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魚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品嘗過的人無不贊不絕口,認為獨具特色,自成一
來歷故事
福建魚丸的來歷,有個跟秦始皇有關的故根據稗史的記載,秦始皇好吃魚,他統一全國做了皇帝後,每餐必要有魚,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魚刺則賜廚師死,有好幾個廚師為此喪命;而燒魚肉湯,又怕有詛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有一天,某廚師制作御膳,見到魚又膽怯又發狠,就用菜刀背砸魚發一下兩下,砸著砸著,他驚奇地發現,魚刺魚骨竟自動露了出來,魚肉成了魚正在這時,宮中傳膳了,廚師急中生智,揀出魚刺,順手將魚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燒沸的豹胎湯中,汆成了丸不一會兒,一個個色澤潔白,柔軟晶瑩,嘗之鮮嫩的魚丸浮于湯面上,並呈到了秦始皇面始皇一嘗,極為稱贊,下令給予獎後來,這種做法從宮廷漸漸傳到民間,稱為“汆魚丸“,也就是魚
媽祖廟
媽祖實有其人,是宋代湄洲一個樂善好施的婦女,她生前曾經救助過許多遇險的船工,死後被封為海神,稱為媽祖,又稱天後、天妃,成為全華人漁民的保護現在世界上共有上千座媽祖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的湄洲島媽祖廟即是世界各地媽祖廟的祖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誕辰和九月初的媽祖忌日,島上都要舉辦盛大廟
客家土樓
在漳州市的南婧,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客家土樓分布比較普遍,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等特歷史最古老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分布于閩西龍岩地區的客家民居建築群,被統稱為“永定土樓”,分為圓樓和方樓,永定全縣共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余
惠安女的服飾
在福建民俗文化中,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要數惠安女的副惠安女的服飾奇特,那份韻味不可言傳,卻在歲月的流逝中代代傳遞,成為福建一道美麗的風惠安東部婦女穿的衣服顏色甚為鮮艷,衣身,袖管,胸圍緊束,衣長僅及肚臍肚皮外露,現出身段的曲線頭上的裝飾主要是頭巾和斗笠,頭巾有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圖案,把臉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狹小的一部
《年兜跳火囤》
除夕是我國農歷的最後一天,閩南地區稱作“年兜”,白天“年兜日”,夜間叫“年兜暝長期以來,晉江一帶的年兜暝一直流傳著“跳火囤”的民俗活
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圍爐”吃年夜飯)後,即把事先準備好的稻草、地瓜藤放在自家大門口,並把年終大掃除俗稱“拂塵”)專用的扎著紅紙的新掃帚擱放在地瓜藤上,當地瓜藤騰出熊熊火焰之際,又征火堆里灑上鹽巴,使之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這時,家中男性即按輩份大小逐一從火焰上跳過去,並有節奏地念著歌謠,如“跳入來,添丁又發財,大豬大羊演捉)來�d宰殺)”,“跳到東,任吃都不會空;跳到西,錢銀歸滿)厝內”……邊跳邊往火堆里添加稻草、地瓜一時間,家門口闢啪閃耀的火光與歡聲笑語匯成一片,熱鬧非
地瓜藤火光一滅,家中主婦即鏟一些火紅的灰燼裝進“火窗”早時冬天取暖的用具)放入灶膛里,嘴上還不斷念著︰“跳火囤,火拉輪即暖和),公擔金,婆擔銀,金銀無處稽存放),藏在灶廚灶膛)”這種跳火囤的民俗活動,抒發了人們辭舊迎新,追求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據說還可以避邪呢?
