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林軒進入山東之前,山東局勢就已經變得極其復雜了。
雖說官軍和叛軍之中對王林軒的感觀大體立場都很分明,但也不是沒有一些潛在的“異議者”。
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無論是叛軍還是官軍之中,那個異議者的地位還都不低!
先說叛軍之中那位!
其實有關吳橋兵變一直有一個千古難題,那就是在兵變之初,叛軍的領袖到底是誰?
按照現在比較為人接受的說法是孔有德,或者是孔有德、耿仲明兩人並列。
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還有另一種說法也比較為當時的人所接受,那就是--李九成!
在吳橋兵變之前,李九成是孔有德的部下,孔有德所部的士兵之所以敢于裹挾孔有德造反,就是因為有李九成、李應元父子兩人領頭。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孔有德更像是被李九成父子劫持著造反的。所以孔有德也許不大可能是叛軍實際意義上的領袖。
當時人稱︰“為眾逆之所推戴者,李九成實居孔有德之右,故其挺身率賊,抗我王師,凶惡至極。”
而且在這些遼東武人在山東創建帝國的時候,孔有德始終沒敢稱王稱帝只稱自己為“都元帥“,反倒是李九成有一個“三大王“的外號。
從以上種種不難看出,早期的孔有德恐怕就是李九成的一個傀儡。真正掌握兵權的人八成就是李九成。
至于後來這個位置怎麼變成了孔有德?
恐怕有那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孔有德和耿仲明的關系很好,他們本來就是把兄弟,在他們一起成了叛軍之後自然會更加抱團,這樣一來孔有德加耿仲明的實力就已經強過了李九成父子。
其次就是在這個武人帝國剛剛成氣候之後不久李九成就戰死了。不管他是的同孔有德的權利斗爭之中失敗了?還是真就戰死了?總之他是先孔有德一步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最後,可能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這段歷史是清朝人書寫的啊!
孔有德是清朝的三順王是清朝的“開國英雄”,他李九成是哪根蔥?
所以不排除清朝人美化了孔有德的可能性。
不管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一個不可否認的問題是,李九成在叛軍最如日中天的時候確實是叛軍的中流砥柱之一。
而這個人對王林軒可是一點好感都沒有。
從參與吳橋兵變的幾個關鍵人物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只有這個李九成是真正的野心家。
孔有德是被裹挾的,耿仲明本來沒想叛變,他甚至還主動給孫元化送去了人質,尚可喜更是兢兢業業的參與平叛。
只有李九成,他不僅是主動發動了兵變,而且兢兢業業的將造反大業進行到底,一點都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對于一個野心家來說,他最想要的事情自然是自己的野心能夠實現。其次就是在實現自己野心之後,跟自己分撥利益的人最好是越少越好。
不管歷史上的李九成兵變之後想做什麼?
現在的這位李九成都只想回東江!
他現在是看明白了,要是繼續留在這里自己怕是撈不到什麼好處了。
跟歷史上的李九成不一樣,或者說現在的這個李九成和歷史上的那個李九成的處境多多少少有些不大一樣。
歷史上的那個李九成在叛軍之中威望極高,除了他是最早帶領大伙兒起來造反的人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叛軍崛起的過程中是他帶領叛軍一場接一場的打了勝仗。
可是在現在的這個時空之中,李九成沒有了這個獲取威望的機會。
雖然他還是帶領大伙兒起來造反的人,可是這一次的造反是崇禎設計的,崇禎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叛軍消耗王林軒的實力。
所以雖然崇禎確實送了李九成幾場勝仗,但那真就是崇禎“送”的。崇禎派人過去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要讓那些人剿滅叛軍,甚至他完全就是讓那些人去給叛軍增強實力去了。
崇禎幾乎是把所有他覺得沒有用或者看不順眼的將領都送到了山東。為的就是一次性解決問題。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兩種結果,其一,李九成沒有機會獲取足夠的戰功,因為很多仗都是走個形勢而已。其二,就是叛軍內部的格局更加的復雜。
這兩個結果加在一起讓李九成沒有辦法再向上一個時空那樣獲取那麼高的威望。
本來他面對的局勢就夠復雜的了,現在王林軒一來局勢就會更加的復雜。
尤其李九成听說孔有德想要和王林軒聯合?那李九成就更不能干了!
別的不說,王林軒要是來了那就更沒有李九成什麼事兒了。
別看王林軒來了同樣會稀釋孔有德的利益,可非要說起來的話受損最嚴重的還得是他李九成。
畢竟孔有德還是一個名義上的首領,再怎麼樣這個位置也是值錢的,山東這塊地方名義上還是人家孔有德的呢。
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王林軒就是再強在孔有德的地盤上也得給孔有德幾分面子,梁山好漢火並王倫的時候還得聯絡各路好漢,做好充分的準備呢。
他李九成算是個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