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第846章 援助甦聯(三)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緋紅之月 本章︰第846章 援助甦聯(三)

    1942年8月20日,德國南方集團司令部所在地基輔,集團軍司令賴歇瑙接到了奪取哈爾科夫後,南方集團軍先頭部隊已經抵達斯大林格勒城外的消息。

    南方集團軍參謀長曼施坦因大將看著地圖,希特勒在戰前與曼施坦因見過1面,提出了他認為南方集團軍的目標應該是控制甦聯南部的資源。而南方集團軍司令賴歇瑙元帥的看法很簡單,南方集團軍當下最重要的目標是徹底切斷西伯利亞大鐵路。

    西伯利亞鐵路連接莫斯科和海參崴,是中甦貿易當下最重要的運輸線,曼施坦因支持賴歇瑙的看法。只有切斷中甦貿易線,才能讓甦聯徹底孤立無援。德軍才能趁著當下的巨大優勢奪取甦聯西部。

    從地理上看,切斷西伯利亞大鐵路最好的點在鄂木斯克。不過鄂木斯克太遠了,而且位于巴爾喀什湖北部。歷史上,巴爾喀什湖南部是中國領土,1度被俄國奪走。何銳政府成為中國中央政府後,甦聯將1部分土地歸還給中國,其中就有巴爾喀什湖以南地區。現在,位于巴爾喀什湖以南的中國軍隊使得德軍不敢過分向西。

    既然不能奪取鄂木斯克,德軍最初的預期目標是奪取葉卡捷琳堡與車里雅賓斯克。現在看,想這兩個目標並不容易。

    曼施坦因的思考被總司令賴歇瑙的話打斷,“斯大林格勒並不好打。必須準備1支突襲部隊,在調動了甦聯軍隊後,對薩馬拉發動突擊。”

    既然司令官已經下令,曼施坦因當即思考起誰最適合這項任務。很快,曼施坦因問道︰“司令官,隆美爾上將或許是適合的人選。”

    賴歇瑙很快想起了隆美爾這個小個子。在西歐戰役中,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表現得極為出色,其穿插突進非常果斷剛毅。尤其是在隨機應變方面,給賴歇瑙留下了足夠的印象。

    “讓隆美爾到司令部。”賴歇瑙命道。

    此時的莫斯科,朱可夫元帥的心情稍微比1個月前稍微平靜些許。最近的前線情況依舊非常糟糕,但甦聯紅軍指揮體系總算是了統1,隨即更換了1大批指揮官,很多曾經被圖哈切夫斯基元帥1派打倒的軍官們回到了指揮崗位上。雖然這批軍官們也不能適應眼前的戰爭,但是他們都有豐富的防御經驗,在拖住德軍方面比被撤換掉的那批軍官要強1點。

    更重要的是,在損失了300多萬精銳後,甦聯紅軍總參謀部已經不考慮讓這些部隊與德軍打對攻戰,而是讓他們守線。損失了數量巨大的裝甲部隊之後,甦聯紅軍也改變了戰術。現在階段剩余的甦聯裝甲部隊主要是與德國裝甲部隊對沖,以阻止德軍裝甲部隊實施突破。步兵們的任務就是死守防線,受到其他防線扛不住,才允許撤退。

    這種被動挨打雖然很痛苦,但是紅軍總參謀部也沒有辦法。當下很多部隊里面近半的部隊都是德國對甦聯發動入侵後才征召入5的士兵,他們最能發揮出戰斗力的領域只有戰壕。現階段必須靠著這些部隊撐到冬季,才能動用訓練達到6個月的部隊發動反攻。如果現在就發動全面反攻,只會將甦聯紅軍最後的力量耗干。

    好在朱可夫發現新戰術起到了作用,德軍的進攻依舊犀利,但是在甦聯紅軍針對性的作戰下,德軍的進攻已經無法如最初3個月那樣隨隨便便就能突破甦軍防線,對甦聯集團軍規模的部隊展開包圍。所以朱可夫的注意力就放到了如何維持當下局面之上。

