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華唐

0102 詩壓李世民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步兵長 本章︰0102 詩壓李世民

    听完之後李世民沉默了,不是因為寫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關鍵是和自己的那一首做對比,差距實在太大。

    別的不說,就單單把第二聯做對比。

    自己的‘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比起陳景恪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不論是氣勢還是意境都差了不知道多少籌。

    本來他還有些沾沾自喜,覺得自己那首詩寫出了大唐的強盛,也表現出了自己的謙虛。

    雖然不算特別好,但也在水準之上,此時听了陳景恪的這首才知道什麼叫差距。

    同時他也終于相信了陳景恪的詩才確實高明,一次兩次可以說是巧合,三次四次就是必然了。

    更何況第二聯實在太相似了,完全可以說是孿生子。如果連這都能巧合,那也太匪夷所思了。

    只可能是陳景恪看了他的詩,很喜歡這兩句然後化用到了自己的詩里,而且還做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忍不住提筆把這首詩寫了下來仔細欣賞,然後就發現了瑕疵。

    ‘尚衣方進翠雲裘’和‘萬國衣冠拜冕旒’兩句有重字;冕旒和後面的袞龍意思相重疊。

    再仔細看又發現了更多問題,結構不嚴謹,韻律也不合規矩。

    可越是如此他反而就越相信,這是陳景恪當場寫出來的。

    想來他是因為沒有見過大朝會的景象,全靠參考自己的那首《正日臨朝》和豐富的想象憑空而寫,加上時間倉促以至于犯了這樣的失誤。

    但瑕不掩瑜,這點小失誤絲毫無損于這首詩的闊大氣象。

    一想到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自己上朝時的情況,他就心生歡喜。

    忍不住又欣賞了一番,才說道︰“景恪之詩才世間少有矣。”

    陳景恪依然保持謙虛,道︰“先有了大唐之強盛和聖人的正日臨朝,我才能寫出這首詩,真正值得贊美的應該是聖人。”

    這個馬屁拍的可謂是恰到好處,詩寫的再好又如何,描寫的場景還不是我一手創造出來的。

    李世民高興的大笑道︰“哈哈,景恪此言過了,比上古聖君差之遠矣。”

    陳景恪正色道︰“上古聖皇只是傳說,真相如何誰都沒有見過。而大唐的強盛卻是我親眼所見,聖人值得所有的贊美。”

    李世民微微一愣,然後欣慰的道︰“有你此言,我心甚慰。”

    ……

    今天讓他過來可不是談詩的,又聊了幾句李世民就轉移話題道︰

    “你的《老子》我看完了,和傳世道德經相差甚大。”

    “然相差最大的還是注釋,你的注釋有太多驚世駭俗之處,若傳出去恐使天下盈沸。”

    陳景恪回道︰“我亦知曉會如此,所以始終不敢讓外人知曉此事。”

    李世民問道︰“就不怕你那位神仙師父發怒?”

    陳景恪道︰“我已經完成了他給的任務,剩下的就是聖人的事情了,大唐的未來會如何取決于你。”

    李世民質疑道︰“你就沒有別的理想抱負?就不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想立德立功立言名留青史?”

    陳景恪笑道︰“我正在寫一部醫書,把自己的醫術傳給天下人。有了這部醫書,還有書法以及詩詞,應該不難在史書上佔一席之地。”

    “再說治理國家靠的是明君賢臣和合適的律法制度,這些大唐都有,哪用得到我一個醫師操心。”

    “我接下來就是享受生活,平平平安舒舒服服的活到死的那一天。”

    李世民被噎的半天說不出話來,又是明珠入懷,又是神仙入夢,就是讓你過來混吃等死的?

    你對得起這麼多傳說嗎?對得起你那�師父嗎?

    可是他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個答案,作為創業君主,他很討厭什麼神仙下凡輔佐明君這樣的戲碼。

    再沒有人比他更清楚人才是哪來的,天下是怎麼得到的了。

    合著沒有所謂神仙的幫忙,我們就不會成功是吧?

    我們一群人拼死拼活打下來的天下,被一個虛構的傳說給弄成全是神仙功勞了?

    這是對他們最大的侮辱。

    現在陳景恪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神仙子弟,反而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成就感。

    看吧,連神仙子弟下來都只是給我帶了個信兒,就好好享受生活去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治理天下是成功的,連神仙都無話可說。

    嗯,如果陳景恪真是神仙子弟的話。

    而且這番話也讓他想通了一個道理,陳景恪是不是神仙弟子又能如何?

