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春節最後一日,正月十五放在後世稱為元宵節,而在漢時,稱上元節,同樣是一個重要的需要祭祀的節日。
之前為新年祭祀搭造的祭台放了半個月,隔了半月,又用上了。
早飯罷,李孟羲與關張二人一起出城查看祭台的情況,當張飛瞅見祭台的時候,偌大的一個祭台,高幾丈,長十幾丈,上邊披紅掛綠的鋪的滿滿的都是鮮艷絲綢,張飛看的張大了嘴巴,驚訝無比。
如此奢侈的做派,張飛對此有所微詞,他有些受不了李孟羲拿絲綢可勁 的勁頭。
一圈檢查,祭台大體完好。
走近了祭台,張飛又驚訝發現,本以為祭台是土壘成的,張飛本還驚訝短短時日內能建起巨大的土台很了不得,結果離近了看,原來下邊只是板車壘成的台子。
由此,張飛便見識到了這段時間新誕生的兵法戰略知識。
能用車壘一個巨大的高台,那同樣在作戰時能平地壘起一座小山,亦能把一道壕溝輕易填平。
然後再涉及到後勤和軍備相關,一種特種的廂車,【玄武戰車】就出現了。
玄武戰車,蓋因此車四面是板,一個箱子模樣,嚴實的跟個龜殼一樣,且此車可以用作架浮橋的木廂,和水有關,故命名為玄武車。
此車乃集運輸、車陣、填護城壕溝,堆砌防線、以及水渡浮橋諸多用處于一身的多功能車輛,用處極廣泛,實用性極強。
張飛聞有此神車,立說想看,結果李孟羲說沒有原型車,現在匠營全力在打造曲轅犁,其他不重要得到年後春耕之後才能得見。
在檢查完祭祀之後,祭台沒問題,經過上次那此旦日大祭,李孟羲有經驗的多了。
首先是,籌集祭品,布置祭台,然後是鋪幾百個席位以供民夫祭祀跪拜之用,再找禮官作為祭祀的主持者,再找教導隊過來引導協調以使整齊劃一。
除此以外,沒別的了。
花了不長時間,一切準備妥當。
當一聲號令傳達各處,一個時辰之內,旌旗招展之中,無數支隊伍匯聚到了大道當中,待十幾萬人集結完畢,漫長的隊伍,繁多的人流緩緩向巨鹿城壓來。
之後的祭祀過程很隆重,很整齊有序,張飛見了幾百人齊刷刷的跪拜的一幕,眼楮又是一亮。
民夫兵丁們祭祀著,李孟羲跟關張二人旁邊看著,他們商量既然是個節日,那要不要多發點肉什麼的,也好吃頓好的有個過節的樣子。
關張二人皆認為此舉甚好。
要發肉的話,李孟羲撓頭想了半天,之前一氣殺了一千多頭牲口,那批肉十幾萬人一天吃一點兒一天吃一點兒,現在可快吃完了。
想來想去,李孟羲覺得肉可能不夠分了,索性,魚最近多了起來。
“那就發魚吧。”李孟羲說到。
再小的問題乘以十幾萬,便是大問題。
給十幾萬人每人添口肉,哪怕每人分一兩,就是一萬多斤的肉,而軍中現在儲存的所有魚肉,也就幾萬斤而今。
之後軍令下達,那些正在參與祭祀的還沒有參與祭祀的,或者已經祭祀完了的人,听傳令騎兵說今日吃魚,民夫兵丁們歡騰一片。
在李孟羲授意之下,戰兵們帶著車去把城頭掛著的魚卸了下來裝了滿滿的幾十車之多。
待祭祀結束之後,拉魚的車直接把魚送到了各處營地。
此時,李孟羲還沒有意識到一個天大的分配問題隱藏在軍中。
——
軍糧短缺的現在,每日口糧緊省的放,現在一日兩頓飯,早一頓稀粥,晚一頓肉湯,吃飽是不可能,勉強餓不死而已。
逢元宵節,軍中發下大批生魚,配額比平日豐盛的多,民夫們拿著碗眼巴眼忘的等著魚熬好好分魚吃。
待魚終于熟了,到分魚湯的時候,出了問題。
一隊民夫隊伍開伙兒了,民夫們排著隊陸續上前打湯,到了某個刀疤臉的時候,伙夫隨手在甕里舀了一勺子魚湯倒在刀疤臉碗里,心不在焉的朝後喊著,“下一個!”
刀疤臉不動,他瞅了瞅碗里一塊魚肉沒有的魚湯,頓時有氣,他梗著脖子懟了一句,“魚呢?你瞅你盛的,連個魚毛都沒有!”
說著,嘩啦一聲魚湯重新倒回了回去,拿空碗懟到伙夫臉上,刀疤臉冷冷道,“再盛一碗。”
伙夫頓時怒了,“他娘的!”伙夫把勺子一摔,捋著袖子一把抓住刀疤臉的衣領氣沖沖的瞪著刀疤臉,“你願吃不吃!不都是一樣里?老子還得伺候你?你牛里不成!”
刀疤臉不動于衷,眼神逾冷,他把碗隨手丟到地上,拳頭咯 咯 握緊準備干架了。
同隊人看要打起來,忙過來拉架勸架。
人們勸道,“魚湯不就是喝個湯嗎,哪兒能都是肉?算了算了!”
還有好心的大娘心底善良,走過來輕輕拽了拽刀疤臉,慈祥的拍了拍刀疤臉的肩膀,輕聲說到,“娃,我碗里有個魚尾巴,給你吃中不,你別擱人介吵……”
真誠與善良是最大的殺手,本來氣沖沖的刀疤臉態度有些軟了,要大娘的魚肉是不可能的,沒那個臉欺負老弱,刀疤臉支吾著但是斬釘截鐵依然瞪著伙夫說,“俺不要別個魚。別人碗里有魚,俺碗里也得有,要有都有!”
話里的意思很明白,既然有魚有湯,那就得都有魚都有湯,憑什麼有的能吃到肉,而有的只有湯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