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軍現在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軍中十五萬人,除去老弱和婦人,男丁足有十萬人的,這十萬男丁,雖然老邁青壯皆有,老的能到七十,小的十四五,但這十萬良莠不齊的男丁有著基本的編制,這十萬人還經過了一輪隊列和紀律訓練,戰陣之上,論齊整有序程度,當時還勝過皇甫嵩的官軍,這十萬人雖說缺少兵甲,但至少能人手一把木槍,拿著木槍作戰勉強也是夠了。
軍中當真有十萬可作戰的人力,有十萬有編制有紀律有兵器有組織度的兵力,堪稱兵馬強橫。
但尷尬的是,軍中兵甲奇缺,缺到當初連人手一根木槍都費了好大勁才湊夠。
依將來計劃,義軍必要兵霸巨鹿,勢必與朝廷直接對上,因而,有一定的戰爭的可能,所以,這十萬可戰人力便是立足的依憑。
統數軍中武備數目,若按最低的標準人手一件鐵兵器來算,鐵質兵器缺了六七萬件,鎧甲則足足缺了九萬。
而要是按比較低的一個伍長批甲,普通士卒不披甲的最低的五比一比例,那十萬兵力也得兩萬甲胃,還缺一萬。
無甲的兵員在作戰時最懼弓弩,一輪箭雨下來,人如麥倒,而大漢軍隊偏偏弓弩犀利,若以大漢官軍為假想對手,缺兵器問題還不算大,木槍擺起槍陣照樣犀利,照樣能殺人,可鎧甲的缺乏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思來想去,在缺甲的情況下,又要想法盡可能抵擋弓弩的殺傷力,唯有的省錢辦法,是配備盾牌。
沒有鎧甲,那就人手一個門板大盾,同樣能提供對弓弩的防護。
簡陋的木質大盾防護力比不上堅木為底上蒙牛皮甚至鐵皮的真正軍盾,但想來,若是舍棄輕便和一定實用性,用廉價木頭只要做的夠厚,一樣能有比肩軍盾的防護力。
對義軍現在來說,從實戰出發,最好的配置是,人手一面厚木大盾,也就是,義軍中九成的無甲人員,人人都當刀盾兵,人人都帶著一面大盾。
這是李孟羲所能想到最廉價的的對抗官軍弓弩的方法。
再思及軍中現在的人力和生產能力,廉價大盾其實容易生產,隨便把厚木板綁成一塊就足以了。
所缺的九萬副大盾,只要木料足夠,三兩月便足以全額完成。
然而,缺的就是木料,現在連做曲轅犁的木頭都缺。
當李孟羲發現,人手一件盾都做不到的時候,反過來想,為對抗弓弩,與其花力氣做盾牌,做鎧甲,還有一種更高明的做法,那就是,鎧甲也不做了,盾牌也不做了,要對抗弓弩,那就也大量做弓弩。
對抗矛的可以是盾,對抗矛的也可以同樣是矛。
大漢官軍弓弩犀利,若選擇用配備鎧甲來對抗,中規中矩,若用最廉價方法配備大盾來對抗,勉強能有用。
而若管他鎧甲不鎧甲,直接全力做弓弩,缺八萬鎧甲的缺口,那要麼做八萬鎧甲,要麼就做八萬強弩,很明顯,弓弩價格遠低于鎧甲,但弓弩的殺傷威懾力可一點不小。
適合義軍的對抗弓弩的三種方法,鎧甲,弓弩,大規模的劣質盾牌,從成本,鎧甲最高,弓弩其次,大量劣質盾牌最簡單便宜。而從效果上,劣質盾牌要想足夠廉價和利于生產,就得做的很粗糙很厚實很沉重,這樣的盾牌只有防御性略微夠用,但是不結實,耐久性極差,輕便性靈活性實用性都不夠。
三種方法中,批量裝備盾牌是效果最差的方法了。
而其余兩法,裝備鎧甲遠比裝備弓弩貴的多,而從對抗敵軍弓弩的效果來看,兩者差不多,甚至弓弩比鎧甲更能抵消敵人的遠程優勢。
這一經對比就不難發現了,弓弩效果極好,成本又不至于太高,簡直天然適合義軍的現狀。
實戰當中,有甲弓弩隊對無甲弓弩隊遠相射擊,兩者的攻擊力是相當的,固然,無甲一方傷亡率會更高一些,但一般弓弩手部隊都是輕甲單位甚至是無甲單位,在遠程對射時,官軍的輕甲無甲弓手的傷亡率只是比義軍少一些而已。
而義軍有大量弓弩在,足以以數倍數量優勢抵消官軍的優勢。
這還是其一,義軍可以以弓弩反制掉敵軍的遠程優勢,其二,弓弩是冷兵器戰場殺傷極高效的存在。
當弓弩數量佔據極大優勢之時,殺傷能力也極其恐怖,問,敵軍步兵披甲率遠比我軍多的多,那該如何以最低廉的成本抵消雙方優勢。
第一個方法,對稱軍備,敵軍披甲多,那我軍也多裝備鎧甲,使雙方持平。
第二個方法,不對稱軍備,既然敵軍步兵披甲率高,那我軍反其道行之,我軍大力發展騎兵或大力裝備強弩,騎兵拿著錘子沖過去,什麼有甲跟無甲沒得區別。而強弩,同樣能對有甲單位造成一定的有效殺傷。
敵有三萬甲士,對應的組建三千騎兵或許才能抵消掉敵軍甲士的優勢,但敵有三萬甲士,我組建三萬強弩,三萬強弩的成本一定是比三萬鎧甲低的多的,並且,特殊的地形特殊的戰況,三萬強弩可以有絕對的優勢。
以比敵人低的多的成本抵消掉敵人的優勢,這就是不對稱軍備。
所以,針對義軍兵甲奇缺,尤其是鎧甲缺口嚴重的這一問題,解決方法要麼花力氣組建騎兵,以騎兵反制敵軍遠程部隊,以不對稱的打法抵消敵軍的優勢;要麼以攻對攻,以弓弩對弓弩,這兩種方法都足以高效,且遠比配備甲胃有用的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