武宗既死,光王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即位,是為宣宗。

    李忱初名李怡,乃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史說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侍者皆謂其愚而不慧。

    李怡十多歲時身患重病,忽有光輝照耀其身,便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如接待臣下之狀。乳母大憂,謂是心病,將無藥可醫。

    穆宗李恆卻撫其背說道︰此子乃我家英物,豈是心病?

    並賜玉如意、御馬、金帶。

    李怡其後病愈,又常夢見乘龍上天,將此事告訴母親鄭氏。

    鄭氏心中暗喜,卻暗自叮囑道︰此夢休使旁人知道,今後不要再說。

    李怡謹領母訓,于是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同處之時亦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李怡當眾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

    武宗李炎為人豪氣,瞧不起李怡怯懦之狀,李怡安之若素,只作呆傻之狀。

    宦官馬元贄等亦謂李怡易于控制,故將其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使為皇嗣。李忱監國,面帶悲傷接待臣下,從容決斷事務,眾臣這才見其隱德,不敢輕忽。

    李忱登基時年三十七歲,已近不惑之年。

    宣宗即位之後,便大加起用牛黨成員,貶謫李德裕,一舉消滅牛李黨爭。又抑制宦官勢力,打擊不法權貴、外戚,手段果決,人皆畏之。

    復將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百官,全部予以平反昭雪。

    對外不斷擊敗吐蕃、回鶻、黨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呈現中興小康局面。

    後世史家謂其與漢文帝、唐太宗同為明君,以致“大中之治”。

    宣宗鑒于前朝晉升高官太濫,今以嚴格控制。又最重視刺史選授,規定刺史不準直接上任,須到京師接受考察,以定可否。

    朝臣問其緣故,宣宗答道︰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為害百姓。故要面見,詢問如何施政,以此了解優劣,再確定是否可以任命。

    決定宰相人選,首先想到白居易,但下詔征求之時,方知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之久。

    李忱乃寫親寫《吊白居易》詩,深表懷念之情。

    兵部侍郎蔣伸上言,認為官位易得,其中必多有心存僥幸者。宣宗李忱倍加稱嘆,遂拜蔣伸為相。對比之下,李忱對皇親國戚不徇私情。

    盡管李忱憂勤無怠,奈天公偏不作美,以至水旱災害頻仍,各藩鎮相繼叛亂。

    宣州都將康全泰驅逐觀察使鄭薰,湖南都將石再順驅逐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將王令寰驅逐節度使楊發,江西都將毛鶴驅逐觀察使鄭憲,各起兵反。

    李忱分命崔鉉兼領宣、池、歙三州觀察使,溫璋任宣州刺史,蔡襲任湖南觀察使,李承勛任廣州節度使,韋宙任江西觀察使,先後平定各州叛亂,大顯明君本色。

    宣宗雖然寬仁愛人,但用法極其嚴格,尤其對于身邊之人,更是嚴禁干預朝政。優人祝漢貞、樂工羅程皆得李忱寵愛,但各因恃寵干政殺人,皆被嚴懲。

    樂工為其二人求情,宣宗則道︰爾等惜其才藝,我惜祖宗法度。

    史說李忱納諫如流,僅次于太宗當年,不論諫官論事或門下省封駁,多能順從。唐太宗納諫因得魏徵,李忱納諫則得其五世孫魏謨。

    魏謨入仕後,再現魏徵直言極諫之風,李忱遂拜魏謨為相。

    其他宰相進諫唯恐君主不快,皆委婉而言,獨魏謨開門見山,無所忌諱。李忱因每自常嘆道︰魏謨有其祖輩魏徵風範,實在難得良臣,朕心極重之。

    宰相奏事之時,宣宗威嚴不可仰視。宰相令狐最得聖眷,卻對家人子弟說道︰我秉政十年,皇上信任非常,但我每在延英殿奏事,竟無一次不是汗流浹背者。

    李忱極度禮遇大臣,恩威並重,稱為智術治國。復又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低等雜役若經李忱見過一面,便能記住對方長相名字官職,從來未曾弄錯;若是宮人生病,則會親派御醫為其診治,甚至親自前往探視病情。歷代君王之中,可謂極其罕見。本集完)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夏真相集》,方便以後閱讀華夏真相集第九集 甘露之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夏真相集第九集 甘露之變並對華夏真相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