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芬芳

童養夫42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下任縱橫1 本章︰童養夫42

    觀音寺,坐落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是商丘一座遠近聞名的佛教道場,這里是商丘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和商丘市佛教文化中

    觀音寺始建于明、清,坐落在原張莊與朱集(商丘)之間,1930年毀于兵

    1993年,慈亭法師回鄉弘法,于商丘梁園區西郊新張莊(即今址)建房數十間,向政府注冊講學佛堂,1997年由于眾多原因,慈亭法師南去,寺院頹應商丘居士之請,2000年少林寺弟子延潔法師到此住持,原寺院狹小,人流壅滯,大殿簡陋,不利弘2005年以來,延潔法師多方募化籌措資金600余萬元,購置用地,擴建寺院,並報經上級批準恢復商丘觀音寺原稱,2005年4月21日,因緣殊勝,隆重舉行重建觀音寺奠基法會,此後,舊建築全部廢去,依新圖施工,佔地面積8畝,建築面積4000余平方,並建設有莊嚴的大雄寶殿、寮房、天王殿、山門

    水峪寺,原屬于少林寺下院,少林歷代高僧大德修行養老之地、也是歷史上少林寺的一個重要糧倉,曾儲藏糧食于此,災荒時救賑災少林文化的重要載體,協同少林平日熬藥制劑,濟世救因故,水峪寺關于少林禪醫的功德故事在周邊流傳至寺院歷史上歷經戰亂,遭到多次毀壞,雖具少林下院之名,亦不為世人所至今已一千三百多

    新建少林寺下院水峪寺,乃落成于熊山之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出資,購材異域,選料四海,十方護持,用時數

    關于該寺的來歷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該寺原來就關于該寺的來歷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該寺原來就在告成鎮的水峪村,故名水峪因西天佛祖南海觀音痴迷大熊山風景幽雅,林泉秀麗,可做道場,遂于當天晚上向村里的老百姓租借牲口,一夜之間將殿宇遷徙至大熊山笠日,天色大亮,飼養者發現牲口通身是不勝驚異,眾又發現水峪寺已無蹤影,更為驚當發現大熊山下的寺院和水峪寺一模一樣時,方知寺院一夜之間向西南遷移了20所以這座寺院雖在徐莊鎮的大熊山下,人們還習慣稱其為水峪

    妙湛寺在昆明市官渡區官渡鎮螺峰村內,為官渡“六寺之首“,其地原為滇池之一部分,地面下螺殼累積,故妙湛寺亦稱螺峰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後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遷建于現址古鎮的中明英宗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雲南鎮守太監羅圭大事恢廓,于山門內建密檐式磚塔二座,同時又于山門外中軸線上,建金剛寶座式石塔一座,即金剛1996年國務院公布金剛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妙湛寺金剛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穿心塔“,坐落于中國西南部雲南省昆明市東郊的官渡鎮,它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的一處砂石構築的典型喇嘛式佛

    妙湛寺金剛塔建于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和1982年曾進行過兩次修該塔全部以沙石砌築,塔基呈方形,高4.8米,邊長10.4基台下有東、西、南、北4道券門十字貫通,可供人通基台上建有5座佛塔,屬于金剛寶座式基台中部為主塔,通高米,塔座為方形折角須彌座,四角各雕有力士像1四面石上均雕刻有反映佛教內容的獅、象、孔雀、迦樓羅等形須彌座上為7層石雕蓮瓣的覆蓮座,上承覆缽形塔塔身四面均開有壺門,內刻石佛像一塔身之上有方形須彌式塔塔剎上有十三天相輪、傘蓋、垂八鈴鐸和四天王再上為石制圓光,四面有小鈴剎頂為寶瓶、寶整座石塔典雅壯觀,主塔與小塔之間布局協調,雕工細

    元明時期(公元13~17世紀)出現了一些為簡化禮佛而興建的過街塔和門塔,反映了佛塔逐漸世俗化的趨勢,妙湛寺金剛塔就是其中的典範,對研究喇嘛式佛塔建築的發展具有重要意

    月山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月山鎮境內,始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是有近千年歷史的佛教聖地,與少林寺、白馬寺並稱為“中原三大古寺月山寺曾名“清風寺““大名禪院““寶光寺“,明永樂三年更名為“月山寺月山寺鼎盛時期有僧侶五百、房舍千余間,經版、經書收藏甚多,尤其藏經閣中收錄的佛經最為完整,明代學者李濂在其所著的《明月山記》中曾提到“讀道藏于天壇,讀佛藏于明月“,文中的明月即指月山

    月山寺

    月山寺建于金正隆三年,最初稱“清風庵因建于兵荒馬亂的金代初期,沒有官府的批文,是沒有得到官方批準的寺沒有官方批準意味著什麼?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歷代統治者為利用佛教來束縛人們的思想,以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對佛教實行有效的管制措一方面通過出台優惠政策,如免除賦稅、徭役等措施,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一方面又怕僧尼、寺院過多,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轉,對僧籍、寺籍、度牒管理極嚴,對沒有寺籍的寺院,輕則責罰,重則驅趕僧尼,勒令取

    開山祖師空相為名額一事四處奔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完顏雍“詔訪寰宇寺院,有名跡者,咸敕名“于是,空相禪師風餐露宿,一路化緣,徒步行走至中都(北京)陳情,幾經周折,終于恭請金帝完顏雍敕得大明禪院名額(詳見《明月山大明禪院碑記》

    清風庵被敕為大明禪院後,便成了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寺院的發展步伐大大加通過醫治病痛、舍醫送藥、設棚舍粥、救濟難民等廣結善緣,使方圓數百里的善男信女涌向大明禪院,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座座殿宇,一排排寮舍在明月山上相繼建據金大定十六年(1176)立的《明月山大明禪院記》中載“在碧溪岩畔,于清風谷內,修一所精藍,大小屋舍,一十四年功將了畢,永為聖跡,將作選佛之“

