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軒的這一萬大軍擁有很多的戰馬、馱馬,這讓這支部隊的機動能力極強。
當初戰勝了林丹汗之後,崇禎給了王林軒不少戰馬,可那些戰馬也只能讓王林軒組建五千騎兵部隊。
然而在私底下,王林軒的騎兵力量卻在不斷的加強。
因為和歷史上不一樣,蒙古右翼諸部沒有被林丹汗逼得活不下去,所以他們也就沒有投靠後金,他們和林丹汗的糾葛就還要繼續下去。
蒙古諸部的力量自然是沒有林丹汗那麼強大的。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和生存空間,蒙古右翼諸部和王林軒做了很多交易,其中就有軍馬交易。
小冰河期來到的時候,實際上東北亞各國都處在了動蕩之中。蒙古人自然也不例外,在這期間他們之中同樣出現了很多可以被稱之為賣國賊的人。
不論在任何一個時空之中,這些蒙古右翼諸部都算是蒙古人的叛徒。因為他們背棄了自己的大汗和自己的國家,幫助自己國家的敵人覆滅了自己的祖國。
這兩個時空之中的蒙古右翼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一個投靠了後金一個投靠了王林軒。
有了蒙古的馬匹的支持,王林軒可以組建起一支機動能力強悍的部隊了。
只可惜他的時間不夠,所以到頭來他也只組建了一萬人的部隊。
如果按照他從前的計劃,他是不準備把這一萬部隊都帶上的。因為這就等于明告訴崇禎他王林軒和蒙古人有勾結。
雖說就算被別人知道了自己和蒙古人有勾結,也不會有人認為自己勾結蒙古人是為了賣國。
他們只會認為王林軒勾結蒙古人是為了造反。
畢竟勾結蒙古最大的好處就是戰馬。
事實也確實如此,王林軒確實想要造反。
但是從前的王林軒並不想這麼著急的就跟崇禎翻臉,他還會想要跟崇禎再糾纏一段時間。
可是現在的崇禎和王林軒已經在事實上撕破臉了,王林軒又有什麼可顧忌的呢?
為了讓自己在山東安全一些,他就將自己麾下的主力都帶了過來。
自然,他也沒忘了自己頭等的主力部隊--風槍兵。
在正式列裝了許久之後,王林軒的基然都尼氣步槍終于有了正式的名字,那就是風槍。
事實上這種武器在歷史上的正式名字也是風槍,在正式列裝風槍之後王林軒一直將它稱為氣步槍,這種叫法自然是更加的正規,也更符合他後世來人的習慣。
可是!
毫無疑問的是,氣步槍這個名字遠沒有風槍這麼霸氣和令人印象深刻。
王林軒所部的戰士們對風槍還是非常喜歡的,只是他們對這個跨時代的武器只有一個听起來毫無威嚴的名字非常不滿意。
也正是在他們的要求下,王林軒才啟用了風槍這個名字。
經過而來這段時間的發展,風槍部隊的規模也沒有太大的擴充,只是擴充到了1500人的規模,是王林軒麾下頭等的主力不對誒定海神針。
王林軒相信有這樣一支部隊在,不管是遇上了多麼強大的敵人,自己都有能力正面將之擊潰。
王林軒這邊剛剛上路,整個大明就陷入到了一種奇怪的氛圍之中。
普通百姓尤其是山東百姓听到王林軒出征的消息都是喜極而泣啊!
他們覺得王林軒就是他們的救世主!
對他們來說,王林軒就是希望。
王林軒之前三次出征分別打服了後金、蒙古和農民軍三個敵人。
這個時期的農民軍還不是後來的農民軍,這時的弄半夜對百姓來說是絕對的洪水猛獸。可不管是什麼敵人?只要王林軒出動,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都會老實下來。
普通的百姓自然不清楚,農民軍會在被王林軒擊潰之後漸漸式微。主要是王林軒干掉了晉商八大家之後山西空出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些崗位暫時穩定了山西和陝西的經濟,讓大量的流民再次有了工作的機會。
所以席卷幾省的叛亂這才被暫時壓制了下去。
實際上,等到山西的吸納能力到達極限之後,叛亂和流民還會大量的出現。
百姓們只知道,王林軒是最好的救火隊員,只要他出馬就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
大家普遍認為別看孔有德那邊鬧得非常凶,可只要王林軒大兵一至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所以百姓們的心中自然是非常高興的。
可是大明官場上的那些人就高興不起來了,王林軒出動之後有識之士都能看得出來,王林軒將來必反!
那些一看就知道來路不明的戰馬就是證據。可問題是,現在的大明還能對付得了一個造反的王林軒嗎?
仔細想一想,所有人的脊背就都涼了。
別的不說,如果王林軒造反,那能對付得了王林軒的也就只有滿桂了。
可是以滿桂和王林軒的特殊關系。想讓滿桂平叛也不是沒有風險的。那換掉滿桂呢?
那就更不行了!
上一次己巳之亂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大家心里都有數。要不是王林軒和滿桂兩人,他們大明的首都可能都會被後金給揚了。
之前被人寄予厚望的袁崇煥已經被證明了根本擋不住後金,袁崇煥和東林黨更早一步開始執行的圍困政策在蒙古那邊被打出一個缺口之後,除了耗費國家大量的糧餉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想要擋住後金,就只能靠滿桂!
只有滿桂這樣的良將和勇將才能拖住後金。別的不說,若是下次後金再想來個繞路突襲。那就必須得有一個敢于和後金野戰的將領帶兵突襲後金腹地才能拖住後金。
現在的大明,還有誰有這樣的能力?祖大壽嗎?大家都明白,靠祖大壽是靠不住的。
滿桂這人立場可能有點問題,但是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他至少還是值得信任的。只要後金敢于搞事,滿桂絕對會給後金一個教訓。
別人?
那就不一定了!所以在將後金的威脅降到最低之前,滿桂的位置是絕對不能動的。
這時的大明君臣心里多多少少有點筆數了,他們總算知道什麼叫國難思良將了?
也有人因此而感覺有些後悔,大明不是從一開始就沒有良將的。如果不是萬歷年以來大明君臣孜孜不倦的自廢武功,大明的戰將也不至于死的死、隱的隱。
別的不說,就是在歷次同後金的作戰之中,被大明君臣坑死的那些戰將之中還剩幾個,現在大明君臣也不至于這樣�竺