    沒他大唐依然蒸蒸日上四夷臣服,有了他最多也就是錦上添花。

    與其糾結他的身份問題,還不如多想想如何利用好他帶來的這些知識。

    想到這里他豁然開朗,大笑道︰“哈哈,令師若知道了肯定會生氣。”

    陳景恪回道︰“師父的願望就是華夏文明長盛不衰,這不正是聖人在做的事情嗎,他只會高興。”

    李世民頷首道︰“華夏之人皆同此心,又何止于令師。不過他傳下的老子確實有許多優越之處,不能就此埋沒。”

    陳景恪心下有些欣喜,畢竟是他帶過來的,還是希望能傳播出去的,就問道︰“不知聖人準備如何做?”

    李世民搖頭道︰“還沒有想好,不過不論我怎麼做,都要先把它吃透才行。關于你的注釋,我有許多不明之處,需要你親自解答。”

    陳景恪說道︰“聖人請問,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世民拿起《老子》注釋版,翻到一處折疊起來的地方,道︰

    “先講解一下你關于‘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理解吧。”

    陳景恪略微一回想這段的內容,就知道李世民為什麼要先問這一句了。

    因為在他的詮釋里這一句和皇權有關,且是抬高皇權法理性的。

    組織了一下語言,他開始詳細的講解自己的理解。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什麼是天道?

    衣食無憂、想娶妻生子,就是天道。

    什麼是人道?

    吃飽穿暖之後還想穿金戴銀吃山珍海味,想娶三妻四妾,想家產億萬,想奴役他人。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就開始鑽營,財富兼並出現,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被剝削越來越窮。

    然而窮人也是人,當他們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會造反把富人殺死重新分配財富。

    然後一切歸于混沌,開始新一輪的輪回。

    但新的輪回日子就一定好過嗎?

    不是的。

    或許動亂要持續數百年,或許出現一個更殘暴的人當了皇帝。

    不論哪種結果,對百姓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這就是為什麼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了。

    如果不想迎來大破滅,就需要有人來行使天的權力。

    抑制財富兼並,給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可以把大破滅無限推遲。

    誰來扮演天的角色推行天之道呢?

    當然是君主。

    只有掌握天下大權的皇帝才有這個能力代天行權。

    反過來說,皇帝也必須要想辦法抑制財富兼並,讓百姓活下去。

    歷朝歷代的經歷已經證明,百姓活不下去造反導致改朝換代,首先倒霉的就是皇家,之前的皇族被當成羔羊一般宰殺。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皇帝和百姓的追求是一致的……

    百姓繳納賦稅服從管理,讓國家變得強大,反過來庇護自己。

    皇帝只有保護好百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不會被推翻滅族。

    如果哪個皇帝搞不清楚這一點,不把百姓當人肆意剝削,縱容高門大戶兼並財富。

    那等待著他的必將是國家滅亡子孫被屠戮殆盡……

    歷史已經一次次證明了這一點,沒有一次是例外。

    ……

    陳景恪娓娓道來,用最簡單直白的話,把對這句話的理解告訴李世民。

    這個說法當然是扯淡,皇帝和百姓的利益怎麼可能一致?

    可時代限制,他不可能公開說皇帝就是最大的剝削者。

    那麼只能在規則允許範圍內,盡可能的為百姓發聲,想辦法勸說皇帝勤政愛民。

    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且不去說,至少比什麼都不說要強不是嗎。

    听完他的話,李世民也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他自然知道陳景恪這番話漏洞百出,可這並不重要,天下沒有哪種思想是完美無缺的。

    真要去找,諸子百家哪一家都有一大堆缺陷。

    要是沒有缺陷,先秦時期道家和儒家的矛盾怎麼會那麼大?莊子更是公開辱罵儒家偽君子。

    所謂完美,只不過是它一家獨大之後的排除異己而已。

    我管你說的對不對,只要你敢說我不對,那你就是錯的是荒謬的。

    此時儒釋道三家並存,道家因為李唐推崇成為第一顯學,佛教因為廣大的基層影響力略遜一籌排在第二,儒家只是老三罷了。

    天下還沒有形成那種‘唯我獨尊’的思想,文人還保持著最基本的理智。

    知道先賢的思想也不全面,也有不周到的地方。

    李世民也懂這個道理,所以他並沒有因為陳景恪的詮釋有漏洞就輕視,他更關注的是這種思想里的新意能給他帶來多少靈感。

    由于各種問題地址更改為請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

    新筆趣閣為你提供最快的盛世華唐更新,0102詩壓李世民免費閱讀。https://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盛世華唐》,方便以後閱讀盛世華唐0102 詩壓李世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盛世華唐0102 詩壓李世民並對盛世華唐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