    很快,紅軍的後勤部長送來了物資需求清單,朱可夫掃了1眼,目光落在了卡車需求之上。在這份清單中,紅軍總參謀部提出了60萬輛重型卡車的需求。哪怕朱可夫明知道得不到這麼多的卡車,也沒有對此提出任何修改的意見。

    有多少後勤就打多大的仗。60萬輛卡車是讓當下紅軍能夠完全發揮出戰斗力的需求,並非沒有這麼多卡車就會導致戰線崩潰。上頭能提供多少卡車是上頭的事情,而不是紅軍總參謀部需要考慮的問題。

    很快,物資需求清單就送到了克里姆林宮。斯大林此時已經不再具體直接干涉,他看過後就轉交給基洛夫領導的工作組內進行分析。很快,基洛夫就向斯大林匯報,現階段到底能夠滿足到什麼程度。

    令斯大林有些意外的是,這些後勤物資竟然能夠滿足超過75。當然,這75不是平均75,食品、軍服、槍支彈藥方面,滿足率幾乎是100。軍服滿足率竟然超過了100,達到了108。

    大炮,坦克的滿足率就比較低,只有68。因為非常多的坦克與大炮都要提供給正在訓練的部隊,尤其是那些在第1階段戰斗中基本上被徹底殲滅後正在重建的甦聯紅軍部隊。

    卡車的滿足率最低,只有24。等基洛夫介紹完情況,斯大林就對卡車供應提出了疑問。基洛夫這才請了米高揚進來,回答斯大林的問題。

    米高揚已經做好了準備,他立刻做出了解釋,“總書記,現階段我們國產卡車產量只能滿足需求的24。但是我們正在調整生產模式,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復線修通之前,通過削減整車進口,將空余出來的運力放在進口更多中國產的卡車部件,在國內生產處更多卡車。”

    斯大林能理解這個安排。甦聯從建立起就遭到各種封鎖,所以1直非常強調獨立自主。即便是面對從來沒有封鎖過甦聯的中國,甦聯也沒有任何完全信賴中國的打算。在進口的裝備中,卡車屬于高價商品,所以甦聯對華的卡車進口量1直不高。在和平時期有利于甦聯的安排在戰爭時期就出現了問題。

    斯大林並沒有去責怪誰,而是詢問起于中國進行卡車合作方面的進度。米高揚立刻做了匯報,中國同意了甦聯的請求,由中國第1汽車集團公司向甦聯提供卡車幫助。

    听到是第1汽車集團,斯大林覺得自己隱約記得中國在與法國合作的時候,是與法國1起搞了廣州汽車公司,法國的卡車水平很高,既然是甦聯與中國是進行卡車合作,或許是廣氣更合適。

    米高揚听完斯大林的問題,這才繼續解釋起來。第1汽車公司是何銳在東北政府的時候就搞出來的公司,由于在東北生產,用戶多是北方地區,這里生產的車輛自然針對了北方的氣候進行設計。而廣汽之所以與法國合作,最大原因就是法國的氣溫更接近中國南方。

    得到了這樣的回答,斯大林才詢問起產量。米高揚的回答並沒有讓斯大林滿意,但是現階段也沒有其他辦法。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輸能力就那麼多,而且中國現階段也已經努力開闢北冰洋航道,可以前甦聯並沒有在北冰洋地區對中國開放。雙方並沒有這種合作,中國雖然海運強大,卻著實沒辦法立刻搞定北冰洋航線。

    等米高揚離開,基洛夫問了1個問題,“總書記,中國方面私下提出了1個觀點,如果能夠修通中亞鐵路線,至少開闢中亞交通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們的需求。”

    斯大林听到這話,甚至沒有仔細考慮,立刻答道︰“絕無可能!”

