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來的很快。</p>
    剛開始還只是在歷史、政治、經濟系等小範圍地方流動,但隨著談論的人越多,《萬歷十五年》似乎有越來越火的跡象。</p>
    率先讓它出圈的是《紐約時報》的一則報到。</p>
    作為為米國高端嚴肅報刊的標桿,影響力自然不同凡響,在文化版面還專門寫了一篇推薦書評︰</p>
    “這是一本神奇的歷史著作,專業學者為它著迷,它分析歷史的角度非常全面而客觀,並且數據資料極為詳實,分析描述了一個強大國家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p>
    本書用六個人概括了一個時代,每部分都像是寫某一個人,但作者展現的不僅僅是單個的人和事,其敘述的人和事都與當時的社會制度聯系在一起,中央集權制度、內閣制、科舉制、文官制度、朝服特點、喪禮程序等等。</p>
    作者以傳記體的鋪敘方式展開,讓讀者對人物的生平、思想、政績、履歷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但是,在鋪排敘述的過程中,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串聯中,作者展現的是人物生活背後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p>
    它那通俗易懂的語言,普通人也可以讀懂,甚至可以把它當成消遣讀物,在打發空閑時間的同時增進知識。”</p>
    .......</p>
    紐約州,博南郡,肯特鎮一座環境清幽的民宅內。</p>
    一位滿頭白發的白人老頭往行李箱里塞著衣服,應隆國國際戰略學會的邀請準備訪華。</p>
    這時一位老婦人拿著一本書走了進來,抱怨道︰“亨利,這是你要我幫忙買的書,你想要買到的這位作者可真難,我還是托了幾個朋友,才找到的。”</p>
    當亨利正在收拾著行李,接過妻子手中的書後,高興道︰“謝謝。”</p>
    隨後毫不猶豫的將本來收拾好,放進行李中的一本書替換了出來。</p>
    .......</p>
    賓夕法尼亞大道,某個房間里面。</p>
    喬治帶著老花眼鏡,正在細細翻閱著一本書籍。</p>
    一個小時過去了。</p>
    看著最後一行字沉默了良久,放下了書本後,嘆了口氣,用英語輕輕吐出一個單詞。</p>
    “厲害。”</p>
    不經為再次為隆國古代人的政治智慧和這本書感到驚嘆。</p>
    除了厲害之外,他想不出來別的稱贊。</p>
    明明不過是講的的是幾百年前的事情,套用在現在卻一點都不嫌過時。</p>
    如果可能的話,他真想見見這本書的作者。</p>
    不由暗暗後悔上次的訪華,沒能和這位名傳亞洲的作家見上一面。</p>
    ........</p>
    隆國書刊社美國最大最悠久的中國書刊與文化用品發行公司,創辦于1960年,是上世紀60、70和80年代隆國英文出版物與隆文期刊在美國的總代理,也是當時在美國的隆國出版物唯一的代理商。作為華媒一部分,隆國書刊社目前從事隆國文學、藝術和中文教材的出版,也是隆國圖書在美國的代理商和銷售商。</p>
    這次《萬歷十五年》的發行事宜,就是委托這家公司代理發行。</p>
    首印發行一萬冊,只在米國各大城市才能見到,平均下來,每個城市的發行量還不足1000冊。</p>
    </p>
    相比暢銷作品的銷量動輒以數十萬計。《萬歷十五年》那一萬冊的首印量,顯得少的可憐,可對于在歐美沒多大名氣的楚才浩而言,這種情況實屬于正常。</p>
    舊金山,隆國書刊社總部。</p>
    一位黃皮膚黑頭發的女秘書秘書急匆匆地敲開辦公室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老板,好幾個城市的經銷商都發電報來告知缺貨,《萬歷十五年》需要加印。”</p>
    “把名單給我。”霍建國說。</p>
    霍建國仔細的研究下名單,發現缺貨的都是教育發達的城市,比如周邊有常青藤大學和著名高中,看來《萬歷十五年》很受知識分子歡迎。</p>
    特別是休斯頓這種學校眾多的大城市,轄區內教育機構眾多,高級知識分子也不少,1000冊的鋪貨量不到幾天就快要賣完了。</p>
    霍建國想了想,思考了一會,說︰“再印五萬冊!”</p>
    “五萬冊?”女秘書吃驚道,“太多了吧,萬一賣不完怎麼辦?”</p>
    霍建國笑道︰“照現在這種情況來看,只不過是積壓一段時間,慢慢賣肯定能夠賣完的。另外,你要知道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收益,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只考慮收益。”</p>
    女秘書听後若有所思,了然的點了點頭。</p>
    就這樣,加印的5萬冊《萬歷十五年》迅速補貨,購買者多為高級知識分子、在校學生和歷史愛好者。</p>
    至于普通米國人,他們大多數人連米國在世界地圖上的地理方位都搞不清楚,怎麼可能會對這種描寫別國歷史的學術著作感興趣,哪怕《萬歷十五年》已經寫得夠通俗易懂了。</p>
    《萬歷十五年》之所以引起轟動,正是因為它走上層精英路線,美國各種學者教授,許多都購買閱讀了這本書。</p>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議員們、還有政客,見學者都愛讀《萬歷十五年》,這段時間談論的話題也是這本書,不管是附庸風雅,還是真對這段歷史感興趣,跟著看準沒錯,要不然插話都插不上去。</p>
    不多時,幾乎在上層形成一種風潮。</p>
    米國西部地區銷量狀況良好,其他地區的書店見狀迅速跟進。</p>
    讓女秘書認為賣不完的五萬本,當月來臨,就不得不再次緊急進行加印,6萬本總加印量月底幾乎銷售一空。</p>
    接著這股東風,《萬歷十五年》正式殺進全美月暢銷榜前20位,同樣也是唯一一本以嚴肅文學殺進榜單的書籍。</p>
    可惜在米國賣出9萬冊以後,日銷量明顯下滑,到後期幾乎賣不動了。</p>
    相比商業作品的穩定性,《萬歷十五年》無疑差了很多。</p>
    不過作為學術著作,也用不著跟那些商業作品比較,它的壽命比商業作品要漫長的多,每年都會有學生和學者為它掏錢。</p>
    即便如今只賣了不到10萬冊,不管是在米國、還是隆國都完全不能稱之為“暢銷書”,甚至對比楚才浩以往的成績來說,簡直就能用寒酸來形容,但《萬歷十五年》還是在國內引發轟動。</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