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陳景恪就換了一身衣服,跟隨內侍前往皇宮,在甘露殿大殿見到了李世民。
當時李治也在,不過被李世民給支了出去。
李治知道這是要他回避,慌忙起身離開。
看著他的背影,李世民臉上明顯露出一絲不悅,也不知道哪里惹了他的不喜。
不過陳景恪卻不敢多問,只假裝什麼都沒看到。
同時被攆出去的還有起居郎,這次那位起居郎沒有任何反抗,當即就起身離開了。
任封也很識趣的帶著其他侍者離開,殿內就只剩下他們兩個人。
這讓陳景恪更加肯定,李世民要談的和《老子》有關。
但李世民卻並未直接進入正題,而是問道︰“你送給小兕子的那兩首詩我看了,果然出口成章。”
陳景恪謙虛的道︰“不敢當聖人夸贊,不過是偶有所得。”
李世民從桌子上拿起一張紙,道︰“我也寫了一首詩,幫我點評一二。”
陳景恪有些驚訝,這是要做什麼?不該談正事嗎,怎麼突然讓點評起詩詞來了?
李世民確實具備一定文學水平,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前世有許多詩賦流傳到現代。
陳景恪看過其中一首《威鳳賦》,文學水平極高,李世民也因此獲得了‘二鳳’的雅號。
雖然就只看過這一首,他卻並不慌。
正所謂熟記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讓他原創寫詩確實有難度,但鑒賞能力還是有的。
再說李世民是皇帝,他的作品你敢批評?想辦法吹就行了。
小心的接過,低頭看去只見上面寫著一首長詩︰
正日臨朝
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
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
雖無舜禹跡,幸欣天地康。
車軌同八表,書文混四方。
赫奕儼冠蓋,紛綸盛服章。
羽旄飛馳道,鐘鼓震岩廊。
組練輝霞色,霜戟耀朝光。
晨宵懷至理,終愧撫遐荒。
描寫正日大朝會盛景的詩,不外乎是萬國來朝。順便還謙虛了幾句,不敢和虞舜比,但也算是國泰民安之類的。
至于文學水平嗎,實話實說一般。但他自然不會這麼說,而是夸贊道︰
“好詩,大氣磅礡描繪出了正日大朝會之盛況,由此襯托出了大唐之強盛……”
“‘雖無舜禹跡’又體現了聖人虛懷若谷之心……實乃上佳之作,臣佩服。”
反正就是一通吹噓,哪都好。
李世民有些自得,他也很滿意這首詩。不過他尚保持著清醒,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
等陳景恪吹噓完,他才說道︰“休要阿諛奉承,說缺點。”
陳景恪為難的道︰“聖人這首詩寫的極好,我實在找不到缺點。”
李世民道︰“說,我恕你無罪。”
陳景恪依然道︰“我是真不知該從何說起。”
李世民似乎早就猜到了他會如此,沒有再強迫他點評,而是問道︰“看了這首詩你有何感觸?”
陳景恪心道不就是拍馬屁嗎,前世那些文學影視作品里太多了,隨便抄一段就行︰
“感受到了大唐的繁榮強盛萬國來朝,此皆聖人之功也……”
李世民等的就是這句話,馬上道︰“既然有感觸,那就賦詩一首,也寫一寫正日大朝會的盛況吧。”
陳景恪沒想到他會提出這樣的要求,連忙婉拒道︰“我並未參加過大朝會,如何能寫得。”
李世民道︰“你不是說看了我的詩深有感觸嗎,把這種感覺寫出來即可。”
見陳景恪還想推辭,他臉色一拉,道︰“怎麼?你不會想反悔說沒有觸動吧?”
陳景恪這才知道自己掉坑里了,之前他總是用沒有靈感為由拒絕寫詩,李世民就給設了這個局。
至于為什麼要兜這麼一大圈子逼著他寫詩,也不難猜。
上次送給李明達的那兩首太經典了,經典的不像是當場寫出來的。
李世民產生懷疑是很正常的,所以才會當場做實驗。
事實也確實如此,李世民就是懷疑那兩首作品是之前就寫好的,所以才讓他當場作詩驗證一下。
為了防止他用提前寫好的作品作弊,還把以前寫的《正日臨朝》拿出來當題目。
或許你之前寫過一些詩詞,但就不信你連大朝會相關的詩詞都寫過。
陳景恪不禁暗嘆,難怪都說‘當你說了一個謊,就需要一千個謊去圓’,現在他切身體會到了。
早知道就不抄什麼詩了,省的麻煩。
不過還好,他記憶里有關于大朝會的詩,不至于牛皮被戳破。
而且他知道的大朝會詩還不是一首,而是好幾首。
說起來也是一件趣事,王維、杜甫、岑參、賈至幾人同朝為官,關系還很不錯,幾人之間的和詩為數不少。
所謂和詩,就是你寫了一首,別人寫詩應和。
賈至寫了一篇《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王維、岑參和杜甫三人都寫了和詩。
詩的內容就是大明宮早朝的盛景。
陳景恪是因為這個故事,才記住了這四首詩。這會兒雖然沒有大明宮,但拿出來應付一下李世民最恰當不過了。
想到這里,他心中就有了底,道︰“聖人有命我不敢辭,就勉力寫一首吧,若寫的不好還請聖人恕罪。”
李世民滿意的道︰“好,你寫吧。”
陳景恪開始思考,不過他思考的是這四首詩該選哪一首。
四首詩各有優劣,最著名的當屬王維和岑參的兩首,斟酌了一番最終選擇了王維的。
杜甫和賈至的那兩首都太過于工整,一看就是沉浸此道多年的大家所寫。但缺點也很明顯,不夠有特色。
岑參的這一首不但工整且充滿仙氣,意境和韻律方面都堪稱完美。
尤其是‘花迎劍佩星初落’這一句,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的贊嘆和崇敬。
陳景恪個人最喜歡的其實是這一首,但也正因為完美,他才不願意用。
他就是因為抄的詩太好,才屢屢被人懷疑,這會兒自然要吸取教訓。
王維的那一首大氣磅礡朗朗上口,傳唱度非常高,但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首。
首先它不和韻律,其次就是多次使用衣、冠冕、冕旒,這是詩詞大忌。
雖然作為和詩要求沒有那麼高,但這種頻繁使用相同的字還是大忌,爭議也多來自于此。
陳景恪要的就是這個‘不完美’。
畢竟他這次也是現場作詩,出現瑕疵才是應該的。要是再完美無缺,那就是怪物了。
而且王維這首詩的第二聯和李世民那首詩的第二聯意思相近,更能從側面證明這首詩是他‘現場創作’。
選定答案之後他沒有直接就寫,而是故意擺出一副深思的模樣,嘴里還不停嘀咕著什麼。
過了大約十幾分鐘才露出喜色,道︰“有了。”
李世民也露出期待之色︰“快說。”
陳景恪就把王維的那首《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給讀了出來︰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
由于各種問題地址更改為請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愛閱小說app閱讀最新章節。
新筆趣閣為你提供最快的盛世華唐更新,0101在文抄公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免費閱讀。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