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孫吳

第1455章 南方霸主(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布魯斯老爺 本章︰第1455章 南方霸主(二)

    東晉(317年—420年),是西晉皇族南遷後建立的王朝,是晉朝的繼續。

    永嘉南渡後,司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政權,期間曾多次北伐。

    可由于內部不和,除劉裕外,皆以失敗告終。

    祖逖有望恢復舊土,結果被司馬睿挾制。

    桓溫北伐則先後被前秦東海王苻雄、前燕吳王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堅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

    謝石、謝玄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南北分立從此而成。

    後有桓玄叛亂,自立為帝,最終為劉裕所平。

    擁立恭帝,導致大權旁落。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劉宋,再加上北方的北魏統一,從而進入南北朝。

    東晉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把持,先是瑯琊王氏王導、王敦,後又有陳郡謝氏謝安、謝玄等。

    世家大族中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士族,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

    但世家大族並不真正忠于司馬氏,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和部曲,有實力抗衡司馬氏。

    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拉攏江南士族和安排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

    東晉得以穩定,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

    但晉元帝以後則內亂頻生,如王敦之亂、甦峻之亂,後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東晉地處南方較為安定;

    永嘉南渡後,大批勞動力南遷,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

    東晉施行勸課農桑,使江南得到開發,經濟有所增長。

    造船業是東晉重要的手工業部門,造船規模和技術有明顯提高。

    此外,紡織業、青瓷業、金銀制造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制作精巧,品種繁多,工藝水平較高。

    ………

    東晉的統治區隨著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于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

    蜀地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則大致固定。

    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

    成漢佔據四川,于347年被桓溫滅。

    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于前燕而止。

    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並、益等僑州,共十五州。

    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

    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

    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逐漸萎縮。

    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蜀地、青兗、司豫及關中地區。

    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導致關中得而復失。

    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並、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並、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東晉的統治區襲承西晉,雖然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從而導致轄區縮小。

    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

    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

    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沿襲西晉軍事制度,但已有變化。

    軍事上,因為皇權衰微,中軍往往有名無實,同駐京師的還有揚州都督所屬軍隊。

    外軍大多由世族的軍隊組成,統軍將領稱霸一方,其中荊州軍甚至超越中央。

    東晉多次北伐,確有助于鞏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鎮具有野心,往往藉此篡位。

    關于兵源方面,因為戰亂軍戶大減,兵員改以募兵補充,或直接征兵。

    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組成的北府兵,屢次擊敗強敵,在東晉後期等級如同中軍。

    政治上,東晉朝廷逐漸形成了門閥制度,地方設立僑置州郡。

    經濟上,東晉勸課農桑、出現莊園經濟,江南得到了初步的開發。

    然而,漢末三國以來土地兼並的情況,到了東晉時期卻是愈演愈烈。

    賦稅上,在淝水之戰後,東晉基本恢復了西晉的戶調之式。

    謝安的王公以下都要交稅,而在役者可以免交的制度被改變了。

    由此可以見到,人們把役、調對舉,服役者不能免調,輸調者不能免役。

    《晉書•範寧傳》所記便有“舉召役、調,皆相資須”之言。

    所謂“皆相資須”,即役、調都得承擔。

    聞人𠺖也有“百姓單貧,役、調深刻”之言(《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百姓是既要交稅,又要服役,從而出現了“流瑾不絕”的現象,王公貴族卻是從來不服役的。

    淝水之戰前要納稅,而戰後,也看不到有關他們納稅的規定。

    南朝有所謂“復士”,推其源當始于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後,親屬雖不可蔭,世族公卿本人卻重新變成了可以享受免稅特權的階層。

    這又是鎮之以靜方針被破壞的表現。

    人口方面,由于北方戰亂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從而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動。

    同時,滯留在北方的漢人,則依靠塢堡自衛。

    當時,主要的流亡潮有六次,分別為

    一、296年,晉惠帝時期,關中發生齊萬年之亂。

    二、數萬人民由關中經過漢中,抵達蜀地,之後協助李特、李雄立國。

    三、另一股經漢水、宛至淮河,後為石勒吸收。

    四、巴蜀動亂後,人民逃至荊湘地區,因受土豪欺壓而叛亂,最後為王敦、陶侃平定。

    五、並州饑民向冀豫地區乞食,後由田甄率領,稱為“乞活賊”。

    六、涼州少受戰亂,眾多人民前往避難。

    由于保留大量漢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

    永嘉年間(307年—312年)南遷人口約有五十萬,至東晉初南方人口達1050萬人。

    因大批北方移民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作物種,使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

    經過近百年較安定的增長,到東晉末人口達1746萬人。

    都城建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余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

    城內外的貿易市場就有十多個,來往船只成千上萬。

    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文化上,東晉時期取得了一定成就,各類詩詞歌賦都大盛于東晉。

    著名的文學家,有謝靈運、陶 鰲く豸酥 熱恕?

    在繪畫、書法方面也有頗杰出的成就,如顧愷之的畫作;王羲之的書法,都有很高藝術價值。

    思想上,東晉一朝,玄學之風相當盛行。

    除此以外,魏晉(西晉)時期放蕩的行為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為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

    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于名山古剎、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為社交活動。

    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頹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于偏安。

    由于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

    若干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

    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為寒族,如西晉裴、江𠴱@ 賭  φ病ぎ召  搴熱恕br />
    範寧甚至著有《罪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

    但清談仍歷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血之孫吳》,方便以後閱讀血之孫吳第1455章 南方霸主(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血之孫吳第1455章 南方霸主(二)並對血之孫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