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提到一揆,宮本雄二擔心起一件事來。
他道︰“我所在的寺村町土地還算肥沃,借貸之事常有發生。那些鬧一揆的地方,只怕這種情況更加嚴重,若我們去招人,那些債主橫加阻攔,又該如何是好?”
松下吉郎自己就是商人,那些債主的秉性如何,怎會不知,他終究是把招募人手的事想簡單了。
抿了一口茶,松下吉郎沉思片刻說︰“這件事看來得與郡守護大人商量,最好來個一刀切的辦法,不允許債主高加利息,願意出海的人只需歸還本金即可。”
松下吉郎將“一刀切”的辦法,報于有馬郡守護有馬重則。有馬重則拿不定主意,找來手下武士商議此事,武士們听到要搞“一刀切”哪能同意,紛紛表示反對。
呈鮮明對比的是,後來豐臣秀吉實行兵農分離,讓武士集中居住在城市。腳盆金銀大量外流,導致錢貴米賤,城市中的武士不得不靠做“兼職”,或者借貸為生,面對高利貸商人的壓榨,他們屢次選擇鬧事,大名無奈之下,往往只能下令武士的欠債作廢。
武士們堅決不同意,松下吉郎所想的“一刀切”辦法落空,他只好與宮本雄二走訪有馬各地試水。
~~
有野町位于三田的南面。
在今年的“抗稅減貢”一揆中,有野町死了不少人,最後的結果是田貢絲毫未減,活下來的百姓心中充滿絕望。
一戶農家,三個男子圍在濕柴前烤著火,濃烈的煙霧嗆得他們連連咳嗽。
“咳咳咳,吉次郎,你這柴是偷懶在河里撿得吧?”
“混蛋,如果不是我這幾天上山撿柴,你早就凍死了!”
“凍死,餓死,早晚都是死,有什麼區別?”
吉次郎沒理會這句喪氣的話,向三人中的老大問道︰“大哥,你這次去三田沒找到活計?”
被稱呼大哥的男子名叫熊巴,為人陰沉,有一膀子力氣。
熊巴烤了烤手,搖頭道︰“大冬天的,能有什麼活,不過我打听到了一件事。”
吉次郎急忙問︰“什麼事?”
“有商人招募人手去尼崎城。”
“尼崎是哪?去那里做什麼?”
“听路人講尼崎位于南部沿海,至于做什麼,我也不太清楚。”
“大哥,反正窩在這里也是死路一條,不如一起出去闖闖,說不定會有一條生路。”剛剛還滿臉頹然的男子鼓起勇氣道。
“想走,恐怕沒這麼簡單,我們借的糧如果不還,大野是不會讓我們離開的。”
吉次郎出主意道︰“也不是沒有辦法,咱們大可以在半夜悄悄離開。”
熊巴見兩人心有異動,問道︰“你們倆下定決心了?”
兩人听言,齊齊點頭。
熊巴道︰“那好!這幾天,你們都表現正常點,家里能帶的,全部提前打包好,後天半夜,我們在西橋邊匯合。”
三人做好計劃,只待三天後行動。
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二天晚上就有一戶人,扶老攜幼的跑了。
這家人欠著富戶大野家七石糧食,人一跑,這筆帳自然沒辦法再追,把大野氣得不輕。
為了防止有野町里的其他人欠債跑路,大野雇佣人手,每晚牽狗巡查。
吉次郎見這架勢,知道逃跑計劃沒戲。
這時候,熊巴找上門,與他嘀咕了幾句,便快速離開。直到熊巴消失在屋門前,吉次郎也沒從震撼中清醒。
這一日。
大野安排好人手晚上巡視,返回自個屋中,摟著美嬌娘早早入睡。
就在子夜時分,一個身手敏捷的人影抹黑翻入大野家,取出準備的硫磺,一陣搗騰過後,人影消失在夜色中,
沒過片刻,大野家的柴房突然燃起大火,緊接著有野町東南方向,兩間民居也燃起了火苗。
火勢瞬間轉大,町里的百姓被走火聲驚醒,所有人加入到救火的行動中,經過一晚的撲救,大火燒毀了七八間相連的茅草屋,除熊巴三人失蹤外,沒有其他人受傷。
大難不死的大野,這個時候再笨也明白過來了,晚上突然燃起的大火與熊巴三人絕對脫不開關系。
始作俑者熊巴帶著其余兩人趁夜色朝三田趕路,回頭看不到沖天火光,熊巴這才放慢腳步。
吉次郎有些不安道︰“大哥,這場火會不會連累町里的其他人。”
“吉次郎,都到這個時候了,你還顧及什麼,我們這次離開,恐怕一輩子也不會再回來,就算把町里所有人都燒死,又有什麼關系!”熊巴毫不在意的說道,如果熊巴知道有句話叫‘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他一定會手動點贊。
吉次郎無言以對,他扭頭向有野町看了最後一眼,大步跟在了熊巴身後。
~~
十二月末。
宮本雄二帶著一百五十多名百姓,在有馬郡武士的護送下,回到了尼崎城。
原計劃招募一百名青壯勞力,結果很多人都是拖家帶口,宮本雄二自作主張的將所有人帶上。
當史永仁見到這些人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副淒淒慘慘,舉家逃難的場景。
“艦長大人,這些人……”宮本雄二趕緊解釋,卻被史永仁揮手打斷。
千金買馬骨,這個道理史永仁明白,他道︰“這些青壯勞力的家屬不必跟船,正好商館修建,可以讓他們幫忙。這次返程,宮本桑你暫時不用回去,先負責商館的前期工作,等下次來船,會有人接替你。”
宮本雄二道︰“嗨咦,在下定會辦好差事。”
定下統籌安排,史永仁掃視青壯勞力一圈,走到一個四肢粗大的男子面前,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听到宮本雄二翻譯,男子答道︰“熊巴!”
史永仁又問︰“以前是做什麼的?”
熊巴道︰“莊稼人!”
史永仁滿意的點點頭,向眾人道︰“好好干活,我會保證你們能吃飽穿暖,家里人也不會餓肚子!”
由宮本雄二翻譯完,史永仁向宮本雄二叮囑︰“抓緊時間,教會他們日常漢語,誰學得快,每頓飯加一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