    歷史上,月山寺為中原四大佛教寺院之即東有開封相國寺,西有洛陽白馬寺,南有嵩山少林寺,北有月山寶光寺(月山寺原名

    月山寺鼎盛時期是明、清兩當時寺院規模宏大,有房舍千余間,寺僧數百清乾隆皇帝與聖母皇太後也曾到此游覽、拜佛,曾賜匾額和對對聯為功德水周環金客印月,吉祥雲飄渺寶界凝匾額為慈意雲垂,無盡光明,六通圓並題詩一首,即有詩為證“月地由來號月山,蜿蜒一徑入雲真成七寶光無定,消受三秋趣以平野色含菁峭外,飛泉聲在翠微心疑開土幽居處,欲辨殘碑蘚已““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

    商丘開元寺位于商丘市睢陽區火神台旅游區(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始建于唐朝開元年唐朝會昌年間,武宗下詔大除佛寺,佛祠因此遭焚滅銷毀,一無遺北宋時期,開元寺改稱寶融寺,南宋趙構即位後又將其改為商丘寺,後又改名開元寺至明清時期幾經重修後,法鼓重振,僧侶雲集,香火旺盛,弘法利開元寺有不少帝王如趙匡胤、趙構等,以及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攬勝,被譽為豫東名

    歷史上,開元寺內曾設過八關齋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叛將尹子奇圍攻睢陽,張巡、許遠以身殉職,城內軍民死傷殆時隔3年,史思明又率兵來攻,宋州(治所在商丘)刺史李岑為賊所困,城內驚恐,惶惶不可終副元帥李光弼派河南節度使田神功前來救援,使得叛軍撤因此,全城軍民對田神功這一功績萬分感田神功原是史思明的部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廣德元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安祿山與史思明舉兵叛唐時,田神功隨同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睢田神功斬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領將士歸順大唐,解除睢陽之田神功歸降後被封為鴻臚寺卿,後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睢陽又被叛兵所田神功率兵再解睢陽之後來,田神功屢次受到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後第二年,田神功拜汴宋節度使,遷兵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患病數月,未用藥而愈,宋州官吏徐向等為了封迎田神功,便于五月初八那天帶頭以俸錢30萬兩,在城南開元寺設八關齋會,來報答田神功解救睢陽城的恩其後,文官設1500人為一會,武官設500人為一會,地方士紳設5000人為一州縣官吏、富豪鄉紳等都連續設會,飯僧數千,一時佛飯香供擺滿郊野,經聲佛號晝夜不息,善男信女,四方雲集,可以想象當時齋會的場面是如何盛會後,州郡長官又請來當時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撰書《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以示紀念,全文940字,立為八楞碑,置于開元寺東側,這就是“八關齋碑文結構謹嚴,體方筆圓,端莊雄偉,行筆兼用篆隸筆

    此後,朝代更迭,兵荒馬亂,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往昔繁華渾似夢,都隨流年四飽經滄桑的“八關齋“碑,卻一直默默地守候著這座幾經榮枯的開元寺,伴著寺中的晨鐘暮鼓,挺立于歲月的風雨之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因皇帝痛惡僧民耗蠹天下財力,下詔大除佛“凡熔塑繪刻堂閣殿宇關于佛祠者焚滅銷破,一無遺遣御史復視之,州縣震畏,至于碑幢銘鏤贊述之類,亦皆毀折瘞藏“一時間,與佛事有關的塑像、繪畫、碑幢等被一概銷開元寺及“八關齋“碑也在這場劫難中被因該碑“大不可折,遂鏨鑿缺敗以僕之

    事隔5年後,一位名為崔倬的人到睢陽任宋州刺史,為尋訪前賢事跡,在礫壤之中尋找到被毀的“八關齋“但此碑已是“瘢痍壞失,文義乖絕,尋澤研究,不可復知後來,又從前任刺史唐氏家中求得原碑文拓片,命令工匠將“八關齋“碑重刻立于原

    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夏,黃河泛濫,水決入城,睢陽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開元寺遭受滅頂之災,整個寺院瞬間蕩然無後正德年間重築新城時,新城址“為避窪趨高乃徙而北之今天的睢陽城南門即為古城的北門嘉靖年間為防水患,在城外重新修築護城大“新堤築成,水患有“于是在開元寺原址北端建大殿三原來立于開元寺門內東側的“八關齋“碑,則被留在新修的大堤南再後來,在碑亭北面,護城堤南側修建三間大當時正逢巡撫御史王楠到此視察,他認為“八關者乃佛事戒規也,而飯僧懺悔,事不雅馴,不足傳于後也“,于是命令地方官吏將三間大殿改設顏魯公之神主牌位,春秋祭祀,並為其題寫“顏魯公祠從此,“八關齋“碑亭的三間廢寺,便改為“顏魯公祠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為防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再次攻城,開始加固城據《偶更堂文集》載“李自成將通境邑,……一時近郭祠宇,毀棄殆盡,顏祠既不可保,將所謂石幢者,欲盡碎之,而以危然不得“為利于防守,與護城堤相毗鄰的“顏魯公祠“被拆除,祠中僧人遷至閼伯台麓商丘寺故其有“西開元寺“之護城河被加深後,河水漫浸到“八關齋“碑石,後來,該碑被移至護城河西約35米到了清順治年間,告老還鄉的國史院大學士宋權,為“八關齋“碑修建了碑康熙年間,又有人在碑亭北側修建大殿三間,供奉佛像,復名開元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色芬芳》,方便以後閱讀國色芬芳童養夫4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色芬芳童養夫42並對國色芬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