    基洛夫沒有繼續嘗試。他之所以這麼問,主要是因為從減少甦聯在戰爭中損失的立場上。但是從國家戰略高度來看,甦聯的確不能允許中國自由的進入中亞地區。

    等基洛夫離開後,斯大林點上煙袋,看向甦聯地圖上的中亞地區。

    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6的結合部,位于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6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

    .

    根據甦聯學者的研究,中亞的游牧民族與周邊的農耕民族長期沖突不斷。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顯然更適合戰爭,草原騎兵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單位,但他們的戰斗力往往受到內部分裂因素的遏制。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往往會促進游牧民族的內在統1,從而周期性地產生偉大領袖來統1領導所有部落,形成1股強大的近乎不可阻擋的力量。諸如匈人劫掠歐洲、5胡亂華以及幾乎征服整個歐亞大6的蒙古帝國都是這樣發生的。

    公元750年,大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消滅石國,使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拓展至阿富汗1帶。但隨著大唐在中亞的戰敗,以及後期的紛亂,中國從爭奪中亞地區變成了守勢。直到蒙古崛起,中亞大部分歸屬于察合台汗國。

    到了17世紀後期,游牧民族、半游牧民族在中亞的優勢終結了,火器的大規模發展、軍事技術的改進讓定居民族取得了支配權。波斯、沙俄、中國清)以及其他強大的帝國逐步擴張,18世紀,中亞大部分成為波斯的勢力範圍,此後沙俄後來居上,通過俄伊戰爭擊敗了波斯,到19世紀末,沙皇俄國已經佔領了中亞大部分土地。

    甦聯所控制的中亞地區開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也伴隨著對本地文化的壓制,並帶來環境問題。成百上千的中亞居民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喪生,由此造成了長期的民族關系緊張。此外,甦聯的民族安置政策將成百萬的人口遷入西伯利亞和中亞,有時甚至是整個民族的遷移。也造成了新的沖突。

    斯大林思索著現在的中亞局面,從何銳政府統1中國後,中國首先將新疆恢復為漢朝時的稱呼“西域”。根據甦聯的中國研究專家對于斯大林的解釋,“新疆”在漢語中意味著新獲得的領土。而西域,則是1個地理名詞,指的是西方的地區。

    將新疆改為西域,意味著中國在文化理念上的改變,也意味著中國很可能有將西域作為進入中亞跳板的打算。

    斯大林當然不可能接受中國瓜分中亞,同樣不能接受中國對中亞影響力的擴大。而開通中亞鐵路,就意味著中國對中亞地區經濟入侵的大門會被打開。斯大林認為自己決不能給後世留下隱藏的矛盾。

    想了好1陣,斯大林叫來了貝利亞,詢問起關于中國派遣的援甦專家的情況。

    貝利亞當然猜到了斯大林的不安之處,“總書記,到現在為止,根據已經達成的援助項目,中國已經派遣了7566名工程師,以及14238名技師抵達甦聯。正在商議的援助項目所需要的中國工程師與技師的數量大概在4萬人左右。列入討論的項目中,現階段粗略判斷,大概會有6萬名工程師與技師到達甦聯。如果要對這些人進行全面監控,我們大概需要增加1萬名的克格勃成員。”

    斯大林當即擺擺手,“不用這麼做,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中國前來援助的工程師與技師對于甦聯的影響,而不是擔心他們盜取甦聯的技術。”

    貝利亞當然知道斯大林這話沒錯。這批中國專家是援助甦聯,而不是來當苦力的。既然是援助,自然是中國擁有甦聯不具備的技術能力。而且這些技術能力還是甦聯當下急需的技術知識。既然如此,防備中國盜竊甦聯技術,屬于毫無意義的事情。

    不過貝利亞也不會認為斯大林就會對這些中國人放心,他繼續問道︰“那麼針對于中國工程師與技師的安全保護,要不要做的更細致1些?”

