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存的碑文記載,寺院創建于唐代咸通1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聖佛賜福保佑庶民長壽而得名“資壽寺所謂“資“者,供給、賜予據宋代寺中香火較為興盛,每日朝鐘暮鼓過堂上殿的僧徒,多達20余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圍林木失火而致隨之,眾僧各奔東西,香火斷相傳,元泰定元年,一個名叫法海的遠道僧人,往綿山抱佛寺訪友路過簇,目擊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腳有日,在鄰近幾十個村舍,持缽沿門講念經佛,意在激發當地村民復建寺院的志如此一舉,甚為奏不日周圍的鄉紳、商號、村民等,紛紛捐助銀兩、財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動工重建寺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興工進行了大規模的補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好在後來的朝代里,雖屢有戰亂,但寺院和佛像的損壞程度不現存的建築,均為明代重修,總佔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古剎建築群體,均為磚木結
華嚴寺,位于汕尾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門鎮紅泉村,原址在漠渡口旁,傳創建于清大革命時期,這里曾作為農會宣傳、聯絡大革命失敗後,該寺遭燒
少林寺,舊名為法興寺,地處津市薊州區盤山東南麓號稱中盤的開闊山坡上,是記載中的可找到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津最早的寺院,1992年,北少林寺的山門基址,碑刻,古塔,摩崖石刻,被公布為津市級文物保護單
根據歷史記載,元朝初年蒙古大軍南下,荼毒生時任少林寺長老的雪庭福裕日夜奔走,勸蒙古人以慈悲為在他的領導下,分別在和林、薊州(津薊州區)太原、長安、洛陽等地設立“五少林“,除薊州的以外,皆不以少林寺命名,薊州的北少林寺正是以“北少林寺“命名的少林寺,其後,雪庭福裕的弟子奏請批準的少林寺護寺下院共有23所,皆在中原地區,也各有獨立寺名,從未見到以“少林“命名
少林寺,這段真實的歷史,在1336年所鑄造的大鐵鐘上有明確記康熙皇帝兩次幸臨,乾隆皇帝31次常住,讓北少林寺一度聲名顯(編輯整理念定寺釋德政
少林寺在盤山,盤山歷史悠久,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區,曾被列為全國十五大名勝之盤山距薊州十二公里,它座落在北京正東九十公里的燕山南麓,處于京、津、唐、承四角交匯地
“連太行,拱神京,放竭石,距滄海,走薊野,枕長城,蓋冀州之作,俯臨眾壑,如星拱北而莫敢與爭也“(乾隆《游盤山記》由于參與盤山北少林寺佛道之爭的那摩大師、少林雪庭福裕禪師先後被元朝皇帝封為國師,極具影響,盤山諸多禪寺,各寺與北少林寺的關系非同一
西少林寺,曾用名石龍寺,位于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石埡鎮玉屏山
據《佛祖歷代通載卷•高僧傳》所載,唐中宗時,有嵩岳元 禪師,先入嵩山少林寺為僧,後體悟少林禪宗,離開少林寺向西繼續修行,駐錫于修建此寺;南宋淳熙至慶元年間,首次對寶國寺進行復修且基本形成規模;南宋嘉泰年間,由樞密使安世龍、金紫光祿大夫黎時舉捐資大修,使西少林寺成為了馳名遠近的大寺廟;元朝兵亂,寺廟被毀,至明宣德九年,由鄉人資助並援請僧人復建,數年間,先後建成殿宇、月台、方丈房屋等;明成化十五年至二十年,由祖庭大少林寺傳曹洞正宗四十三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第九代)嗣祖沙門可澄禪師率建祖師法堂、殿前石梯、石道、寺外石垣及石坊,使岳池縣西少林寺再成一方名剎;據清光緒版《岳池縣志》記載影十余歲于經史諸家無不精研,由吾道入禪,故于楞嚴、法華等釋典,一見了然,喜吟詠,脫口成章“的可學和尚于大清同治年間對該寺進行培2015年7月22日,岳池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根據岳池縣佛教協會申請,依法將岳池縣西少林寺登記為佛教活動開放場所,由祖庭大少林寺傳曹洞正宗第四十六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第三十二代傳人釋行禪擔任西少林寺掌門兼武僧團總教
