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這樣的。差不多兩個星期以前,寶寶自從吃了點蟹黃炖蛋後,就開始拉肚子。一天好幾次,有時拉得都跟水一樣。”
“後來我就自己在藥店里買了盒消炎藥,給孩子吃了兩天,沒什麼效果。又在別的寶媽推薦下,吃了幾天益生菌,雖然次數好像少了點,但還是拉。”
“沒辦法,只好帶著寶寶去兒童醫院看了。醫生又給開了不一樣的消炎藥,外加一盒媽咪愛。吃了兩天,癥狀倒是有點緩解。不過,並沒有完全好。大便一天天還是很不成形,而且也比生病前多三四次。”
“這不,都快半個月了,一直沒見好,我都快愁死了。正好昨天晚上踫見小區的鄰居大姐,說您的醫術很高明,能治,所以今天我就來了。”
“嗯,歡歡媽,你選擇來看中醫是對的。別看腹瀉不算什麼大病,但是,如果時間拖得太久,對脾胃傷害還挺大的。尤其是小兒,脾胃功能還沒有發育好,影響會更大。”張景一臉嚴肅地說道。
“對對對,所以還請您給好好治治,我家就這一個寶寶,可千萬不能出啥事。您已經想好了方子嗎?”年輕媽媽緊張地問道。
張景沒有直接回話,而是開始進行詳細地問診。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關于問診的十問歌,張景一直牢牢記在心里。
同時,也銘記著恩師李漁的告誡。
無論對病證判斷多有把握,絕對不可忽視問診的重要性。
因為,很多考慮不夠周全的地方,都可以通過問診得到彌補。
尤其是兒科,古代又稱之為啞科。
很多小兒連話都可能不會說,或者即便會說,也經常胡亂瞎說,很多都不能采信。
這樣的話,就需要家長的代述。如此一來,就得花費更多的問診時間。
約莫七八分鐘後,整個問診結束。
張景正色道︰“你大可放心,歡歡的病情目前並不重。我只是告訴你以後孩子生病了,不可掉以輕心。尤其不能自己想當然地就去藥店買什麼消炎藥,一定要記住,西醫的消炎藥就是抗生素,絕對不是萬能藥。”
“所以,你看現在國家也大力整頓抗生素的濫用。因為,如果不是必需的話,隨意使用抗生素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按照中醫的理論,抗生素相當于中藥里的清熱解毒藥,藥性苦寒。如果素體本就虛寒的話,再服用過量苦寒之藥,必定是雪上加霜,寒上加寒。而且,寒盛則傷陽。”
“陽氣受損,陽主溫煦、推動、防御、固~攝以及氣化的生理功能便開始下降。在歡歡身上,就表現為寒溫阻滯中焦,腹瀉不止的情況。也就是說,他的陽氣固~攝能力受到了抑制。”
“那該怎麼辦呢?”年輕媽媽又有點著急了。
“找出病證的原因後就不難了,既然是中焦脾胃有寒濕,那麼直接往身體里面加一把火,溫陽化濕即可。”
“啥意思,往肚子里放火?”年輕媽媽滿眼驚恐道。
張景微微一笑,搖了搖頭,繼續解釋道︰“不是真的火,是溫陽的意思。”
“好吧,是我想多了。”年輕媽媽尷尬地笑了笑。
“嗯,那我現在開方了,先開一劑藥。回頭大便正常後,你也可以再來拿點調理的中藥。”
“一劑就是一天嗎?”
“對。”
“不對吧,張醫生。拉了這麼長時間,喝一天藥能管什麼用呢?”年輕媽媽又疑惑了。
張景一臉篤定︰“我說過,你家孩子目前情況來看,病得不重,止腹瀉的話一劑藥足矣。只不過,通過脈象看,他素體脾虛,最好能調理一段時間,這樣對以後生長發育大有裨益。”
其實,這一次,張景就可以給小朋友開上後期調理的中藥。
不過考慮到年輕媽媽疑心較重,權衡之下,還是等到治好腹瀉後,再開調理方比較妥當。
畢竟,歸根結底,只有實實在在的療效,才能令患者徹底信任醫生!
張景這話,果然正中年輕媽媽的下懷。
“好的,就听張醫生的。”年輕媽媽喜滋滋道。
張景開始在電腦上記錄病案,並開具處方。
原本,他是想學李漁一樣,也使用紙質處方的。而且,也想親自為小歡歡煎藥。
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時機顯然還不成熟。
診所倒是也有印刷好的處方單,不過需要收費時錄入到電腦中,桂翠可能會嫌麻煩。
至于傳統煎藥設備,他暫時還沒資格向老板提出采購建議,畢竟已經配備了煎藥機。
因此,事急從權,對于這兩點只能先將就一下了。
張景不玩手機,不愛上網,但並不代表他不會操作電腦。
恰恰相反,由于計算機是大學必修課,張景其實玩得很溜。尤其是五筆打字速度,遠超全班平均水平。
不一會兒,張景就在電腦上錄完了小歡歡的病案。
“患兒,男,兩歲半,腹瀉近半月,一日三四行,曾服用抗生素、益生菌、媽咪愛等西藥。刻下︰神疲,納稍差,小便正常。查︰舌質淡,苔中後膩,脈弱略滑。”
“診斷︰太陰少陰合病寒濕內停證),處方︰附子理中湯。”
“方藥︰炮附子3g,生曬參3g,干姜3g,炙甘草3g,炒白術6。一劑。水煎溫藥。”
同樣的內容,又在病歷本上用正楷字謄寫了一遍。
這是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哪怕使用電子病歷,也得有一份給患者帶走。
當然了,一般醫院采用的是打印電子病歷的方式。
這項功能對于小的門診系統一般不支持,或者打印設備不方便使用。
嚴格來講,《傷寒論》上並沒有附子理中湯這首方劑。
張景記得,該方為大學課本《方劑學》上所錄,源于宋代醫家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的一首經典名方,取名叫附子理中湯。
不過,他更清楚,附子理中湯其實是從《傷寒論》中的理中丸演化而來。
理中丸原方組成︰人參三兩,干姜三兩,甘草炙)三兩,白術三兩。
用法︰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
悸者,加茯苓二兩。
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
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
通過《傷寒論》中理中丸方後的加減用法,很顯然,原本就有加理中加附子之說,只是沒有單獨摘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方劑名罷了。
處方開好後,張景緊接著向她交待煎服方法。
拿陶瓷藥罐將中藥倒入,用300毫升左右的清水先浸泡十五到二十分鐘,浸泡後的水不要倒掉。
放在煤氣灶上加熱,先大火燒開,後到調成最小的火,繼續煎煮十五分鐘左右即可。
倒出藥汁,總量約為100毫升左右,過濾去滓。
溫服,一次30毫升左右。
交待完畢後,年輕媽媽還是有點小顧慮︰“如果孩子嫌藥苦不願意喝怎麼辦?”
“可以適當加點冰糖,但不宜過量。”
“好的好的,那就不用擔心了,張醫生,謝謝您!”
“不用客氣,這本來就是醫生的份內之事,有什麼情況也可以隨時聯系我,我留個手機號碼給你吧。”
“啊?這怎麼好意思!真是太感謝您了!”
年輕媽媽一臉激動地說。
這也難怪,但凡去醫院看醫生,哪里見過主動提供聯系電話的。
就算你硬要,人家也不會給。
理由是,醫生也有自己的私人時間,不便打擾。
不過,你也可以理解成這句潛台詞︰看病為特殊交易,恕不提供售後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