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神山(京那巴魯山),黃家土樓。
听完長子的稟報,黃家家主黃寶 面色陰沉。
“爹,您說素丹為何會如此輕易答應與宋洲簽訂什麼貿易條約,難道滿者伯夷的事就這樣忘了?您貴為渤泥副王,宋洲也不派人與您知會一聲,是不是完全沒有把我們黃家放在眼里?”黃家長子煽風點火道。
“金銀是個好東西,沒有金銀,哪來達官顯貴們窮奢極欲的生活,渤泥與大明相比,實在是太窮,素丹能有什麼見識!”黃寶 端起茶盞喝了一口,有些自嘲道,“你爹我雖然是渤泥副王,本地的漢人總兵,可在宋洲那幫前朝遺民眼中,終究連個屁也不是。”
在近代沒有發現石油資源前,渤泥只能算個不起眼的窮國,且不在南洋貿易航線上,該國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龍腦香,百姓“煮海為鹽、釀秫為酒”。
宋史中記載︰渤泥國在西南大海中,去 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佔城與麻逸國各三十日程,皆計順風為則。其國以版為城,城中居者萬余人,所統十四州。其王所居屋覆以貝多葉,民舍覆以草。在王左右者為大人。王坐繩床,若出,即大布單坐其上,眾舁之,名曰阮囊。戰斗者則持刀被甲,甲以銅鑄,狀若大筒,穿之于身,護其腹背。……其地無麥,有麻稻,又有羊及雞魚,無蠶絲,用吉貝花織成布。飲椰子酒。昏聘之資,先以椰子酒,檳榔次之,指環又次之,然後以吉貝布,或量出金銀成其禮。喪葬亦有棺斂,以竹為輦,載棄山中。
從這些文字不難看出渤泥是啥生活狀態,也難怪黃寶 會認為素丹沒有見識。
听到父親的自嘲,黃家長子憤憤不平︰“這幫宋洲的殺坯,且讓他們得意一陣!”
黃寶 緩了緩臉色,問道︰“除了這些,你還打听到了什麼重要消息?”
黃家長子回憶了一會,答道︰“除了簽訂貿易條約,宋洲人還點名購買了一塊沿海的沙地,就是那整天冒黑油,並產生毒氣的爛地。”
“宋洲人說了為何要買那塊地沒?”黃寶 追問道。
黃家長子搖了搖頭︰“孩兒也不知!”
黃寶 自言自語道︰“可真是古怪,難道這黑油里能煉出金子不成?”
就在黃家父子倆商談時,一老僕走入書房,通傳道︰“老爺,石東主留下一封信,不辭而別。”
“為何要不辭而別,難道是你招待不周?”黃家長子奇道。
老僕忙解釋︰“少爺,您可就冤枉小人了,我等下人哪敢怠慢貴客,石東主有心想走,小人也留不住呀。”
黃寶 道︰“信呢?”
“在這!”老僕趕緊將信遞上。
黃寶 拆開信,一目十行看完,說道︰“此事與你無關,是石東主要回呂宋處理家事。”
黃家長子輕聲嘀咕︰“這些人可真有意思,當初喊著誓死不回呂宋,現在又屁顛顛跑回去,真不知所求到底是什麼!”
當年,呂宋談判代表返回玳瑁城,立即按照宋洲的要求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改革。一些沒有資格入桌的中小地主與商人在這場改革中最受傷,手下的佃農被無條件釋放,陳年爛谷的債務被一筆勾銷,這讓他們上哪說理去。
在組織鬧事失敗後,那些對改革不滿的人帶著妻兒與家財,紛紛外逃,不少人因此跑來了婆羅洲神山。
听聞呂宋發生的事情,黃寶 大感慶幸,幸虧當初沒上宋洲的賊船。
對于投奔自己的漢人,黃寶 自然是熱烈歡迎,他還準備好好看一場鬧劇了。
呂宋那邊的亂局沒持續多久,宋洲海軍陸戰隊隨後趕到,很快控制住了局面。面對海軍陸戰隊士兵的火槍刺刀,留在呂宋玳瑁城的漢人只能選擇接受現狀,呂宋的改革由此才被推行下來。
轉眼七年過去,預想中的呂宋大動蕩並沒有發生,經過改革,呂宋玳瑁城煥發了生機,相比從前,似乎更加繁榮了。
修建擴展的港口碼頭,新建的學校與醫院,不在只是擺設的呂宋總督府(隸屬夷州管轄),開闢出的一處處種植園……全都舊貌換新顏,原先的蛋糕不斷做大。留下來的商人地主各個笑得合不攏嘴,而那些逃出去的商賈地主在派人了解了呂宋的情況後,各個腸子悔青。識時務的率先返回,頑固的成了孤家寡人,到現在,仍呆在婆羅洲的商賈地主,十不留二。
“派去呂宋的眼線,回消息了沒有?”黃寶 放下信箋,向老僕詢問。
老僕將听到的消息一股腦說出︰“已經有消息了,呂宋當地興起的種植園目前所種的物種有兩樣,一種名為油棕樹,一種名為橡膠樹,那油棕樹的果實據說可以用來榨油,而橡膠樹收割的樹汁是何用途,卻無從知曉。據說宋洲人還準備推廣甘蔗與煙草,現在在考察種植園位置。”
“爹,您這是準備搞種植園嗎?”黃家長子听黃寶 安排人手打听這些,大感驚訝道。
黃寶 不疾不徐道︰“宋洲人辦的,為何為父辦不得?”
“宋洲人有售賣渠道,能將貨物轉手,咱家不能比呀!再說什麼橡膠樹、油棕樹,咱听都沒听過,怎麼種,何時采,如何得知?”黃家長子有心想勸老頭打消這個餿主意。
黃寶 固執道︰“正因如此,為父才會派人多番打听,探查詳情。咱們這沒有下金蛋的母雞,難道就不能借一個嗎?”
“爹,您的意思是……”
“你認為為父從不挽留呂宋之人的去留是為何?”
“難道!”黃家長子一副恍然的神情。
見此子還算聰明可教,黃寶 頷首道︰“此乃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詭道也!廣兒你要記住,人心這東西最難測,縱使以往你待人恩重如山,當他要拋棄你時,會毫不留情。人終究是驅利的,咱家能守住百年家業,不是靠副王、總兵這些名頭,而是靠“利”這個字。”
“孩兒記住了!”黃家長子鄭重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