岳池縣西少林寺,曾用名石龍寺,位于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石埡鎮玉屏山
據《佛祖歷代通載卷•高僧傳》所載,唐中宗時,有嵩岳元 禪師,先入嵩山少林寺為僧,後體悟少林禪宗,離開少林寺向西繼續修行,駐錫于修建此寺;南宋淳熙至慶元年間,首次對寶國寺進行復修且基本形成規模;南宋嘉泰年間,由樞密使安世龍、金紫光祿大夫黎時舉捐資大修,使西少林寺成為了馳名遠近的大寺廟;元朝兵亂,寺廟被毀,至明宣德九年,由鄉人資助並援請僧人復建,數年間,先後建成殿宇、月台、方丈房屋等;明成化十五年至二十年,由祖庭大少林寺傳曹洞正宗四十三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第九代)嗣祖沙門可澄禪師率建祖師法堂、殿前石梯、石道、寺外石垣及石坊,使岳池縣西少林寺再成一方名剎;據清光緒版《岳池縣志》記載影十余歲于經史諸家無不精研,由吾道入禪,故于楞嚴、法華等釋典,一見了然,喜吟詠,脫口成章“的可學和尚于大清同治年間對該寺進行培
2015年7月22日,岳池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根據岳池縣佛教協會申請,依法將岳池縣西少林寺登記為佛教活動開放場所,由岳池縣佛教協會會長釋崇揚法師擔任開山第一代住持和尚,由祖庭大少林寺永化堂上傳曹洞正宗第四十七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第三十三代弟子釋永武擔任西少林寺武僧團團長,由祖庭大少林寺傳曹洞正宗第四十六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第三十二代弟子釋行禪擔任西少林寺掌門兼武僧團總教
在《岳池縣志》(清光緒版)中,關于漏山寶國寺的記載有多《岳池縣志•卷九•寺觀》記載寶國寺,治東三十里,即漏山,唐元 禪師修煉于此,歷朝增記載最詳細的是縣志收錄的明順舉人、雲南知府汪洋所作的《重修漏山寶國寺記》,全文約1500除介紹唐代始建廟外,還先後介紹了四次大修南宋淳熙至慶元年間,首次對寶國寺進行復修且基本形成規模;南宋嘉泰年間,由樞密使安世龍、金紫光祿大夫黎時舉捐資大修,使寶國寺成為了馳名遠近的大寺廟;元朝兵亂,寺廟被毀,至明宣德九年,由鄉人資助並援請僧人復建,數年間,先後建成殿宇、月台、方丈房屋等;明成化十五年至二十年,由可澄和尚率建祖師法堂、殿前石梯、石道、寺外石垣及石坊,使寶國寺再成一方名
重慶江津千年古剎雙峰寺曾有武僧500人,福建商人欲將其打造成少林寺,預計2013年底建由福建商人投資3億元,在中山鎮原有的雙峰寺打造的中國西部少林寺已開始逐漸開放,預計2013年底建
少林寺位于重慶中山古鎮南端15公里處的白鶴村有一座“雙峰寺自古以來就影上有雙峰(寺)下有朱楊(寺)“之,該寺廟是川渝黔地區現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復式四合院禪宗寺
相傳唐末禪宗臨濟派弟子入川弘揚佛法,途經四川江津插旗山(又名蓮花山),見簇雙峰為頂,蓮花為盤,是一蓮花禪座寶寺廟後山上兩山峰對峙,佛法弟子便在當地人們的幫助下按照佛進宗祖庭少林寺的格局在此新建寺廟,時名“景德寺
少林寺,古雙峰寺把日常勞作視為修禪的一個組成部分,實行農、禪結合的禪宗指導思該寺曾在鄰近的中山鎮太合場開辦了一所“書院頭“學校,還引入了少林寺武藝,鼎盛時期單武僧就達500寺前有500級巨型石梯直通筍溪河上游的“留心石“,這些石板長1.2米,寬0.70.9米,厚0.2相傳當年要到寺內當和尚,每個人都必須得背起這樣一塊石板,修上一級石梯,才能受戒當武
據寺內碑刻記載,該寺廟約建于唐末,在明代和清康熙、道光年間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