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鐵馬蹬也好,高橋馬鞍也好,短時間內,不可見天日,得深藏著。
但不列裝歸不列裝,藏著歸藏著,測試研發之事倒可以著手開始。
馬蹬也好,馬鞍也好,馬蹄鐵也好,這些玩意兒雖然簡單,畢竟還是略微有些技術含量的。
正好湊巧今日提及此事,擇日不如撞日,李孟羲和關張二人去了匠人營地。
匠人營地兩處,鐵匠們與木匠們在不同的地方,首先是馬鞍,高橋馬鞍來說,結構簡單,李孟羲畫了一個全尺寸的草圖,草圖上馬鞍大致凳子大小。
李孟羲把圖交給木匠們,就說按圖原樣做一個木頭的。
木匠們接過圖傳看了一遍,大多數人覺得東西奇怪,不知干嘛的,但也有人,覺得眼熟,木匠們中有一人好奇問道,“是做鞍嗎?”
李孟羲不由看了那人一眼,嗨,還想保密來著,匠人們可就看出來了。
高橋馬鞍跟單邊鞍雖說是兩種東西,可難免有相似之處,被人認出來也屬正常。
李孟羲只能說,“是馬鞍。”
看了一圈,附近也沒馬,李孟羲說到,“我去給你們牽批馬來,比著做。”
之後,又到了鐵匠營,一樣是畫好的圖紙交給鐵匠們。
馬蹬簡單,有金屬環形馬蹬,有平的整只腳可以放進去的大馬蹬,還有跟個鐵鞋一樣,連腳腕都能塞進去的馬蹬。
三種,一樣做一個。
難的是馬蹄鐵,李孟羲對鐵匠們道,“某是想給做四個鐵鞋,給馬蹄子上穿上,省的蹄子磨壞了。”
只講了這個簡單要求,任由有空閑的鐵匠發揮聰明才智。
因工具不足,這幾日鐵匠們主要工作都是在鍛打工具,李孟羲轉了一圈,看到了有不少新的鐵墩子被鐵匠們鑄了出來。
鐵墩子是打不壞的,隨著使用,會越打越結實。
鞍蹬諸物需要一段時間打造,正巧來了鐵匠營地,李孟羲想起,關于鍛刀技術,還有淬火,還有包鋼法沒有測試呢。
用馬尿和油脂淬火的工藝有不解之處,還要花時間破解,但,包鋼工藝,明了的很,沒有模湖之處。
李孟羲謂關羽張飛二人,說大漢刀劍,大抵通體一根,內外無別,而另有鍛刀法,能柔韌相合,遠勝于漢之刀劍。
關張二人一听,便讓李孟羲依法造之。
李孟羲找到軍中鍛刀匠人,分別交代了兩種鍛刀技藝。
“第一種,為夾鋼法。何為夾鋼?乃以,精鋼在中為刃,外以熟鐵包之,錘鍛一體。如此,刀軟硬兼備,遠勝于尋常。”
“第二種,為包鋼之法。乃以硬包軟,以熟鐵鐵為芯,精鋼裹其外,同樣錘鍛一體。
此法稍繁復,但成刀勝于夾鋼。”
對鐵匠道,“此二刀,各造其一,用環首短刀樣式,不需精良,鍛好極可。”
刀匠日前得李孟羲傳授了用馬尿牛油淬火的秘法,今日又被李孟羲傳授了鍛刀法,刀匠感恩不已,當場默默躬身下拜,然後鄭重的開始忙碌。
幾日前,用灌鋼法煮的一盆鋼還有剩的,正好用來打刀。
刀匠忙碌著,依新的打刀技法,得打三個薄刀條,一精鋼在中,兩片熟鐵在外,工序復雜了三倍。
一個半時辰後,刀條打完,三片刀條加熱軟化之後,錘到一起錘實,刀便完成了。
因用的灌鋼,省去了繁復的鍛造過程,造刀速度很快,之後經退火正火淬火等處理,到淬火一步,問題又出現了。
三層鐵質鍛合成在一起,因為初次用夾鋼法,鐵匠經驗不夠,鍛打不夠充分,鐵質結合不牢固,淬火之後竟然分層了。
之後返工,重新加熱,重新鍛打,終于把問題修復了。
當夾鋼刀熱處理完成,刀匠把刀拿過來給李孟羲三人看,刀按說沒問題,只是鐵匠經驗不足的緣故,用的鐵條太厚,三個厚鐵條一起一打,刀很厚,看起來太粗實,粗的跟個棍子一樣,看起來有些傻不拉幾的,李孟羲不由笑了。
把刀棍遞給關羽,李孟羲笑問,“這刀定是結實異常。”
之後,磨刀開刃之時,因夾鋼刀外邊的鐵是熟鐵,很軟,磨著非常容易下鐵。
這日,李孟羲想起一事,好像夾鋼刀開刃的時候,可以拿個刀片一層一層的把鐵戧下去,此法比研磨開刃的速度快的多。
磨刀的乃是張飛,張飛花了一段時間,輕易把刀磨出了刃口,可刃口磨出來之後,中間的就是鋼了,磨著非常難,半天不見下鐵。
張飛不由把刀拿起來,看著露出來的黑色鐵色,他滴咕,“娘的,真個硬。”
和純鋼的百煉刀相比,夾鋼法就是所謂的好鋼用到了刃上,非常的節省鋼材,且和純鋼刀具相比,夾鋼法韌性很好,耐用性也高于純鋼。
一段時間後,刀鋒開好,張飛拿著似棍似刀的夾鋼刀順手比劃兩下,說到,“走,咱找個地兒試試。”
試刀過程,張飛拿著刀先砍麻繩木棍等物,嘩嘩一陣砍,因刃心是精鋼的緣故,堅韌非常,砍了一陣,刃口一點沒有卷曲。
之後,砍骨頭,砍手臂粗的牛骨,張飛抱著把刀砍壞的力度用足了力氣砍,一刀砍不斷牛骨,連七八刀才徹底把牛骨砍斷。
砍完,看刀刃,刀刃微有卷曲,但大體依然完好。
此夾鋼刀,刀刃和刀身的堅固程度,頗令張飛贊嘆。
若是尋常環首刀這麼用力的砍,刀刃肯定得蹦口,甚至刀都得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