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彼得三世,鵝國六邊形皇帝

第一百零六章 俄國多樣貨幣和國家銀行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今年大叔要發財 本章︰第一百零六章 俄國多樣貨幣和國家銀行

    ————

    ps︰今天陪家人去了一天醫院,太陽曬的頭要炸了,眼楮生疼,這兩張鋪墊一下。

    ————

    對于廚娘到來的事情彼得也知道,事實上這就是他安排的,先選拔出最優秀的廚娘後,再在軍隊里普及。

    由一個廚娘帶領更多的廚娘組成營養供應小分隊,至少要消滅敗血病。

    但除了廚娘的事,彼得已經開始著手同樣更加重要的事情

    ——

    廢除造幣廠,建立國家銀行!

    彼得知道在17世紀末,沙俄就又一次出現了金融危機。

    自葉琳娜•格林斯卡婭時期以來,銀戈比的重量從064克降到039克,變成了微不足道的錢幣。

    1698年,忙于籌備同瑞典的新一輪戰爭的彼得大帝發布命令規定戈比的重量是028克,銀的含量為025~026克。

    在給亞歷山大•達尼洛維奇•蒙什科夫的去信中,彼得大帝輕蔑地稱這些錢幣為“虱子”。

    同時,小額貿易所必需的錢幣完全消失了,人們把戈比切成兩半,有時也切成三份,因此在大額支付時為計算錢幣的數額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

    彼得一世在作為大使團的一員停留在倫敦的時候,多次拜訪了位于倫敦塔的造幣廠,並仔細觀看了造幣機器的工作情況。

    英國造幣廠當時的負責人是艾薩克•牛頓,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英國實現了向機械鑄造錢幣的全面過渡。

    1700年彼得一世頒布了命令,通知居民實行銅幣——“波魯什卡”和“1/4銅幣”,從這以後就開始了在機械壓力床上用機械方式制造錢幣,而不是像原先一樣用金屬絲手工制作。

    在計劃匯總,新錢幣與銀幣是同時流通的,計劃用1普特銅鑄造12盧布70戈比的新幣,這樣是為了使2波魯什卡中銅的價格等于1戈比中銀的市場價格。

    為了鑄造新錢幣建立的新造幣廠被稱為河岸造幣廠,因為這個造幣廠位于克宮中靠近莫斯科河河岸的地方,距離博羅維茨大門不遠。

    一年後,為了作為對銅幣的補充,彼得一世又發行了一批新銀幣︰

    “1/2盧布”、“1/4盧布”、幣值為10金戛的“格里文尼克”和“金幣切爾文。

    所有這些錢幣都是在莫斯科河對岸的卡達舍夫村設立的造幣廠鑄造的,也就是從這時起,錢幣的概念開始僅及于機器鑄造的錢幣,而用金屬絲手工做成的舊錢幣開始被稱為“小金戛”。

    這兩種錢幣都在新建的卡達舍夫造幣廠鑄造。

    新造幣廠里安裝了各種各樣的機器,制造金屬板材用的軋制車床,切割圓圈用的切割車床,鑄造用的印刷車床,帶動這些車床轉動的是水或馬牽引轉動的磨輪。

    在最早的機器中母模固定在從高處墜落的錘子上,然後過渡到了現在的螺桿壓力機。

    在1704年之前,新錢幣所佔的份額相對不大,因為居民對新錢幣的適應比較慢,主要錢幣仍然是用金屬絲做成的銀戈比。

    1700年,在縉紳會議原來位于紅場的建築中還出現了一個新造幣廠,這個造幣廠也開始鑄造銀戈比,四年後就發行了銀盧布,這種錢幣的發行使俄國的貨幣體系呈現出完整狀態。

    用金屬絲鑄造錢幣一直持續到1718年,目的是讓每個俄國居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裁量選擇錢幣,在這樣的情況下,100戈舊銀戈比的重量等于1�新盧布的重量。

    在金屬絲錢幣的鑄造停止之後,大額錢幣開始在國內貨幣體系中佔據主要地位,但是這時白銀的成色,比如1盧布中白銀的成色急劇下降,開始明顯遜色于歐洲的塔勒。

    俄國為無休無止的令人疲憊不堪的戰爭所付出的代價產生了影響。

    1718年可以是彼得幣制改革的結束年份,絲制戈比不再鑄造。

    1722年沙皇發布專門命令禁止把阿爾滕作為錢幣計算單位,原來的金戛開始被稱為“1/2戈比”。

    到彼得一世統治末年,國內的錢幣生產主要采用三種金屬。

    幣值為2盧布的錢幣用黃金鑄造,1盧布、1/2盧布和1格里文尼克用白銀鑄造,5戈比、1戈比、1金戛和波魯什卡用銅鑄造。

    這也是彼得現在所面臨地情況,不同程度的貨幣,除了銅制作的外,都含著真金白銀。

    但自彼得大帝之後,幣值一直沒什麼變化。

    歐洲的塔勒在白銀含量上一直高出俄國的貨幣。

    在彼得一世統治時期,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回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外貝加爾額爾古納河上的第一個煉銀廠也開始投入生產。

    此外,還在烏拉爾創辦了幾個煉銅廠,其中之一是根據彼得一世的委托,由後來的俄國歷史學家,曾經的炮兵中尉瓦西里•尼基季奇•塔季謝夫創辦。

    但是,錢幣原材料的問題相當尖銳,國家不得不集中所有力量應對許多戰事和對古老的經營方式進行改革。

    彼得一世試圖吸收商會來尋找國內的貴重金屬,商會是為了從西伯利亞居民手中收購毛皮而于17世紀成立的組織。

    為了購買黃金和白銀,從國庫中為商會劃撥了不少資金,僅僅在1711年就劃撥給商會50000盧布。

    商會的貿易代表走遍俄國的集市,按照沙皇規定的價格采購黃金和白銀。

    當他們現身市場的時候,除了他們之外,誰也不敢購買貴重金屬,但是提供更多白銀的還是從外國商人那里以塔勒形式征收的稅款。

    在這樣的情況下,塔勒的國家價格,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也就是彼得一世的父親在位期間,是50戈比,但市場價格要高出很多。

    正常來說,為國庫提供大部分白銀的,應當是被取消的絲制戈比,但是民眾並沒有著急與這種戈比告別,更傾向于不向造幣廠上交白銀,而是用它們冶煉聖像衣飾或餐具或保存在箱子里或者埋在地底下作為窖藏,任何懲罰措施都不奏效。

    最終把自己的錢幣送到造幣廠的人僅僅多得了原價格的10。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彼得三世,鵝國六邊形皇帝》,方便以後閱讀我彼得三世,鵝國六邊形皇帝第一百零六章 俄國多樣貨幣和國家銀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彼得三世,鵝國六邊形皇帝第一百零六章 俄國多樣貨幣和國家銀行並對我彼得三世,鵝國六邊形皇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