    “當然!”斯大林答道。只是說完這些後,斯大林內心深處是有些失望的。

    “讓布哈林來參加會議。”斯大林命道。

    布哈林並不知道,因為中國的改變,他本人的命運也被改變了。原本的歷史中,在1937年的電影《列寧在十月》中,有1句著名的台詞,“告訴列寧同志,布哈林是叛徒”。

    現在布哈林雖然不至于非常核心,至少還在核心圈子里,並沒有被殺。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就在于20年代,斯大林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負責了中甦貿易。導致甦聯並沒有面對歷史上被全面封鎖的局面。

    中甦的貿易使得甦聯有了足夠的輕工業品,並且用輕工業品與甦聯農村人口進行交易,大大緩解了農村矛盾。這種矛盾的緩解,以及甦聯經濟比歷史上好的多的原因,讓斯大林的工業化成果斐然,國內黨內的反對力量降低,以至于沒出現基洛夫被暗殺的事情。也讓甦共內部的團結得到了基本的維持。否則的話,以布哈林的政治觀點,他早就被干掉了。

    甦聯國內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布哈里的觀點已經逐漸得到了重視。更重要的是,布哈里自己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

    當布哈里參加到討論後,很快就成了負責黨內宣傳的真理報主編布哈里講的多,而貝利亞專心听的局面。

    布哈里先是認同斯大林的擔憂,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確有優勢。對于歐洲來的人員,甦共向來是非常自信的請他們參觀甦聯,也不介意這些人與甦聯人民交流。因為甦聯既然搞了社會主義,走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道德上有非常高的自信。雖然甦聯現階段並不富裕,但是在政治方面可比歐洲先進。

    而且這些態度的確令甦聯的到了巨大的好處,非常多的歐洲乃至于美國的進步人士主動與甦聯聯系,尋求為甦聯效力的機會。

    但是在中甦之間,局面就反過來了。中國邊境民眾生活水平超過甦聯,是最近67年的事情。而且雙方之間的經濟差距並不顯示在基本生活上,而是在各種新式的生活用品上。

    中甦兩國之間的吃喝相差不大,但是收音機,電視大量進入中國普通民眾家庭,中國家庭也開始購買機動車。這種生活方式的差距,讓中甦兩國邊境民眾的差距凸顯出來。

    要知道,在歐洲,能有自家汽車的國家並不多。在歐洲與甦聯邊境的民眾,還都用著牲口出行。由于甦聯現在邊境接壤國家都是東歐國家,反倒是甦聯邊境家庭的自行車,摩托車讓對面的東歐國家邊境民眾羨慕。

    除了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的政治領域也絲毫不弱于甦聯。滿清的孱弱,讓中國1直被動挨打,極少數的幾次邊境戰爭勝利也是在中國的境內打的。這就導致了中國可以自稱自己沒有任何侵略的惡性,而且這種宣傳是全世界都必須承認的現實。

    中國除了擁有清白的歷史之外,理念上的道德也沒有問題。中華文明黨與歐洲許多左翼黨派1樣,都自稱是社會主義政黨,也自稱是共產主義路線。雖然在甦聯與歐洲看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模式的確沒辦法與甦聯相提並論。但是中國卻從學術角度豎起了對于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另外1種模式。

    在甦聯的解釋中,共產主義是1種革命理念。

    在中國的解釋中,共產主義首先是1門學術理念,基于這種學術理念的先進性,從而在邏輯上得出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要完蛋的結論。這才有了社會主義革命,試圖走通更符合高生產力水平下新道路的努力。

    由于甦聯與歐美國家並不認為何銳政府是真的共產黨,所以這種說法在歐美的泛溫和主義人群中有很高的影響力。

    甦共內部,以斯大林為首的1部分甦聯核心領導其實意識到了,中國是在與甦聯進行意識形態上的爭奪。

    .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文明破曉》,方便以後閱讀文明破曉第846章 援助甦聯(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文明破曉第846章 援助甦聯(三)並對文明破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