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得一世執政初期,國內的造幣業依然是由大國庫衙門掌管。
1711年,大國庫衙門的大部分權限都移交給了參政院,但是大國庫衙門繼續存在,從事錢幣相關事業,一直到1727年完全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了領導礦山工業的礦業總局。
為了對造幣廠進行管理,在礦業總局下設立了“錢幣管理辦公室”,後來被命名為“錢幣辦公廳”。
從18世紀開始,造幣廠的選址原則是盡可能接近原料產地。1724年,在聖彼得堡建立了造幣廠,國內主要港口的角色就從阿爾漢格爾斯克轉移到這里。
也開始在葉卡捷琳堡,離烏拉爾銅礦不遠的地方組建造幣廠,起初那里制作的只是圓形材料,這些材料隨後被運到莫斯科,但1735年之後葉卡捷琳堡造幣廠開始全面運轉。
1724年,病重的彼得派塔季謝夫到瑞典去學習造幣技術,回國之後,塔季謝夫沒能見上彼得大帝最後一面。
皇位由彼得的夫人,瑪爾達•斯卡烏龍斯卡婭奪得,也就是葉卡捷琳娜一世,實際上國家是由亞歷山大•丹尼洛維奇•蒙什科夫領導的樞密院管理。
這位公爵大人沒有特別為國家的造幣業感到為難,相當簡單地解決了國庫白銀不足的問題,他降低錢幣中白銀的比重。
1726年,彼得堡造幣廠發行了10戈比的格里夫納,在這種錢幣中貴金屬的含量為25,為了使這些3/4的金屬為銅的錢幣看起來像銀幣,往錢幣中添加了砷。
在嚴厲的安娜•伊凡諾芙娜時期,這些錢幣相當于假幣。
蒙什科夫公爵還有一個創新之處,雖然他不是沙皇也不是公爵血統,但是在錢幣上雕刻了自己的姓氏。
在1726年發行的格里文尼克銅幣背面的狡猾的字母組合中,除了應有的皇帝的字母組合“ie”,即女皇葉卡捷琳娜之外,蒙什科夫人為地編入了自己的符號“。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