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芬芳

童養夫24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下任縱橫1 本章︰童養夫24

    1、游神

    或稱聖駕巡游、游老爺,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

    2、拗九節

    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

    3、拗九粥

    福建福州特有的名點之一,是在拗九節時煮的甜制作材料以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為主,可加入蓮子、白果等,與白米摻糯米加紅糖同煮至熟或烯爛成粥即可食

    4、做年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介紹說,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農歷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抬頭,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

    其三,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歷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

    5、壓浪

    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

    故事一“三山“由來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三山“成了福州的別

    故事二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腂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歷史悠首先,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已寓居于今平潭縣殼丘隨後,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青銅時期,原始民族部落在閩江下游沿岸的曇石山、黃土侖等地長期定其土著居民為“閩人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國所敗,王族南奔,進入福建與閩族人結合,史稱“閩越人又傳七代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秦時將其降為君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助漢滅楚有功,復封為閩越王,建立閩越國,都東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帶創“冶城“,至今2200周經過晉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唐末五代“十八姓從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中原人與閩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經濟、文化日益發展,城池不斷擴晉代修“子城“,唐末五代連續築“羅城“和“夾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這前後6城,奠定了福州城區“三山鼎立、兩塔對峙“的傳統格其次,福州從秦代設閩中郡,而後一直是福建的政治中自晉代起屢作郡城、州城,至元朝確立了省城的地特別是先後5度建過帝王都,其中古代有閩越國都,閩王王審知王都和宋末、明末的兩次臨時京都;1933年“福建事變“中,又定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國第三,福州從漢代起即有海外貿三國吳開始建立造船基唐朝,這里與泉州並成為國際貿易宋代為全國造船中明朝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累次在這里候風、補給、增員,然後揚帆遠戚繼光抗倭,在這里創下光輝業近代闢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港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于一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采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于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杰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國色芬芳》,方便以後閱讀國色芬芳童養夫24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國色芬芳童養夫24並對國色芬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