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第一兵法家

第六百六十八章 半鐵犁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宮我夢 本章︰第六百六十八章 半鐵犁

    鐵汁煮上一段時間之後,上邊會飄黑色的渣澤,這到底是煉鋼的正常反應,還是灌鋼法的特殊之處,李孟羲不知究竟。

    把一盆鐵端給鐵匠們看,並將渣澤之事問順口問了一下。

    鐵匠們答說,煉鐵時,飄的渣澤多,就說明鐵里髒東西多,排渣越干淨越好。

    原來這是煉鐵的正常反應,而不是灌鋼法的特殊之處。

    李孟羲再問,這用特殊方法煉的一團鋼,看著成色如何。

    此時的陶盆中,鐵已經冷卻成一坨了。

    鐵匠們先後走來看了看,拿著各色工具對著盆里的鐵鐺鐺敲了敲,鐵團在敲擊中鐵發出清亮的金屬交鳴之聲。

    “怎樣?這鐵若來打造刀劍,好用與否?”李孟羲不無期待的問道。

    匠人們臉上堆笑一致答說,听著是好鐵,應能打造利刃。

    同時,匠人們也說,說若是要打造兵刃的話,或需等上一日半日,打造兵刃的火櫃淬缸之類的東西還未曾置辦。

    雖听不明白火櫃是何物,但正好,熬了一夜的正好疲憊不堪,正好回去睡上半天,然後再來看鍛劍。

    轉身要走,這時有其他匠人拿著鐵器追出來問道,“軍師,昨一夜打了犁首兩個,你看合不合用?”

    李孟羲振作精神上前驗收,鐵匠們打造的兩個犁首,比自行車做大上個三分之一大,犁首外形上看如鏟,側看如楔,按一件農具來說,鍛打的很規整漂亮,滿是錘子砸出來的痕跡。

    問題就出在鍛打上了,這是農具啊,又是犁地撅土的,對強度要求不高的,鍛打一夜才打了兩個,成本為免太高了。

    大漢的犁首差不多都是生鐵鑄的,曲轅犁何不也用鐵鑄。

    正好灌鋼法似乎成了,直接用比鑄鐵好的多的鋼鑄造犁首,豈不質量與效率兩全了。

    鐵匠們一夜忙碌的成果,看的出來分外用心,李孟羲不好批評,他先是夸贊了一番犁首的質量,然後再隨口提了一句說,“犁首需用多矣,需萬件不止,若是錘鍛,耗時耗力,尋常犁具多是鑄造,那曲轅犁也用鑄造法便是。”

    抱著犁首掂量了幾下,感受著不輕的份量,李孟羲抬頭看著匠人們說到,“犁首暫且停下打造,听我之後吩咐。”

    “還有,這一架犁首,連犁首共犁鏵,需用鐵料幾斤?”

    匠人答說,稱過,總重四斤有余。

    一套犁,得耗四斤多的鐵。

    李孟羲沉默,籌集的廢舊兵器才一千五百多柄,就按一件兵器有三斤算,也才四千五百斤鐵,能做犁具不過一千多套。

    “……太費鐵了。”李孟羲頗感無奈的感慨了一句。

    看李孟羲嫌廢鐵,鐵匠們中有一人忍不住出言說到,“軍師,實則不必整犁用鐵,可只做犁邊兒,再以硬木套之,半木半鐵,亦足可耕田之用。”

    李孟羲愣了下,然後眼楮亮了,“哎?犁還能這樣做的嗎?”

    鐵匠們信誓旦旦的點頭,“能,俺家里就是,買不起鐵,就做了瓦塊大的犁頭,再找木匠裝上,便也能用了。”

    原來,鐵包木的犁,還真的有,還很普遍。

    李孟羲開心的笑了,他從腰間左側筆筒里拿出筆,從腰右側抽出五色絲綢截出一截,然後順手寫了二十斤糧票遞給那個出言建議的人,他笑著,“多虧你出言提醒,若不然,某遲遲不知此省鐵密法,勢必要耽誤春耕大計!”

