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這件事情楊廷和辦的太不妥當了,有失風度,更不符合儒家道德倫
怎麼能讓皇帝嚇得連家都不敢回呢?太過分
“後宮之事牽扯兩朝,復雜詭譎,今日朝議便是為此而開——”
听著身旁的議論紛紛,楊廷和一如既往的冷靜,他注視著面前這個在武宗暴斃後消停了很久,今天新皇繼位就迫不及待的發難的老對
一時之間,他竟然有點後悔之前秘不發喪的那一個月,自己為什麼不沒想起來趁著寫遺詔那會把眼前的這老東西給干
哪遠哪窮流放到哪,結果現在這老小子竟給自己作對添
“但願如此,但若是關于皇統遲遲未定,陛下又該住在何處?”
王瓊冷哼一聲,這個老頭看了一眼御座上的小皇帝略帶感激的眼神,沖著楊廷和說
“後宮有宮禁衛士萬余,護衛皇帝安全自然無”
楊廷和說了句廢話,听到這話的王瓊翻了個白眼,當場就想沖上去梆梆給這老東西兩
“若是陛下對皇宮宿衛有所擔憂,臣可作保,由陛下舉薦一人任御馬監,重新從邊軍中挑選精裝之士入勇士營,以拱衛聖”
楊廷和沉默了片刻,他自然看到了王瓊不屑,明白自己的解釋有多麼的無力和蒼白,于是補充
他做出了讓步,當然,是有代價
真不枉我睡了一晚上地
坐在皇位上,看著底下的群臣爭論的朱厚璁在心里感嘆
王瓊,不管別人怎麼看你,這一刻,你就是我真正的英
“善……”
一邊想著,朱厚璁一邊連忙示意身旁的太監黃錦趕緊擬旨,避免一會楊廷和這老東西收了聞訊而來的張太後的好處後再反悔,回答
“那陛下今日……”
“只待勇士營重新編練完成,陛下便可安心在錢乾清殿處理天下事”
王瓊不等楊廷和說完,便沖著朱厚璁拱手說
而朱厚璁眨了眨眼楮,迅速的肯定了王瓊的建
“善……”
我是無情的復讀機
楊廷和還想要說什麼,但是感覺自己的朝服被人拉了拉,他皺眉,但回頭一看,是內閣大學士,次輔梁儲那張帶著苦笑的儒雅面
他用眼神示意四
楊廷和這才發現,現在朝堂之上的氣氛,可以說很不對勁,一副山雨欲來的景
朝臣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並用一種詭異的目光看著那位小皇帝和他咄咄逼人的首
尤其是在見到了朱厚璁對王瓊的提議兩次稱善之
人們突然發現了一個既能名利雙收,又能討好皇帝的機會就在眼
可以這麼說,之前的大明的歷史上文官們還從沒遇到過這麼好的
一般兩者只能取其一,還要冒著選錯了被皇帝打屁股的風
現在……終于等到了一個忠孝可以兩全的時機
可惜……對手是楊廷
言官們畏懼楊廷和的威勢,在躍躍欲試之余又有些躊
大學士梁儲對著還想要說些什麼的楊廷和搖了搖
楊廷和沉默了一下,他退後了半步,和內閣的成員們重新站在了一起,不再說
並用一種冰冷的眼神掃視著那些躍躍欲試的言官
而看到首輔的眼神,很多人被嚇得縮了縮脖子,剛剛的豪情壯志霎那間煙消雲
看到百官的反應,確認了自己還能夠控制住局勢之後,楊廷和才滿意的點了點
確實,關于後宮之事,是皇帝的家事,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干涉皇帝的家事,甚至不惜冒著和小皇帝對著干的風險,著實是有些不
而更關鍵的,這件事張太後自己怎麼不出面呢?
楊廷和看向同樣站在朱厚璁下垂手,和黃錦一起作為司禮監的代表參加朝會的太監張
在經歷了迎接朱厚璁進京計劃的失敗後,張永此人在京變後就變得沉默寡言的了起
這些太監們做事,除非皇帝授命,否則不管干什麼都要畏首畏
楊廷和心里埋怨道,但他也理解這些太監們的難處,畢竟這些閹人們,一旦在後宮的斗爭中站錯了隊,只有死路一
他們不像文官們,即使被皇帝厭惡,只要不觸犯大明律法,最多也就是被排擠出京
楊廷和覺得自己已經夠給這位新君面子了,現在,就該是他提出自己的建議
“陛下既以皇明祖訓‘兄終弟及’入繼大統,臣提議,不如奉張皇後為皇太後為母,也可保後宮平安,乃大明幸事——”
而這時,一道渾厚的聲音在朝堂上響起,一個相貌儒雅的中年男子在人群中說
朱厚璁下意識的攥緊了拳
來了……
“楊慎——”
朱厚璁直呼其名,這意味著他現在異常的憤
而朱厚璁在說出那個提議之人的名字的時候,目光卻緊緊的盯著位列文官之首的楊廷
畢竟,這兩個人關系可不一
父與子的關系,血緣意義
“你既知皇明祖訓兄終弟及之說,又怎敢擅言後宮皇太後之事——”
確實,皇明祖訓可沒說讓皇帝換個媽
听到楊慎的諫言,王瓊迅速跳出來反駁
“陛下以武宗遺詔繼承大統,張太後乃是武宗生母,怎麼不合適?”
楊慎擼起了袖子,他看著面前這個歷經兩朝,出身微末的倔老
他自認為自己不會像自己那個軟弱的父親那樣,會容忍這個士大夫眼中的小丑一而再再而三的挑
而憑借著父親的關系和自己的經營,在他的身後匯集了不少的人,上到六部侍郎,下到翰林院編修,即使王瓊掌管著歷年考核官員,評定功過的大
楊慎也絲毫不放在心上,首富之子,又是大明狀元,他認為自己自然有著不一樣的氣
“我母乃興王府妃蔣氏,外祖父乃是朝廷兵馬指揮,又怎能隨意認她人為母?”
朱厚璁憤怒的說道,他望向左右,王府左右,黃錦對于楊慎這種騎臉輸出的行為同樣表示義憤填
“臣並非是讓陛下拋棄蔣王妃,違背天倫仁孝,陛下以武宗遺詔入繼大統,法理上,自然應入武宗皇帝一脈才是……興獻王妃是興獻王世子生母,而張太後是大明兩朝皇帝之母,兩全其美之事,又怎能算得上是認他人為母違背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