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南郊,小華山腳下一個名為“利 台”的村子。
華州隸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明初時,轄華陰、蒲城、渭南,洪武七年(1374)商縣、洛南來屬。成化十三年(1477年),商縣復升為商州,改洛南隸商州。
不起眼的利 台,隸屬華陰縣,是個人口不到四百的小村落。村里百姓靠 台上的一片土地,男耕女織,勤勤懇懇,日子過得雖然艱難,倒也平靜。
話說,嘉靖三年(1524年),村西頭老桑家一個大胖小子呱呱墜地。遇到這樣的喜事,原本應該高興才對,可蹲在大門口老槐樹下的老桑頭卻是愁眉不展,一個勁地唉聲嘆氣。
這已是家里第三個娃,家里還有兩個半大小子,全家好幾口人就靠二畝薄田過活,這日子眼見是要一天不如一天。終究是自己的種,老桑頭咬了咬牙,決定將孩子養育下來,並為家里的三小子取名桑原。
名叫桑原的小子和常人與眾不同。15歲時,他身高就超過了村里所有的同齡人,兩只臂膀一晃就能輕松舉起村口的老石碾。20歲時,桑原長得相貌堂堂,曬得黑黝黝的長臉上,有一雙臥蠶眉,兩只丹鳳眼,再加上天生旺盛的長胡須,竟像極了廟里的關公。
利 台里的老少爺們紛紛稱贊桑原這娃生得好相貌,將來肯定是個大人物!只可惜,老桑頭家里窮得叮當響,既沒錢供小娃讀書,也請不起師父教娃子習武,到頭來,好端端的一個小伙就這樣荒廢了。
力大威武的桑小三在同齡人里一杵,天然就是孩子王。打小,他就討厭在莊稼地干活,喜歡听說書唱戲人講英雄豪杰的故事,特別是三國故事,更是讓他如痴如醉。桑原總感覺自己注定是不平凡之人,眼下的困境只不過是老天爺暫時給自己的磨難而已。
老桑頭去世後,便再沒人能夠約束桑小三這個混小子。徹底放飛自我的桑原整天帶著幾個混混游手好閑,不是忙著去管閑事打架,就是偷偷摸摸地賭上幾局,到了夜晚,又常常跟自己的狐朋狗友喝得爛醉。
時間一晃,桑原就到了二十四五歲的年紀。身邊的玩伴一個個娶妻生子,自己還形單影只,桑原也漸漸著急起來。可家里窮得揭不開鍋,哪會有姑娘瞧得上他。
隔壁老王家的青梅竹馬即將出嫁,點名要桑原扶其上轎,沒心沒肺的桑原一如既往般,嘻嘻笑笑拉起王家二丫頭的手,卻瞧見這個瘋妮子蓋頭下已哭得稀里嘩啦,在這一刻,桑原心里突然有了一絲悸動。
自那天後,桑原在家里炕頭上悶了三天三夜,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真正想要娶的女人原來就是曾經整天跟在他屁股後面的瘋丫頭!可惜,人家現在已進了別人的洞房。
想明白這個道理,桑原又耍起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光棍脾氣,竟然當天就跑去二丫頭的婆家,美其名曰看望自己的“二妹妹”。結果,自然是被人家同村的二十幾個小伙子揍得鼻青臉腫——若不是二丫頭拼死說情,保不準這小子就要缺胳膊少腿。
挨了打的桑原,依然不長記性,隔三岔五地去看望二丫頭,每次去還不空手,不是帶半袋小米,就是拿幾個雞蛋。伸手不打笑臉人,新郎官見桑原還算規矩,只好將此事容忍了下來。
~~
時間來到1554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三年,整個山、陝一帶發生了持續性的旱災。農人田地里幾乎顆粒無收,民間更是經常發生爭奪水源的大規模械斗。
由旱災引起的饑荒,一時間,千里赤地,餓殍遍野,州中各縣,全村男女老少多半都要逃出去,遠走千里之外討飯逃荒。
桑原也在村里活不下去,準備到外面乞討。
在走之前,桑原又去看望了眼王家二丫頭,從前自己還能省吃儉用,帶些東西,現在自己的嘴都顧不上,他也只能兩手空空。
如今,二丫頭已是拖著兩個娃的村婦,雪上加霜的是她的丈夫染上了餓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等死,完全照顧不上娘仨。見到這幅慘景,桑原一走了之的決心又軟了下來。
“俺去州城討口吃的,你一定要等著俺回來!”桑原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何況自己與桑原連夫妻都不是,二丫頭本以為桑原只是隨口說說,並未將他的話放在心中。
過了七天,桑原音訊全無。丈夫眼見就要挺不住,家里兩個孩子餓得嗷嗷叫,二丫頭一個女人家,賣臉到處借糧,卻一無所獲。
就在她絕望之時,桑原帶著一袋救命糧回來,此時他換了一身道士打扮,不知遇到了怎樣的遭遇。
桑原送完糧,沒有多言,只道自己有正事,便快步離開,一副神神秘秘的樣子。
此後,每隔三五天,桑原就會送來一袋小米,沒有人知道桑原是怎麼搞到吃食的,村里人背後傳言很多,有人猜他準是挖到了土匪留下的糧倉,有人猜他夜里挖墳偷來死人肉吃,更有人傳言桑老三肯定是挖到了太歲,
幾個餓得前胸貼後背的漢子夜晚曾經去盯桑原的梢,希望能夠揭開他搞到吃食的秘密,可每回都被他甩掉。
桑原愈是這般,村里人愈是對他感到好奇,關于桑原的種種傳說,更是在華陰縣不脛而走。
幾個村里的百姓合力請桑原這位“大能者”打礁祈福,桑原做完法事,告訴村民一個不好的預言︰干旱還將繼續,並且在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華州會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地龍翻身,唯有南下才能求得一條生路。
百姓們將信將疑,這個預言很快便在華州傳遍。
官府听到有人妖言惑眾,自然不能坐視不管,等捕快前來抓人時,桑原葬完二丫頭的丈夫,已帶著她們娘仨,早已消失不見。
又過了一年,干旱仍在繼續,桑道長的預言似乎就要化以為真。不願坐以待斃的百姓,撂田棄業,紛紛舉家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