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五日,花兩日之久,匠人們終于把繁多的各類鐵件木件做好了。
關羽同往匠營查看,當關羽看到鐵匠們打的犁首,觀諸多犁首,與其說是犁首,不如說是放大了的諸多箭頭,關羽驚訝無比。
驚訝過後,關羽自動想出了一個很符合邏輯的猜測。
關羽想,箭失是要破甲往人骨頭皮肉里鑽,同理,犁也是得破土往土里鑽,箭失長于鑽刺,若用箭頭當做犁具,不恰如其用。
簡直絕妙。
關羽本知失刃繁多各有其用,今日方知,原來犁具也可以有十幾二十種。
之後測試,乃是隨意找了一個犁,然後換上各種形狀的犁頭下地測試。
這些犁頭中,鏟形的,稜形的,柳葉形的,片形的,梭形的,各種各樣。
在開始測試之前,李孟羲對梭形犁頭期望很大,梭形也就是流線型,流線型可了不得,飛機翅膀,還有魚,還有鳥,都是流線型。
然而,一波測試下去,見測試結果,最好的竟然是鏟形箭做的犁頭。
再重試一次,其他各類犁頭表現在二次測試中有所起伏,但唯獨鏟形犁首,性能尤其突出,鏟形犁犁地的時候一撅一大塊土,犀利非常。
到此時,李孟羲恍然明白了一點。
是鏟子啊!原來犁具犁地的原理,跟拿鐵鍬把土挖起來,原來是一個原理。
明白了,原來犁首,就是一個自動作業的鏟子。
將所有犁首收集到一起再看,李孟羲拿手指量了量,所有的犁首長短一樣,寬窄也一樣,鐵匠們完全按要求做了。
這就說明,真的是形狀優勢,而不是因為鏟形犁比別的犁大了一點寬了一點才表現出眾。
犁,竟然就是鏟子一樣,李孟羲了然了。
曲轅犁一個核心原理被李孟羲如此分明的發現了。
第一階段測試,完成。
第二步,測試犁鏵。
同樣是,用同一個犁,同樣一個老牛,同樣一個扶犁人,同樣一個犁首同樣一塊地。
犁鏵不過是弧形鐵片,弧形鐵片能做出的區別不過是弧形的大小,還有鐵片的長短寬窄而已。
十幾枚犁鏵,在測試的時候,發現效果很不明顯,難以區分出到底哪塊犁鏵最好。
問旁人,關羽與一眾鐵匠們各有其詞,說哪個好的都有。
可見,犁鏵這個結構,對犁地影響不大,可影響縱是再小,不同犁鏵之間,仍會有高下之分的。
李孟羲不打算就此作罷,他皺眉思索良久,準備用更精巧的方法來測試。
既然是犁鏵推土的效果不明顯,無法區分出到底哪種推土的能力更強,那就索性,把土改一改,把土變得規則,變得容易測量。
按正常的犁地,因土里草根石塊之類的東西太多,犁起的土塊,大一塊小一塊的,隨機性太大,因而很難清楚區分推分效果。
所以,李孟羲的方法是,他找來許多人,然後挖土,再將土捏成雞蛋大小的小方塊。
當做好了大量土塊之後,把土塊堆了一堆,均勻擺好,擺了一大片空地。
然後,舍棄了耕牛,李孟羲讓關羽拉著犁,以盡量均勻的力道在方形土塊堆成的泥堆中緩緩的拉犁。
與此同時,李孟羲在犁邊跟著,拉不兩下,他就讓關羽停下來,然後他就去查那些被犁鏵推開的方形土塊看有多少。
以此方法,艱難又繁瑣的,將十幾片各類犁鏵測試了數輪。
肉眼難以觀察出的區別,被數據淋灕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犁鏵到底哪種最好沒找出來,但李孟羲發現了一個趨勢。
那就是,犁鏵長寬一類的比高窄的要好。
也就是,犁鏵應該是一個寬的橫向的鐵片。
這麼看來的話,本以為犁鏵既有把土推開又有把土撞碎的作用,現在想來,犁鏵沒有破土的需要,因犁把土塊撅起來之後,不需要把土撞碎,只要把土頂住推開就好。
所以,如果把犁鏵做成中間有愣的撞角形狀,一點沒用,犁鏵更像是鏟車的鏟子一樣,不是為了把土撞碎,而是盡可能寬一點,可以輕易把土推開。
而關于弧形的區別,李孟羲發現,弧形不大不小正正好。
繼續往深了想,其實犁鏵推土,跟在平地上像把土推走一模一樣。
要是拿個平的木板去推,土塊會翻滾。
而要是拿著樹杈形狀的叉子去推,比較容易把土卡著,利于固定與發力。
而要是叉子太緊了,卡住土塊就不容易甩掉了。
用于耕地之時,犁鏵之所以不是個平板,是因為帶點弧度更容易對土塊施加力。
李孟羲又想明白了究竟,他明白了為何農村老家中的犁鏵會是彎的形狀。
原來如此。
犁鏵的合理結構確定了,要更寬的好,要略微帶點弧度,就像樹杈那樣頂著土塊能十足的發力。
之後,乃是轅臂。
轅臂所進行的測試,比鐵件更麻煩的多。
因,轅臂不直接對土作用,就很難看出到底轅臂的長度和弧度對耕犁有何影響。
最終,李孟羲只確定了轅臂的改進方法,若按第一架曲轅犁,犁臂是一根碗口粗的小樹通體彎成的,而碗口粗的一整根樹,用來做槍桿做椽子都能用,材料成本還是有點高,還是有些可壓縮的空間。
木匠們出的主意是,可以用較短的兩節邊角料木頭拼成轅臂,而且因為是拼接成的,茆榫結構的松緊可以調,轅臂弧度也可以調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