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對于馬鈞的到來非常的滿意,隨後他又問了馬鈞幾個工業制作問題,沒想到一貫口吃的馬鈞面對這些問題,卻回答的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馬鈞,從今天起,你便是朝廷工官,歸少府管理。”張明說道。
“謝陛下。”馬鈞欣喜的說道。
在與馬鈞的交談中,張明發現了馬鈞對工業物品的獨到了解,即使是一塊普通的木頭,在馬鈞的眼里,也是大有可為。
然而現在的馬鈞年不過十七,而且自幼家貧,也沒讀過什麼書,所以雖然造出了龍骨水車,但其作用並未被世人認可,而且工匠的地位歷來不高,想要直接重用馬鈞,恐怕只能等馬鈞做出成績之後了。
“馬鈞,朕交給你一個任務,那就是生產足夠京兆地區使用的龍骨水車,你有把握嗎?”張明問道。
“陛下,恕臣直言,臣的龍骨水車雖然可以從低處向高處運水,但是依舊需要足夠的河流才行,若是沒有河流配合,臣的龍骨水車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馬鈞低著頭說道。
馬鈞的龍骨水車雖然大幅度的提高了運水的效率,但本質上還是需要依河流而建的,這就意味那些遠離河流的農田還是一樣無可奈何,想要依靠人力挑水來灌溉農田,恐怕能把長安百姓累死。
“馬鈞,你的意思是,在長安八水之上修建更多的水渠?”張明問道。
“是,陛下,只有如此,才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龍骨水車的作用。”馬鈞懇切的說道。
馬鈞雖然擅長機械制造,但他的機械制作也只能提高運作的效率,若是缺少了原材料,任他的機械做的有多好,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行吧,那你就多修建一些龍骨水車,朕自會與大司農商量開鑿水渠的事情,到時候有了方案之後,自會與你說來。”張明無奈的說道。
開鑿水渠可不是一件小事,雖然張明現在有了工程加速的天賦,但動用民力的事情還是需要謹慎為之。
在馬鈞走後不久,大司農也被喚來了高門殿。
“陛下,臣听說,有人已經將水車做好了,效率甚至是之前水車的數倍。”大司農驚訝的問道,他也只是听說,尚且還沒有親自見過。
“大司農,朕有一事問你,如果要在八水上開鑿水渠,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張明關切的問道。
“那就要看陛下對于水渠的要求,如果只是修建數條大的水渠,人力物力反倒較少,但如果需要修建許多支流水渠,恐怕今年夏天是來不及了。”大司農估算道。
大司農也已經知道了今年大概是個旱年,所以陛下才如此關心水車和水渠的事情,不過水車好造,但水渠修建卻只能靠人一點一點的開鑿。
“朕先帶你去看一下龍骨水車的作用,屆時你再給朕一個準確的時間和規劃。”張明嚴肅的說道。
張明雖然相信馬鈞的才能,但畢竟他也沒有見過真正的龍骨水車,如今所做的事情無非都是猜測而已。
張明讓崔明叫上了馬鈞,隨後在一群羽林軍的護衛下和大司農的主要官員一同來到了長安城外的西郊處。
這是張明第一次來到長安城外,與長安城內不同,長安城外到處都是農田和各種雜草交織在一起,當然樹木也非常的多,不過由于尚在冬季,所以這些樹木只有樹干,沒有葉子,光禿禿的,一眼看去,長安城外幾乎沒啥生機。
而且長安城外雖然也有村落,但是這些村落都隔著很遠的距離,即使往來長安也需要半個時辰左右,而且村落與村落的距離也是非常的遠。
在長安城外的西郊處,此刻試驗田還在,上面的水車也沒有被搬走,還有數個禁衛軍正在此處看守。
大司農和手下的主要官員看著馬鈞的龍骨水車,臉上的震撼表情久久沒有消散,即使是張明,也極度佩服馬鈞的設計,與畢嵐的水車相比,馬鈞的龍骨水車簡直就是跨時代的產物。
其實這一點都不夸張,後世幾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是基于馬鈞的龍骨水車進行細微的改造,所以可想而知,這輛龍骨水車對于這個時代的人而言,有多大的先進性。
“陛下,有了龍骨水車,想要灌溉京兆地區的農田,並不需要修建太多的水渠。”大司農欣慰的說道。
眼前的龍骨水車對于農田的灌溉有多大的提升,大司農不難想象,在他來到此處之前,他還以為龍骨水車也只是普通水車的翻版,但當他親眼看到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大錯特錯。
“現在修建京兆地區的水渠需要多久?”張明再度問道。
“有了龍骨水車,只需要修建一些主要的水渠便可以達到灌溉所有農田的作用,而修建這些主要的水渠,只需要二十萬農夫,大概五個月的時間。”大司農緩了一口氣說道。
“不行,人太多,而且時間也太久了。”張明不滿意的說道。
長安城如今只有四十多萬的人,雖然周邊縣城也有不少人口,但一下子調動這麼多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可實在太多了。
張明可不想跟董卓一樣,修建一座 塢,動用了二十五萬的農夫,幾乎抽走了周邊城池一半以上的農夫和糧食,若非如此,陳倉城又怎麼會變得那般脆弱。
“陛下,臣也沒有辦法。”大司農無奈的說道。
即使只是修建一些主要的水渠,可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沉思了一會之後,張明再次問道“大司農,如果農夫的工具不是普通的農具呢?”
漢朝征闢農夫修建大型工程的時候,往往還需要農夫自帶工具。
“陛下說的是讓這些農夫使用皇宮外新開闢的鐵匠鋪打造出來的農具?”大司農恍然大悟道。
皇宮外蒲元打造農具的事情,早已經被大司農處的官員得知,畢竟不管怎麼說,這些農具都跟農業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大司農就是管理國家農業的。
大司農處官員對于蒲元打造出來的農具,稱贊不已,這些農具鋒銳程度堪比刀劍,而且耐腐化,甚至連重量都比之前要輕了不少。
“如果用新的農具,只需要二十萬農夫四個月的時間即可。”大司農再次估算道。
修建主要水渠也屬于大型工程,所以也能夠得到工程加速的天賦加持,因此根本不需要四個月的時間。
“朕只給你三個半月的時間。還有,五天之內,給朕擬一份開鑿水渠的細則。”張明強調道。
大司農臉上有些難看,但也不太明顯,畢竟四個月的時間,已經是他夸張之後的結果了。
“是,陛下。”大司農答應道。
雖說二十萬農夫有些嚇人,但好在長安周邊有多個縣城,其中有霸陵縣,杜郵縣,長陵縣,陽陵縣,豐縣,鎬縣,杜陵縣等十幾座小縣。
這些縣城平均出動一萬名農夫,長安城再出動十萬農夫,就可以湊齊二十萬的農夫。
對于長安城而言,十萬農夫還不至于傷筋動骨,至于其余小縣,一萬農夫也還行。
回到皇宮的張明便讓大司農立刻準備起來,明天的早朝還需要他發表意見呢,畢竟一口氣征集二十萬農夫絕不是一件小事。
雖然旱災的事情讓張明更加忙碌,但總有些意外事情,能夠讓他有片刻的歡愉。
陳倉縣令的奏章都已經抵達了皇宮,根據陳倉縣令所說,李�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