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八旗
清代軍事組織名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構成清代八旗的整其建制、旗色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見八旗制度)清太祖努爾哈赤時,將降服的漢人編成十六個佐領,隸滿洲八明崇禎四年(1631),皇太極為平衡八旗旗主諸貝勒的軍事勢力,以漢人精于火器,撥出漢人別置一軍,名“烏真超哈”(“烏真”,漢語“重”的意思,“超哈”,漢語“兵”或“軍”的意思),佟養性為昂邦章京(總管十年分為二旗,石廷柱為左翼一旗固山額真(見都統)、馬光遠為右翼一旗固山額十二年分為四旗,石廷柱、馬光遠、王世選、巴顏為固山額十五年增編為八旗,以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石廷柱、巴顏、李國翰為固山額真,計一百二十九個佐領,兩萬四千五百進關後,因形勢劇變,陸續編進了新投降和改編的漢人官兵,發展為二百七十個佐領,兵額兩萬編制擴大一倍多,兵額卻少于初官多兵少,體現了籠絡漢降官的政康熙中期以後,為加強對其控制,參領以上員缺,每以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補清代,除滿族人被編入“八旗制度”外,還有部分“蒙古”和“漢軍”也被編入八旗之下,他們被稱為“旗人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起八旗制度後,經過20年的發展,八旗中已擁有了許多蒙古族兵丁,他們先被編入“蒙古牛錄”,後又被稱為蒙古左營和右皇太極即位後,為充分利用蒙古族之武力,決定將蒙古兵丁從滿洲八旗中分出,另外成立“八旗蒙古清太宗天聰九年(公元 1635年),皇太極編定內外喀喇沁壯丁共16 953人,從中選出7 830人,以此為基礎,合以原來左右兩營蒙古兵丁,合而編為8個旗,即蒙古正黃、瓖黃、正白、瓖白、正紅、瓖紅、正藍、瓖皇太極分別任命阿代、達賴、恩格圖、布彥代、伊拜、甦納、吳賴、扈什布為固山額真(旗長
八旗蒙古的政治地位與八旗滿洲基本相同,其組織形式和內部機構也與八旗滿洲基本一樣,只是甲喇和牛錄的額定數量較規定每旗下設兩甲喇,每甲喇下牛錄數目不從此,這支以喀喇沁蒙古人為主體的軍隊成為清朝所倚重的直轄軍隊之一,為清朝入關立下了汗馬功隨後,它又隨同八旗滿洲和八旗漢軍駐防于京城和全國各
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亦稱八旗蒙古(非游牧八旗與滿洲八旗、漢軍八旗構成八旗軍的整體,皆以兵籍編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瓖黃、瓖白、瓖紅、瓖藍八蒙古八旗產生于盟旗制度之前,與盟旗制度不同,直屬清游牧八旗(如察哈爾)和札薩克旗(屬盟旗制度)為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機構,歸理藩院管遠在盟旗制度產生以前,滿洲統治者即將歸附及俘虜來的蒙古人編為蒙古牛錄,列入滿洲八清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內喀爾喀五部的台吉古爾布什,莽古勒率眾600戶投努爾哈努爾哈赤令其轄滿洲、蒙古牛錄(相當于佐領)各隨著後金的不斷強盛,前來歸附的蒙古人數日益增加,到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擴編為5個蒙古牛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擴編為2個蒙古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將原來的蒙古牛錄和新附的蒙古部眾統一組編,建立蒙古八旗,其編制與滿洲八旗完全一清軍入關後,將蒙古八旗分成駐京八旗蒙古和駐防八旗蒙
八旗滿洲清代八旗組織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俗稱滿洲八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後,根據政治軍事形勢發展的需要,將滿族社會原有的牛錄組織加以改組擴大,于明萬歷29年(1601)建黃、紅、藍、白四43年(1615)最後編成以八旗為名稱的長期組織,即正黃、瓖黃、正紅、瓖紅、正藍、瓖藍、正白、瓖白八旗,即後來的八旗滿八旗初創時有滿洲牛錄308個,清入關後,康熙時有較大發展,滿洲牛錄達669此後略有增加,嘉慶時有滿洲牛錄681個(一說675個),清末基本保持在這一水平八旗滿洲地位最
八旗漢軍俗稱漢軍八滿語“烏真超哈”意為重兵即炮太祖創制八旗組織時將降附的部分漢人編為牛錄,隸八旗滿洲太宗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初設漢軍一崇德二年(1637)分漢軍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又分二旗為四旗,于原有旗色之外,又增加瓖黃、白、紅七年(1642),正式編為八旗漢軍,編制、旗色、官制與八旗滿洲崇德末有漢軍牛錄157個又半分牛錄5清軍入關後續有增順治十五年(1658)為206個又半分牛錄3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牛錄1雍正十二年(1734),定為270乾隆以後因八旗生計問題,制定漢軍八旗出旗為民的政策,漢軍發展受到限乾隆五十五年(1790),減少到266個,直至清末未
八旗蒙古俗稱蒙古八太祖創制八旗組織時,將歸附的部分蒙古人編入滿洲牛錄,其余單獨編為蒙古牛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時,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左右二營,八年(1634)改稱左翼兵和右翼至九年,因蒙古降眾增多,乃正式編為八旗蒙古,旗色與八旗滿洲相同,以後續有降附的蒙古人編崇德末年(16361643),有蒙古牛錄117個又半分牛錄5個,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增加76個,雍正三年(1724)定制為204清末,滿洲八旗內仍有蒙古牛錄35個又半分牛錄2分為駐京蒙古八旗和駐防蒙古八
八旗子弟泛指八旗人的後代,又稱旗八旗子弟並非貴族,只是兵丁,八旗中官員子弟多為紈褲子
八旗制是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瓖黃、瓖白、瓖紅、瓖藍八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
清代八旗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漢族和蒙古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
八旗旗色的分別為正黃、正紅、正白、正藍、瓖黃、瓖紅、瓖白、瓖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于一體
八旗根據組成成員亦可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
創建
牛錄一詞最早見于《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大明萬歷十二年,努爾哈赤賜予鵝爾古尼、老科“牛祿之爵屬三百人”至少在此時已經形成了牛錄制度,為後來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奠定了基
萬歷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每300人設立一牛錄厄真,牛錄遂為定數,牛錄額真始為官名
努爾哈赤隨後發展壯大,以五牛錄為一札欄厄真,五札欄厄真立一固山厄真,固山厄真左右設立美凌厄原來的旗幟有黃白藍紅四種顏色,在這四種顏色的基礎上設立瓖黃、瓖白、瓖藍、瓖紅四種旗幟,八旗便由此產
成立
天聰二年,皇太極確立八旗制
滿族的民族前身
滿族歷史悠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國史籍中所記載的肅慎肅慎人生活在黑龍江、烏甦里江、松花江流域,東臨大到了周武王與周成王時,史書上曾記載他們進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