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身漢末,有些技術必須要研發出來,造紙術便是其一。
漢末的造紙術剛穩固了技術基礎,但造紙技術還遠未至成熟階段,漢代的紙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遠無法跟後來的唐宋相比。
而紙張又是如此重要,紙張乃是大興教育和提高理政效率的重要工具。
造紙術的重要性在百術之首,其意義和重要性超過了所有軍事技術。
所以,在忙完了釀酒術之後,這日,李孟羲又找來許多造紙匠人,準備開始造紙事宜。
漢代的造紙術,成熟的技術改進自蔡倫,記得歷史課本上說,蔡倫用網樹皮麻布等來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使紙張得以普及開來。
問過一干匠人,匠人們的造紙方法,跟蔡倫紙的方法無甚區別,匠人們也都說用麻或者樹皮破布來造紙。
收集了匠人們的方法,整理得造紙術流程大抵如下。
第一步,將生麻沉到塘底,泡個一年半載撈上來。
第二步,將泡好的麻拿鍘刀鍘碎,鍘成碎末,然後放大甕里煮,一煮便是好幾天。
第三步,漿煮好之後,拿一個薄紗網,把漿濾一遍,只留下漿水,其他的雜物濾掉。
第四步,漿水倒入一個大槽里,再拿一個木框紗網去抄漿水,抄上一層漿水之後,就端起放一邊,等晾干揭下來,就是紙了。
蔡倫紙的釀造流程李孟羲已了解清楚了,他大致明白了原理,造紙核心過程,其實就兩步,第一步,把麻或者麻布或者樹皮等植物的東西,打碎熬成漿,然後把漿弄薄薄一層,等著干了就成了紙。
原理如此,不難理解。
然而蔡倫紙的第一步程序,李孟羲就有些不明白了。
匠人們所說,得把生麻泡水塘里泡一年兩年再撈出來。
這不是一個月半個月,是一年兩年啊,工期長的過分。
李孟羲皺眉,問向一眾匠人,“為何要把麻往池塘里泡?還得泡一年?少泡些時候不行嗎?”
“不能,泡的不夠時候,麻就煮不爛,出不來漿。”
“對!泡的時候越長越好。”
……
匠人們的意見一致,都說麻必須得泡水里。
李孟羲皺眉再問,“那……樹皮呢?麻布呢?魚網呢?也得泡水里?”
匠人們便笑了,“麻布不也是麻?魚網不也是麻?也是得泡,樹皮泡的還得時候長呢!”
好了,問完了,人家造紙匠人說,造紙的話,必須得把材料經年累月的泡到水里,不泡夠時候,決計造不出紙。
李孟羲迷茫了,他想不通,為什麼非要將麻往水里泡?其中原理是什麼?
是要把麻泡軟?
可也不對啊。
如果是把為了把麻泡軟,那何不直接煮呢,要知,水一煮,煮的時間長了,什麼植物結構都得煮成湖湖。
然而匠人說,不泡就沒辦法造漿。
怎麼也想不明白的李孟羲,只好先草草的將造紙匠人們編在一起,成立了新的一營,然後發給匠人們一些生麻魚網破布之類的,讓匠人們自己個找地方沉塘去。
按匠人們的造紙流程,只要這些生麻魚網破布之類的啊沉到水塘里,然後,一年兩年之後,就可以造紙了。一年兩年之後……
李孟羲回到了城主府,坐在門檻上,看著院子里的紛揚的雪發呆。
小磚回來了,到了中午了,學堂下課了。
小磚一回來,看見哥哥坐在門檻上,小磚歡快的跑過來,也坐在門檻上,挨著李孟羲坐下。
然後,小磚開心的說著上午學的東西,哇啦啦的說了一大堆。
突然,小磚停下了。
小磚身體前傾,側過頭,盯著李孟羲看了一會兒,“哥哥。”
“嗯?”李孟羲看了過來。
“哥哥,你是不是不開心嗎?”小磚問。
“沒有啊?”李孟羲奇怪。
“那你為什麼,就這樣。”小磚學著李孟羲,做了一個皺眉的樣子。
小磚學的可像了,一下就把李孟羲逗笑了。
“哈哈!”李孟羲抬手摸了摸弟弟的小腦袋,“哥哥在想事呢,好郁悶奧。”
李孟羲說是在想事情,小磚便一副懂了的樣子。
“那哥哥,你在想什麼嗎?”小磚過來抱著李孟羲的胳膊,奶聲奶氣的問。
“哥哥在想,為什麼造紙的時候,要把麻往水里泡呢?”說著,李孟羲笑笑,捏捏弟弟的臉,“你說,為什麼?為什麼要泡水?”
小磚認真的想了想,“是洗澡嗎?”
“哈哈,不是洗澡。”李孟羲樂了。
“那,是不是要喂魚嗎?”
“也不是。”李孟羲依然搖頭。
麻泡到水里,跟喂魚沒關系,肯定沒關系?難道說,麻之所以泡水里,是因為池塘里的魚把麻的皮吃了,然後麻才容易熬成漿?
怎麼可能是這樣,先不說魚吃麻不吃,就算魚真吃麻皮,那何不直接手工把皮扒了,何必靠魚。
跟魚沒關系,麻也好,樹皮也好,泡水里,肯定不是為了讓魚去吃。麻和樹皮不在魚的食譜之中。
幾乎沒有動物會以麻和樹皮為食,除非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才會吞噬樹皮里的微生物。
突然一下,李孟羲靈感便立時來了。
微生物!
難道說,麻往池塘泡,是因為微生物嗎?是因為微生物把麻這類植物的某些物質分解掉了嗎?然後,某些物質分解了之後,麻也好樹皮也好,才能熬成漿?
一想,極有可能!
李孟羲 的起身,朝外走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