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事,只更一章,晚點還得去核酸檢查,有事耽擱,抱歉!】
福州府,金雞山麓,有一名為報恩寺的寺廟。(154章寫作地藏寺,這個名稱起自清朝,已改正)
相傳,報恩寺始建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原名“法林尼寺”,是福建最早的尼庵,後來尼散寺廢。唐昭宗乾寧元年重修,五代閩王時改建為金雞山報恩寺。宋、元各代皆有修葺。到明朝成化年,報恩寺雖有修葺,但已有些破敗了。
初春的山麓小道,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有府城里的達官顯貴家眷常來寺中上香祈福,報恩寺周圍成了女眷出城踏青的好去處。
這日,幽靜的山道上,行來一個四肢粗壯,皮膚黝黑,相貌丑陋的婦人。只見她挎著一個竹籃,快步往寺廟而去。丑陋婦人行為古怪,每走一段台階,就得停下來調整“蛋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婦人乃男扮女裝,所穿的衣服偏小,勒得下身難受所致。
在元老隊伍里,敢于扮女扮丑的勇士不多,像錢霖這般大膽的,實屬鳳毛麟角。原本這次外派任務由女性承擔最為合適,奈何女元老中找一個膽大心細身手好的人選,有如大海撈針,不得以之下,只能找男同胞代替。
錢霖在現世就是cosplay愛好者,時常扮演動漫女性丑角。人言道︰男扮女,只有第一次和無數次的區別。來到另一個時空,錢霖依然沒有逃脫這個厄運。
為了圓滿完成這次任務,錢霖不光經專人培訓了語言與行為習慣,還在軍隊里接受基礎的格斗、打靶訓練。對于錢霖而言,這次任務行動可算是犧牲巨大了。
來到寺廟前,正有比丘尼在打掃落葉,三三兩兩的女性香客從廟門進出,沒有發出一絲嘈雜。
錢霖提著竹籃,跨進廟門,在里面參觀起來。
廟里除了修行的比丘尼,還有拾柴挑水的婆子,搓棉織布的寡婦,澆水松土的女童……總之都是些苦命婦人。封建吃人的舊社會,對女性存在著天然的壓迫。眼前所見老有所依,幼有所養的畫面,倒讓錢霖心下敬佩。
早就听聞報恩寺的惠音師太菩薩心腸,常出手救濟府城周邊的貧苦婦人,今日一見,果然為真!錢霖這邊心生感慨,婦人們見其在寺里晃悠,東張西望,也不燒香拜佛,心中生疑,于是將此事上報于一位管事的比丘尼。
管事比丘尼得知寺里來了一位古怪香客,很快在寺內尋到了還在晃悠的錢霖。
比丘尼攔在錢霖身前,輕聲詢問︰“施主,若要上香拜佛,可去地藏殿,若不知去路,貧尼可在前引路。”
“見過師姑,小女子有事需找惠音師太相商,還請師姑通傳。”瞧尼姑主動找上門,錢霖別扭的行了一個萬福禮,尖著嗓子道。
管事比丘尼皺起眉,盯著面前的“奇女子”,猜不出這人找惠音師太有何事,說道︰“惠音主持最近在參修,不便打擾,施主還是改日再來吧!”
錢霖急忙說道︰“小女子與惠音師太有舊,師太前往潮州參加沈府壽宴時,小女子在同行的船上捐過五十兩白銀,請師姑向師太告知一聲,她定然記得!”
听錢霖說得有鼻子有眼,管事比丘尼不敢再推脫,便道︰“那請施主在此等候,我這就進去通傳。”
在原地等待了片刻,管事比丘尼快步走回,于錢霖道︰“施主請跟我來!”
“有勞了!”錢霖感謝道。
~~
一處僻靜的禪房,惠音低聲誦讀著佛經,這時房門被推開,有兩人一前一後的走入屋內。
惠音抬眼看了看走在最後的女子,觀其四肢粗大,腳步沉穩,分明是個長期在外奔波的壯漢,但見他一身婦人打扮,掩人耳目,不知來此有何目的。
“師太,施主已帶來了。”
“嗯,你先下去吧,我有事要與這位女施主相談。”
錢霖听惠音將“女”字咬得極重,心知自己的男扮女裝已被人看穿,待管事比丘尼離開,他連忙笑道︰“在下見過師太!”
惠音問︰“閣下來此,找本尼有何事相談?”
“佛教有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下有一件天大的善事,想找師太幫忙,不知師太可否願意從旁協助?”錢霖賣關子道。
“貧尼不過是報恩寺中的一個小小比丘尼,怎能入閣下之言,又有何能為閣下從旁協助?”惠音推辭道。
錢霖勸道︰“師太先莫要推辭,且听在下把事說完再做決斷!”
錢霖此次來報恩寺,為的是打著尼姑庵的名義,拯救浙閔等地的女嬰及婦女。這個看似瘋狂的想法,起于黑胡子海盜團杜澤純總指揮。
古代的溺嬰棄嬰情況出現得很早,並不是明朝特有。
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新降生的孩子長到三歲要給國家繳納稅,稱之為“出口錢“,年滿十五歲繳納算賦,也就是朝廷面向成年人收取的人頭稅,每人每年都要向國家繳納,並且必須用貨幣,除了漢昭帝在位,特許老百姓用糧食代替稅款。
這項政令逼迫,使得繳不起稅的百姓只能將嬰兒溺殺,郭巨埋兒的典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
到宋元後,人口暴增,荒土開墾殆盡,土地兼並嚴重。百姓分家遵循一個普遍性原則——諸子均分家產,為了避免子孫越分越窮,百姓只得選擇性的撫養子嗣數量。
對男嬰如此,對女嬰更甚。古來重男輕女的觀念侵蝕人心,百姓普遍認為女兒是賠錢貨,再加上一些封建迷信的傳播,使得溺女嬰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不僅是窮人愛溺女嬰,大戶人家也是如此。明清時期,嫁娶重視嫁妝多寡的現象愈演愈烈,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也依舊有很多籌不起嫁妝而無法嫁出去的女子。
在明朝,溺殺女嬰現象浙江、江西最多。其次,湖南、福建、安徽、江甦、礶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