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芬芳

花子趙1十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下任縱橫1 本章︰花子趙1十

    正白旗滿洲,清代八旗之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正白旗是八旗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清末末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

    瓖藍旗滿洲因旗色為藍色瓖紅而得名,瓖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瓖藍旗

    正藍旗滿洲,清代八旗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瓖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瓖紅旗滿洲因旗為紅色瓖白而得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瓖紅旗

    正紅旗滿洲,清代八旗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也是正紅旗

    固山滿語gusa之音譯,意為‘旗’,即八旗制度中最大的組織單

    甲喇滿語 jaan之音意為‘段’、‘節’,為固山額真與牛錄額真之間的環節官

    牛錄滿語 niru,作‘大箭’解

    額真滿語 ejen,作‘主’解<eiren,原意是‘肩’,有兩邊、副手之

    上三旗之

    【清末期管轄兵力】92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力(滿洲八旗中人口最多)

    【總人口】約15萬人

    上三旗之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4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上三旗之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6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下五旗之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4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下五旗之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74個佐領、兵2萬3千

    【總人口】約11萬5千人

    下五旗之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6個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下五旗之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3個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下五旗之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7個佐領、1個半分佐領、兵2萬7千

    【總人口】約13萬5千人

    歷史評說

    一、初期的歷史積極性

    八旗制度在清朝初年對滿洲滿族社會而言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作在八旗制度出現以前女真社會大多以松散的氏族領主封建制為特征,北方東海女真與索倫部各部甚至停留在酋邦部落階段,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單緩慢而且極不平由于各地領主的割據女真社會在政治上長期得不到統一,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往來受到限以明中期諭治遼東記錄為例,僅成化至弘治兩朝(1465年1505年)四十年間授予女真各部的敕書就多達三千多敕書是女真各部領主與明朝內地通商貿易的憑證,本以冊封官職順序按數發然而,由于女真社會的長期分裂無秩序敕書的發放也隨之失控,女真大小領主為取得更多與明朝官方的貿易機會相互掠搶爭奪敕書與官印,再加之明朝利用這種政治經濟優勢從中操控牽制,女真各部之間強凌弱眾暴寡,彼此仇殺時有發生,這種狀態嚴重態破壞了女真社會的長治久安,同時也成為滿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障17世紀以後番薯高粱等高產作物由內地引種至遼東並迅速推廣至女真各部,這使滿洲地區的糧食產量顯著提高,也進一步催化了當地社會經濟的進一部發展,分散的領主割據制度越來越不不能適應大規模的生產組織,政治統一成為時代發展的迫切須由此,各部領主之間的兼並戰爭也越發激烈,從明朝初期的三百余部到清太祖、太宗兩朝統一之前已僅存二十個部各部軍事組織逐步嚴密化,正規化,戰爭的規模也逐漸升級,八旗制度便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應運而

    努爾哈赤在以往氏族圍獵組織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創新形成了八旗制以往女真各部是以領主氏族為核心其他附庸氏族作為領主家的包依尼雅瑪(滿語即家丁、家奴)依賴領主氏族分賜的土地生活,並以交納供賦,承擔軍事任務作為對領主的義務回產生于這種氏族領主制中的軍事形式是以領主本氏族的軍隊為主體,其他附庸氏族按封地大小分別攤派數量不等的軍隊跟從為特領主氏族的統帥只能直接管轄自家的軍隊,對其屬下眾多附庸氏族的"私兵"則無法直接掌因此,在氏族領主軍隊里最高統帥的職權實際上僅僅限于戰時的謀略指揮層面,而對于軍事後勤、部隊編制、軍事紀律、等諸多方面卻根本無從涉及,也就談不上軍事組織的日常管理與制度建設這樣的軍事組織模式被稱為‘領主包依軍制’,在領主包依軍制的基礎上,各大領主之間又根據自身的利益彼此結成軍事同盟通過公選產生統帥,這樣的軍事組織又備稱作"領主同盟軍制當時女真各部大多使用這兩種軍制,尤以海西女真扈倫四部最為典但,無論是領主包依軍制還是領主同盟軍制,其組成的軍隊體系都是相當松散的,充其量只能應付臨時的部落沖突維護地方領主的各自利益,而不能支持建立國家組織,更不具備完成統一的能相比過去的氏族領主同盟軍制與包依軍制,八旗制度有其明顯優八旗制度形成的基礎首要以打破氏族領地體系為前提,努爾哈赤通過武力剝奪了被其征服諸部的土地所有權,同時對覺羅氏以下的附庸氏族也不分賜土地,剝奪了以氏族為單位的土地使用領地的喪失使過去在同姓氏族內的公共生產模式消失,氏族體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其組織隨之瓦解私家利益也就不存在這不僅大大削弱了服用氏族對領主家的離心力,還使原先包裹于氏族內部的單個家庭與個人被從氏族組織內剝離出來,直接成為受後金政權管轄的臣民,努爾哈赤則利用八旗制度將這些臣民編入各旗形成"旗人"階旗人生活在八旗制度的嚴密組織體系之內,在日常勞作時直接听命于甲剌、牛錄組織的生產安排,為國家統一的整體戰略服在戰爭時又直接服從最高統帥努爾哈赤的軍事調度,這樣組建的軍隊,號令統一,紀律森嚴,訓練有素,在清朝初期一度具有很強的戰斗僅憑十三副鎧甲起家的努爾哈赤能夠建國稱汗,統一女真各部,直至最後取代明朝問鼎中原,八旗制度即是主要的軍事保以至于在清朝初年統一全國及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主權的戰爭中,清軍以八旗為主力平定三藩,遠征新疆,戍守西藏,抗擊沙俄,其間八旗制度均發揮了及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歷史作

    二、衰落的歷史必然性

    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制度都是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產生,同時也因社會發展變化而淘汰,清代的八旗制度自然也不例

    從八旗制度誕生之初,其自身就掩藏著致命的弊病,而且這些弊病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顯現直至導致這一制度的最終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色芬芳》,方便以後閱讀國色芬芳花子趙1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色芬芳花子趙1十並對國色芬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