    鐵匠接過軍票看了一眼,撓頭嘿嘿笑了,鐵匠都沒料到,隨口一句話,就幸運了得了許多糧食,一旁匠人頗羨慕的看著他。

    對鐵匠而言不過是隨口一句話,但這其中是,充滿智慧的節省材料的方法,意味著以盡可能少的鐵制造盡可能多的工具的方法。

    于不完全懂得漢末技術詳況的李孟羲來說,若不是不經意間知道了犁還能做成鐵包木的樣子,那他就肯定把犁首全做成了純鐵的,肯定鐵不夠,肯定會有大量缺口。幸好是,問題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用鐵瓖木的方法,一具犁就前邊手指寬的一個鐵邊,用鐵不過半斤就足夠了,鐵匠們還說,犁鏵不用鐵,用木頭也行。

    這敢情好,一個改進,本來只夠做千具犁的鐵料,現在夠做七八千具,甚至可能更多。

    而剩下的小小缺口,隨便再找點刀槍融了就是。

    簡直絕妙。

    將犁改成鐵包木的樣式,不僅是能大量減省鐵料,還有,大有利于犁具質量上升。

    為何用鐵少了,鐵器質量反而還上升了?

    不妨以鎧甲類之,大塊的金屬處理難度極大,所以技術水平低的時候,做小的甲片方便捶打加工,比不容易捶打加工的大型板甲性能更好。

    也就是,小小的甲片可以很容易的精加工,一大塊鐵板卻不能。

    用于犁首的生產,若是一大砣鑄鐵,加工並不容易,而要是只薄薄的一邊鐵條,鐵條加工難度低,拿錘子鍛打千百次也花不了多少時間,于是,全鐵的生鐵犁首沒有精致鍛打,會比較脆,而鐵包木的犁首可以鍛打錘煉,堅固耐用的多。

    此所以,既省了料,還提高了質量。

    還有,因為用鐵少了,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倍之多,若鑄造,小小的一個鐵邊輕易可用鐵水鑄成,而純鐵犁首,因鐵水流動性差,澆鑄困難。

    放在生鐵上已是差別,之後若是用灌鋼法,灌鋼融化後比生鐵要稠的多,只是半融狀態,半融的鐵,自然鑄造越小的部件越好。

    從此處,灌鋼更適合鐵包木的犁具。

    若是再考慮到安全性影響,因為省了數倍的鑄造用鐵,就不用融毀更多兵器了,也就降低了許多風險,從這一點,賞賜給那個出言建議的匠人二十斤糧一點不多,反而太少。

    重大問題迎刃而解,待春來,萬具鐵犁可得。

    心情大好的李孟羲心算了一下,若按還有三十天開春解凍,萬具犁,那就需要一天鑄造三百犁首。

    叫過匠人首領,李孟羲鄭重道,“一兩日後,要一日能鑄犁四百,若缺煉鐵爐模具等物,與我說,我替你籌備。

    就說,一日四百犁具,能是不能?”

    李孟羲小看了鑄造法的生產速度,匠人首領漏齒一笑,“若是煉爐模具都夠,一日八百亦不難。”

    鑄造法的優勢便在這里,一人舀著一鍋鐵水,一人便能澆鑄幾十個鐵件。

    而包鐵犁,就窄窄的一道小鐵邊,好鑄的很。

    煉鐵爐拿黃泥湖就是,勉強夠用,模具也拿泥湖,再撒些草木灰就成。

    黃泥遍地都是,簡單的模具有何難做。

    四百模具,的確不多。

    沒想到,本以為造犁缺的是鐵,難造的是鐵件,結果,最終缺的會是木頭。

    喜歡漢末第一兵法家請大家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漢末第一兵法家》,方便以後閱讀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六百六十八章 半鐵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第六百六十八章 半鐵犁並對漢末第一兵法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