目前晉江許多農村過年時仍有這種民俗活動,但由于時代不同了,不但男人可以跳火囤,女人也可以跳火
《開元寺》
開元寺是泉州的大叢林,遜清嘉道間,寺里和尚多至數百,香火鼎盛,視今情況卻不如從前當這日前宇興盛的當兒,有一位住持,號慧圓,精于技擊,名噪一有一次有暑天的時候,慧圓僧坐在大雄寶殿的門跟上納涼,忽來了一生客,手持一把鐵傘,貿然到了殿口,急促地問道︰“慧圓師在哪里?”慧圓心里十分驚訝,裝假答道︰“慧圓師雲游還未回,你找他干麼?”來客似懊悔的樣子道︰“因為久仰你們師父的名,所以不遠千里,來求他一試,如今踫不到他,這是我的緣慳,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可是你們師父要什麼時候才能歸來呢?”
“三”慧圓依舊裝假的答
“那麼,我暫且把這傘擱在這里,等你們師父回來時候,再來取去可以嗎?”他說了以後縱身一躍,竟至梁上,把傘擱在兩椽的中間,屹自揚長而
原來那殿頂距地約有五六丈的高,這個來客,竟會這般從容跳將上去,慧圓看了,暗自欽服,還欣幸沒曾和他說實,不然,就糟但是,據他所說的,定然會再來,那時要怎麼對付他呢?無論如何總得預備一于是日夜練習,照他那樣輕身縱躍的法子,到了三月之久,也會象來客那樣
所約時間到了,那個客人,真的如期而至,這時慧圓竟自趨前道︰“你又來得遲了,我們師父回來不多日,听說貴客要來試藝,非常地歡喜,不料他有一個摯友在浙江紹興病得利害,差不多要死了,昨天來信時我們師父前往和他訣別,恰巧早上才出可是我們師父也曾交代我說︰貴客要是不耐等他的話,叫我把你的傘取下送還你,改日當有會面的機會呀!”說了之後,也縱身一躍到梁上,取傘從容還他,那客也沒多說旁的話,只是點點頭而去,嗣後也不再
《琴嫂巧治摳貨郎》
早年,晉江僑鄉陳埭、池店一帶,有個賣貨郎,名叫李他長年挑著貨郎擔,晃著搖鼓,走鄉串戶地做買李四為人刻薄,愛佔小便他欺一些僑屬婦女不識字,不會算賬,便在買賣時打歪主意︰不是多算錢,就是短尺時間一久,左鄰右舍的村婦都知道李四是個“小人
許厝村有個僑屬叫琴嫂,是遠近聞名的巧媳她早就想要治一治李四了,可一直沒有機後來,她終于和村里的幾個姐妹商量好教訓李四的良
這天,“ 啷 啷”一陣清脆的貨郎鼓聲由遠而近地傳來婦女們紛紛走出家門,向貨郎擔聚攏過琴嫂說︰“阿四伯有花仔布嗎?”
“有,有,是剛進來的貨,色澤鮮艷,布質柔”李四繪聲繪色地
“多少錢一尺?”
“八個銅板一”
“給我剪六”琴嫂
“我也剪六”
“我也剪六”
“好的,好的,一個一個慢慢”李四看著生意這麼好,心里很是高于是,就攤開布,“吱咯吱咯”地剪了起不一會,就把布剪好包好
五個村婦每人手里都準備好四十個銅
琴嫂說︰“阿四伯,這是我的布錢,六八四十九,你數一”
李四一听,心里暗自高興,慶幸又沾了一個銅板的便宜,連忙說︰“嘿,不用數了,都是熟”
另一個婦女也遞過錢來說︰“這里也是四十九個銅板,你數一”
“別數了,我都相”李四一邊說,一邊接過錢,“嘩啦”一聲往錢袋里
不一會,李四扎牢錢袋,收拾好擔子正準備要走,突然,琴嫂驚呼起來︰“錯啦!錯啦!我說阿四伯,我們都搞胡涂了,六八四十八,怎麼會是四十九呢?”
“這……這……既然你們多給了我一個銅板,我就退還給你”李四心痛地逐個退還一個銅
當天,李四回家一算賬,才發覺少了四十五個銅他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