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日,一早,李孟羲出門去巡營,他到了南城牆之上,往外一看,所看到的不出所料,祭台那里仍有大量的人在祭祀,看樣子是從昨夜到現在,祭祀就沒停過。
李孟羲不由皺眉,他尋思,柴火燒了一夜,得多廢柴啊。
想了想,決定不能任其自為,古代百姓多過于迷信,要是不管,民夫和軍眾們估計得把所有柴都拿出來祭祀用掉了,祭祀而已,走個過場就行,用的了大肆鋪張浪費。
朝身後看,李孟羲叫過傳令兵,他令傳令兵出城傳令,令今日之後,不得再行祭祀,一切祭祀到明日為終。
傳令兵領命出城去了。
之後,李孟羲回城主府,和關羽說起祭台的事。
李孟羲覺著祭祀結束了,索性把祭台拆了,省的民夫們不停勁的天天祭祀,太費柴火。
正放糧煮粥的關羽頓了一下,關羽猶豫了下,看過來道,“搭祭台不易,要不,再留上幾日?
待元宵,待之後春耕之時,祭台仍有大用。”
實在是李孟羲搭的祭台太好了,弄的太漂亮了,明明是個臨時祭台,卻比關羽二十多年所見到的所有祭台都輝煌大氣,因而關羽就不很舍得拆了。
關羽隨口提了元宵還有春耕祭土,李孟羲好奇問,元宵佳節,正月月正圓時,會吃些什麼?
關羽想了想答,“酒,肉。”
“額,沒了?”李孟羲愕然。
“要喝粥吃餅,也可。”關羽又答。
“就不吃湯圓嗎?”李孟羲疑惑。
關羽果然接著問,這何為湯圓。
李孟羲便說,湯圓乃彷圓月之形,用白糯米粉,做成圓球狀,內填以黑芝麻湖,或是甜豆沙,然後元宵夜吃上一碗,以為渡節食趣。
關羽一听便明白,這又是一個好吃的吃食,就如糖醋魚一般。
旁邊,在堆盒子玩的小磚立刻跑過來問追問,“哥哥,湯圓好吃嗎?,”
“好吃吧。”李孟羲答,“只是糯米不好找,豆沙不好做,黑芝麻也不好找。還有,若不用糯米粉,只用尋常面粉,面粉不經煮,煮不久就爛了,而湯圓餡料得經久煮才能熟,煮不夠時候,半生不熟。
所以,”李孟羲摸了弟弟的小腦袋,他安慰,“湯圓做不了奧,待有時間再做吧。”
“奧!”弟弟很懂事的點了點頭。“那哥哥,咱們有時間了再做。”然後小磚又去玩去了。
關羽說的春耕祭土,李孟羲隱約記得,好像春耕的確也是大祭,連皇帝都得扶犁下地參與祭祀。
說到了犁地,李孟羲突然想起了一件重事,他問關羽,而今大漢,土地年可產糧多少,一人耕耘多少畝地,才能吃的飽飯。
關羽想了想答,“若是風調雨順,一畝地,大抵可得粟三到四石。”
“至于多少斤糧,才能終年飽食,”關羽略做思索,“得九、十石,或能飽腹。”
李孟羲略算了一下,“一人年耗糧食在十石左右,而畝產才三四石,也就是,年景好時,一人需耕田三、四畝,才方能裹腹度日。”
關羽點了點頭,“正是如此。”
李孟羲不由朝屋子外看了一眼,雖說最近幾日,雪停了,但是依然寒冷,而且清楚記得,漢末乃是又一個小冰河期,在東漢末年,光照不足,溫度不足,自然災害頻發乃是常態。
單單一個“年景好時”,就是此年及未來數年十數年所盼都盼不到的奢望。
有考慮到田地減產乃是必然,李孟羲想了想,好年景三四畝能飽食的話,那如今可以直接人均分五畝,這樣,產出雖有下降,但人均得糧依然夠活。
李孟羲計算好的便將分田數目告知關羽,他道,“待春來雪化分田屯田之時,可以人均分田地五畝,如此,人人可足食也。”
關羽皺眉看了李孟羲一眼,“不妥。”
李孟羲愣了下,“為何?”
“只五畝,不夠。”關羽說到,不待李孟羲再問,關羽打量了李孟羲一番,然後突然笑問,“羲兒,你是沒種過地吧?”
“……沒。”李孟羲露出尷尬,他忙問,“是某漏算了哪里嗎?”
關羽想起來了,自家軍師幼時便跟異人往山里求學,農桑之事,不熟也對。
明明是李孟羲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結果關羽看來,反還覺得李孟羲果然是世外來人,超凡脫俗。
關羽將耕作的要點一一講來,關羽道,“羲兒你只分五畝地,五畝地種糧是夠吃了,然,不能可著五畝地連年種,得輪耕,好地兩年一輪,差地得休耕三年之久……”
關羽這麼一說,李孟羲恍然大悟,輪耕啊!忘了這一茬了。
古代土地肥力貧乏,又沒有足夠的肥料,便只能是耕一年休兩年的輪作模式。
所以,雖是五畝地產出的糧就足夠一人口糧,但是,人均得十五畝地才能保證年年有五畝可耕之地。
想到這里,李孟羲明白了為何古代,“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以前還覺得,區區五口人得種一百畝地,種的過來嗎?糧食畝產得有多低才得種一百畝才能活?
現在明白了,五口之家,人均土地二十畝,若三年輪耕,一年人均所種土地為六畝,此數目雖不少,但人力可達。
同樣,人均年耕種面積六七畝,六七畝地產糧養一個人,這才恰當,而不是得二十畝地真的才能養的起一個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