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于石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明末有萬歷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林佶精詩文,著有《樸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于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餃、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𢁾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于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淒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不過,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于此”此大塔位于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至今仍傳為美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于文物保護單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據《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元行省都事賈訥居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
宮巷里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如漏花窗戶采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回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于吉庇巷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起于楊橋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號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